三国不演义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19.59
3.6折
¥
54
全新
库存51件
作者王觉仁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5911777
出版时间2021-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4元
货号1202442578
上书时间2024-07-0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王觉仁,知名畅销书作家,影视编剧,传统文化研究者,多年致力于历史研究,代表作有《大唐兴亡三百年》(原《血腥的盛唐》)、《王阳明心学》、《兰亭序杀局》(已改编成影视作品)、《大汉天机》。
王觉仁梳理了《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料,按时间顺序、用通俗有趣的语言,重新讲述了一段真实的三国史,还原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刘备、诸葛亮……
目录
第一章?大汉帝国的黄昏
奇葩天子的鸵鸟术 001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008
昏君的立储困局 014
外戚与宦官的博弈 019
京师当有大兵,两宫流血 026
董卓入京:三国时代的零点 031
第二章?三国一哥成长史
不良少年曹阿瞒 037
奋斗与幻灭:曹操的年轻岁月 043
做能臣还是做奸雄 050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055
第三章?乱世开场
董卓迁都,群雄并起 062
孙坚:猛人是怎样炼成的 068
孤军奋战:义士的北伐 073
白马将军公孙瓒 077
远交近攻:大河南北的诸侯混战 084
刘备:从落魄皇族到创业草根 090
第四章?军阀割据
董卓之死:一盏人油路灯 099
长安乱:两步臭棋,一场劫难 103
从郡守到州牧:曹操的崛起 109
南讨袁术,东征陶谦 114
反曹同盟:陈宫和张邈的背叛 121
兖州争夺战:吕布与曹操的较量 126
第五章?挟天子以令诸侯
傀儡天子的流亡之路 134
战幽州:公孙瓒的崛起与衰落 141
基业草创:孙策入江东 147
天子入许都:曹操的阳谋 153
徐州混战:刘备、吕布与袁术 161
刘备投曹,袁术称帝 166
第六章?下一个出局者
宛城之战:曹操的悲痛和耻辱 173
汉室衰微,政在曹氏 180
东征西讨的曹司空 188
吕布之死:魂断白门楼 194
纵横江东:孙策的巅峰时刻 202
黯然出局的枭雄们 207
第七章?官渡之战
张绣投曹:从仇人到亲家 215
孙策复仇,割据江东 222
决战前夕:刘备的叛逃 228
可怕的关羽,忠义的关羽 236
对峙官渡:斗智斗勇的生死战 243
奇袭乌巢:致命的一击 250
第八章?北方的平定
袁绍阵营的窝里斗 259
孙权登场:自古英雄出少年 264
兄弟相杀:袁氏的末路 272
大战邺城,夺取冀州 277
北征乌桓:曹操统一北方 285
内容摘要
三国时代风云变幻,英雄辈出。关于这一时期的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演义小说层出不穷,是非真假难以辨别,三国的真面目也逐渐被读者忽视。本书是《大唐兴亡三百年》(原《血腥的盛唐》)作者王觉仁全新力作,力求解开历史事件的背后之谜,还原从东汉末年到吴国灭亡这一百年的真实三国历史。
刘关张桃园结义是个美好的虚构故事《三国演义》: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意气相投,在桃园里结拜为兄弟。那句“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不知感动了多少后人,也写尽了中国人特有的“忠”与“义”。
《三国不演义》:史料中并没有出现过这个热血的故事,它只是罗贯中的艺术虚构。但不论是否结义,历史上的刘、关、张的确亲如兄弟。《三国志·关羽传》就称三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寥寥数语,道尽三人深厚的感情。
陈宫之所以背叛曹操,与曹操杀吕伯奢一家无关《三国演义》:曹操杀吕伯奢一家后毫无悔意,对身旁的陈宫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无法容忍曹操的残忍,恨他是“狼心之徒”,最终选择背叛离开。
《三国不演义》:陈宫之所以背叛曹操,是因为一个叫边让的人。曹操诛杀了多次讥讽自己的边让一家,这件事激起了陈宫的愤怒。再加上陈宫本人性格正直刚烈,他担心自己迟早会得罪曹操,便与其他同样看不惯曹操的人一拍即合,共同推吕布上位。
关羽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纯属虚构《三国演义》:白马之战取胜之后,关羽拒绝了曹操的所有赏赐,决定北上寻找刘备。离开曹营后,关羽跨越“千里”,上演了一段“过五关斩六将”的经典情节。
《三国不演义》:得知关羽离开后,曹操只是叹了口气说“勿追也”,并未派兵追赶。此外,当时的袁绍大军与曹营所在的官渡,距离也就一百多里。关羽要去找刘备何须“千里走单骑”?还要“过五关斩六将”那么辛苦?
翻开本书,还原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刘备、诸葛亮……
精彩内容
可怕的关羽,忠义的关羽袁绍进驻黎阳不久,便派遣大将颜良率部渡过黄河(古黄河,在今黄河北面),对曹军的第一道防线白马城发起了进攻。
四月,曹操带着张辽、关羽诸将,亲自率军前去救援。临行前,荀攸献上一计,说:“敌众我寡,必须分散敌军的兵力。主公到了延津渡口,就做出要渡河北上、抄袁军后路的样子。袁绍得到消息,一定分兵向西阻截,然后主公率轻骑突袭白马,攻其不备,定可生擒颜良。”曹操依计而行。袁绍果然上当,立刻派兵在西线阻击,而曹操则率部昼夜急行,直扑白马。此时颜良正在埋头攻城,等得到情报时,曹军离他只有十余里了。颜良大惊,立刻掉头迎战。曹操命张辽和关羽率先冲锋。
此时的关羽,已被曹操拜为偏将军,且受到了优厚的礼遇。按《三国演义》的说法,叫作“封侯赐爵,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宴请和馈赠当属实情,但“封侯赐爵”则是稍后的事。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作为主要角色之一,早已出场无数回了,可在正史的记载中,这却是关羽在战场上第一次比较正式的亮相。
虽然他的正式亮相比很多人都晚,但一出场就是高光时刻,不仅惊艳了曹操,也惊艳了世人。据《三国志》记载,关羽一马当先朝袁军冲过去时,遥遥望见颜良的帅旗和车盖,便策马直取颜良,然后“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
就这么短短的一句话,信息量却大得惊人。要知道,颜良麾下的“万众”可不是虚数。因为颜良是袁绍最倚重的大将之一,况且进攻白马又是本次大战的首场战役,袁绍志在必得,给颜良的兵力绝对不少于万人,而且肯定都是精锐。
关羽要想杀到颜良面前,首先得问这一万名精锐部众答不答应吧?而颜良作为主将,身边必然有不少副将和亲兵护卫,这些人肯定也不是纸糊的吧?最后来看颜良,虽然正史关于他的记载很少,但孔融对他和文丑曾有一句评价,说二人“勇冠三军”;沮授也说过颜良“骁勇”。由此可见,颜良本人的战斗力绝对是不可小觑的。
所以,关羽的可怕就在这里表现出来了。他要完成“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的任务,首先必须突破层层阻碍,杀到帅旗之下,然后与颜良及其左右交手,继而在短时间内将颜良斩杀,接着又要在那么多袁军将士的包围中砍下颜良首级,最后还要杀开一条血路全身而退。
什么叫“如入无人之境”?
什么叫“于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
关羽用他的行动为我们做出了最完美的诠释。
如果在影视作品中看到这样的情节,我们一定又会说这是“主角光环”,是编导为了塑造人物,不惜违背客观现实硬扯出来的。然而,这却是正史,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并非出自任何人的想象和杜撰。
就此而言,关羽被后人尊称为“武圣”,确属实至名归。
见主将的脑袋被人轻而易举地拿走了,颜良的部众顿时六神无主,再也抵挡不住曹军的攻势,当即溃败。
白马之围遂解,袁绍输了第一局。
虽然把刘延及部众解救出来了,但曹操并不想死守白马。当初在这里设置防御,本来便是为了迟滞袁绍的进攻而已,并非要与袁绍争一城一地之得失。所以,解围之后,曹操立刻将白马城中的百姓,以及囤积在此的军需物资、辎重等都迁了出来,然后主动撤退,沿着黄河南岸往西南方向的延津急行。
得知颜良被斩,袁绍又惊又怒,立刻下令大军渡河南下,追击曹操。此时,“悲观主义者”沮授又站了出来,劝阻说:“战场上的胜负,变化无常,不可不静心思量。而今之计,应先攻克延津,然后分兵进击官渡,若能夺取,再南下也不迟。若是轻率南下,一旦失利,我军便无退路了。”袁绍本来就对沮授的悲观态度很是不满,现在又痛失颜良,正在气头上,巴不得马上杀了曹操以泄心头之恨,怎么可能听得进他的建议?
眼看袁绍一意孤行地朝着那个失败的结局而去,沮授的悲观情绪顿时达到了顶点。跟着大军一起渡河时,沮授望着浊浪滚滚的黄河水,忍不住悲叹道:“上面的人狂妄自大,下面的人急着邀功,黄河悠悠啊,我还能不能北返?”随后,沮授便以生病为由,给袁绍递交了辞呈。
袁绍当然不准他辞职。大敌当前,你却给我撂挑子,这不是扰乱军心吗?迟早会让你滚蛋的,但不是现在!
虽然不准沮授拍屁股走人,但袁绍肯定也不会再让他带兵了,随即剥夺了沮授的兵权,把他的部众全都拨给了郭图。
在延津南面渡河后,袁绍命郭图进驻已然成为一座空城的白马,然后命文丑、刘备率六千骑兵先行追击曹操。
此时,令人意外的是,曹操并未一路向南撤到官渡,而是让主力回防,自己则带着不足六百人的骑兵停在了延津南面一个叫南阪的地方,并在此扎营,准备阻击袁军。
这就是曹操与袁绍不同的地方。袁绍只会坐在后方的大帐中遥控指挥,而曹操不仅会亲临一线战场,而且关键时刻还可以作为将领上阵。
比如现在,他就亲自承担了断后的艰巨任务。可让人捏一把汗的是,他只给自己留了不到六百人的一支小部队,却要抵挡文丑、刘备的六千骑兵,这仗怎么打?
可是,曹操却气定神闲,好像对这一仗很有把握。
他命哨兵在高处瞭望,有敌情随时禀报。很快,哨兵来报,说:“敌人来了,有五六百名骑兵。”稍顷,又报告说:“骑兵更多了,步兵不计其数。”此处的骑兵应该就是文丑、刘备的先头部队,而步兵可能是袁军的别部,数量不详。可见,这一仗,曹操与敌军的兵力对比还不止是一比十,很可能更为悬殊。
听完哨兵的两次报告后,曹操居然回了一句:“行了,不用再报了。”然后命部众一起出营,并叫大伙解下马鞍,让马儿吃吃草,放松放松,同时把从白马带来的辎重随意堆放在了道路上。
麾下诸将全都蒙了:这唱的是哪出?
众人纷纷说:“敌人太多了,还是赶紧撤回大营固守吧。”曹操却不说话。这时候,一旁的荀攸心领神会,对众将说:“这正是诱敌之法,为何要撤?”曹操闻言,看着荀攸,呵呵一笑。
片刻后,文丑、刘备带着骑兵追到了。众将大为紧张,都说该上马了。曹操却道:“还不到时候。”又过了一会儿,袁军骑兵越来越多,一部分人被那些辎重吸引,开始动手抢夺战利品。
曹操一声令下:“时候到了!”众人立刻上马,迅速对袁军发起了攻击。
袁军本来便因辎重挡路而乱了队形,加上争抢战利品,整支队伍更是乱成一团,完全没有防备。
史书虽然没有记载曹军是从什么地方杀出来的,但按照常理推测,极有可能是从路边的树林里,否则之前他们一个个“解鞍放马”,袁军不可能没有发现。正因为道路上只有辎重不见曹军,所以在文丑、刘备及部众看来,曹操很可能是带着辎重跑不快,所以才放弃辎重,轻装撤退了。
这是任何人都会得出的显而易见的结论,无人意识到这是曹操的障眼法和诱敌之计。
曹军突然杀出后,袁军猝不及防,根本无法组织有效的防御。大将文丑当场被斩杀;刘备见势不妙,马上拿出他作为一名“常败将军”的看家本领——三十六计走为上,掉转马头一溜烟跑了。袁军彻底溃败。
第二局,袁绍又输了,而且输得比之前那一仗还要难看。
白马之战或许双方兵力差不太多,输了就输了,也说不上多没面子,可这一仗,袁军投入的是超过曹军十倍绝对优势兵力,却还是被人家打得落花流水,让袁绍的一张老脸往哪儿搁?
决战还远远没有到来,白马和延津这两仗只是前哨战,可袁绍却已经接连失去了两位“勇冠三军”的大将。这不仅是惨痛的失败,更是令人难以忍受的奇耻大辱,对袁军的士气无疑构成了沉重的打击。
关羽在白马之战中神一般的表现令曹操大为激赏,回师官渡后立刻封他为汉寿亭侯。
然而,曹操其实很清楚,关羽为人忠义,心心念念都是他那个誓同生死的大哥刘备,所以迟早会离开自己。
之前,为了刺探关羽的心思,曹操曾经让张辽去跟他谈心。关羽长叹道:“我深知曹公待我很好,然而我受刘将军之恩,发誓同生共死,不能背弃他。我终究不会久留于此,不过我会立功报效曹公,然后才走。”张辽把关羽的话对曹操说了。曹操十分感慨,对关羽的义气深感敬佩。这回关羽于万军之中斩杀颜良,已为曹操立下大功,兑现了承诺,所以随时都可能走人。曹操明知这一点,却又舍不得让他走,只能重加赏赐。
可是,不管是侯爵之位还是金银珠宝,都不可能留住关羽的心。
关羽把曹操赏赐给他的所有东西,包括汉寿亭侯的印绶,全都归置齐整,原封不动地留在寝帐中,同时留下了一封告别信,然后就带着刘备的两位夫人甘氏、糜氏离开了曹营,北上寻找刘备去了。
得知关羽跑了,曹操麾下众将纷纷表示要去追杀他。曹操叹了口气,说:“彼各为其主,勿追也。”(《三国志·关羽传》)一个不忘旧主,义薄云天;一个爱才惜才,胸襟宽广。
关羽和曹操在这件事情上的表现,从此传为千古佳话,被后人广为赞颂。
“义”是中国人特有的精神,几千年来一直流淌在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尽管到了我们这个时代,这种精神早已式微,在现实中已经很难看到,可只要我们没有忘却历史,只要中国人还在传颂和崇拜关羽的人格精神,那么“义”这个字就永远留存于天地之间,也永远不会从我们的血脉中消失。
关羽离开曹营后,《三国演义》用了不小的篇幅浓墨重彩地演绎了一个“过五关斩六将”的经典情节。这个故事数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几乎已是妇孺皆知,只可惜,它是罗老先生虚构的。
在真实的历史上,关羽要去袁绍那边找刘备根本不用这么麻烦。因为当时袁绍大军已经推进到延津以南,与曹营所在的官渡,距离不过一百多里而已。查看现在的地图,两地相距也才六十多公里,自驾游的话一个小时足矣。就算当时的路不好走,多拐几个弯什么的,也绝对不会超过一百公里,何须关公“千里走单骑”?还要“过五关斩六将”那么辛苦?
当然,也不能排除前线曹军没有接到曹操“勿追也”的命令,所以对关羽进行了拦截,可最多就是一些小规模战斗,不会像书中描述的那么精彩。
另外,顺便提一下,《三国演义》把斩杀文丑的功劳也一并给了关羽,这基本上也是虚构的。史书中并未记载文丑是谁人所杀,只说他死于延津一战,也没有记载关羽是否参与了这场战斗。更有可能的是,关羽已经跟随主力先行一步回到了官渡。
我们之所以如此推测,理由很简单——假如关羽参加了这场战斗,并且斩杀了文丑,那史书一定会记载,就像记载他之前斩杀颜良一样。既然史书只字未提,那只能说明关羽并未参加这场战斗,更没有斩杀文丑。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