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的演变
  • 国学的演变
  • 国学的演变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国学的演变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1.66 2.6折 45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来//圣凯//高海波//李可心//赵金刚|

出版社孔学堂书局

ISBN9787807704560

出版时间2024-04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5元

货号1203300554

上书时间2024-06-30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陈来1985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毕业,导师为张岱年先生。曾担任冯友兰先生助手(1985—1990)。1990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9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2年被国家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并获发“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被评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曾任北京大学儒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等。现任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学术领域为中国哲学史,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宋元明清理学、现代儒家哲学,其研究成果代表了目前本领域的领先水平。
圣凯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高海波清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李可心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哲学系副教授。
赵金刚清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目录
国学总论
  一、国学概念的兴起
  二、国学概念的使用
  三、国学的内容体系
  四、国学简史
第一章  汉字与典册
  一、汉字的起源
  二、殷墟甲骨文
  三、典册书籍
第二章  六经的形成
  一、“经”与“六经”名称
  二、春秋时期的经典体系
  三、孔子与“六经”
  四、“六经”内容
第三章  诸子百家
  一、儒家
  二、道家
  三、墨家
  四、名家  附后期墨家
  五、法家
  六、阴阳家
  七、诸子百家思想的结束
第四章  汉代学术
  一、汉代思想
  二、两汉经学
  三、《史记》《汉书》
  四、《尔雅》《说文》
  五、《七略》《艺文志》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与道教
  一、魏晋南北朝的玄学思潮
  二、道教的产生与南北朝道教的发展
第六章  隋唐佛学与魏晋唐宋文学
  一、隋唐佛学思想
  二、魏晋唐宋文学
第七章  宋明理学与学术文化格局(上)
第八章  宋明理学与学术文化格局(下)
第九章  清代学术

内容摘要
\"你是否感到过生活的难、人生的苦?其实不妨读一读国学。因为,很多问题,国学里早有答案。
读的国学典籍越多,认知越高,烦恼就会越少,心态也就会越好。
当你读懂了国学,就意味着读懂了人生。
《国学的演变》,由曾任哲学大师张岱年助手、国学教授的张来先生主编,把国学里的大智慧及文化脉络向你娓娓道来——全书分为九章,以纵向的视角阐述国学的演变,论及汉字与典册、六经的形成、诸子百家、汉代学术、魏晋南北朝的玄学与道教、隋唐佛学与魏晋唐宋文学、宋明理学与学术文化格局、清代学术,并对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纲举目张,清晰又完整地呈现国学演变的脉络及整体面貌。\"

精彩内容
一、“经”与“六经”名称如果说汉字和典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那么经典就是典册中的权威文献,“在中国文化中,‘经’指书写文字而言,所谓‘经’是指具有极大权威性和崇高地位的文献,在这个意义上,经书与宗教学所谓‘圣典’相当接近”。例如,佛教有佛经,基督教有《圣经》,伊斯兰教有《古兰经》。不过,与这些宗教圣典不同,中国的经书并非记录神佛的启示和教戒,而是一种人文经典。它是我们的先民历史经验、伦理价值、政治智慧的集中体现,具有某些超越时空的价值理念,所以汉代之后的有些思想家将“经”解释为“常道”。
关于“经”字的定义,历史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
种看法认为,孔子的著作才能称经,孔子以前以后的著作都不能称为经。他们有经、传、记、说的区别:“就是孔子所作的叫做经,弟子所述的叫做传或叫做记,弟
子后学辗转口传的叫做说。”这种说法当然与孔子在汉代之后被尊为圣人有关。持这种看法的学者多属于经学史上的今文学家。另一种看法认为,经只是一切普通的书籍。经、传、论的区别,也不是因著者身份的差别而不同,而是与书籍的形制有关。经的本义是织布的纵丝,《说文解字》云:“经,织也,从糸。”古代的书籍都是用竹简做成的,需要用线编起来,称为“册”。竹简的长短是有差别的,经书的竹简一般长二尺四寸或一
尺二寸,传是比经短的竹简编成,简长六寸。而所谓“论”,最初的意思就是将竹简排列次序之意。因此经的称呼与孔子没有必然的关系。孔子之前、之后都有称经的例子。《管子》中有《经言》九篇,《国语·吴语》有“挟经秉袍”的说法,《墨子》中有《经上》《经下》,《老子》在汉代有《邻氏经传》,贾谊有《容经》等等。这种说法主要来自古文经学家,其代表是章太炎。这种将经视为一般书籍的说法也是有问题的,因为早在《左传·昭公十五年》中,周景王在与晋国使者籍谈的问答中,已经有“礼,王之大经也。……言以考典,典以志经”的说法,这里的经虽然并不直接指书籍,却是“典”所记录的重要内容。成于战国中期的《尔雅》中说“典,经也”即揭示了这一内涵。这就是我们后来“经典”说法的来源。从中可以看出,经典并不是普通的书籍,秦以后的目录学家经常使用“经籍”一词,也
是将经与普通书籍区别开来,用经来指那些各家各派的权威性著作。
用“经”指权威性的文献尽管在孔子之前的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但“六经”说法的明确提出却是战国中后期以后的事情。《庄子·天运》:“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庄子·天下》也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也就是说,《庄子》一书明确提出“六经”的说法,并将其确定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本书。不过,值得怀疑的是,《论语》只说“《诗》《书》执礼”,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