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生命的最高状态
  • 无:生命的最高状态
  • 无:生命的最高状态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无:生命的最高状态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2.76 3.8折 59.8 全新

库存5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日]铃木祐/著 陈韵雅/译

出版社山东人民

ISBN9787209149846

出版时间2024-05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9.8元

货号1203271232

上书时间2024-06-30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铃木祐日本新锐科普作家,1976年出生,毕业于庆应义塾大学SFC研究所。从16岁开始每年读5000篇科学文献,迄今已阅读超过10万篇文献,人称“日本第一的文献宅”。近年来,他在自己的博客中介绍健康、心理、科学相关的知识,单月浏览量高达250万人次。已出版多部畅销作品。\"

目录
\"序 章 苦:人类的默认设置
1 人类是“生来悲观”的生物 / 002
2 3 个月大的婴儿也会悲观 / 005
3 在原始社会,对负面信息敏感的人比较容易适应环境 / 008
4 人类真的无法摆脱痛苦吗 / 013
第1 章 自我:生存的“工具箱”
1 为什么半身不遂的黑猩猩也很幸福呢 / 016
2 人之所以会痛苦,是因为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 019
3 真正的痛苦取决于是否被“第二支箭”射中 / 023
4 愤怒其实只能持续6 秒 / 027
5 人类以外的动物不会对明天的事情感到忧虑 / 030
6 所有的痛苦都能追溯到“自我”的问题上 / 033
7 是否应该消除自我 / 037
8 自我是生存的“工具箱” / 042
9 自我可以被消除吗 / 046
第2 章 虚构:自我是由“故事”构成的
1 自我是由什么构成的 / 050
2 人脑只需要0.1 秒就能创作出“故事” / 054
3 我们生活在大脑创造的虚拟世界中 / 058
4 痛苦与精神是否强大无关 / 061
5 自我是由“故事”构成的 / 064
6 我们为什么无从寻找“本来的自己” / 069
7 比起现实,人类的大脑更注重“故事” / 073
8 巧妙利用精神的脆弱性 / 079
第3 章 结界:获得内在的安全感
1 以科学为基础设立“结界” / 082
2 非洲人为什么不会为幻听所苦 / 085
3 药的尺寸越大,药效就越强 / 089
4 威胁既来自外界,也来自内心 / 092
5 整顿内部环境 / 095
6 锻炼你的内感受 / 102
7 整顿外部环境 / 108
8 在内心设置“结界” / 117
第4 章 “恶法”:了解自我,然后忘记自我
1 我们应该怎样了解自我 / 120
2 人类总会编造没有必要的情节让自己受苦 / 123
3 带来痛苦的18 种“恶法” / 126
4 “恶法”评分与“恶法”日记 / 142
第5 章 臣服:越抵抗,越痛苦
1 为什么皮拉罕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 156
2 痛苦= 疼痛× 抵抗 / 159
3 抵抗的人与臣服的人有什么区别 / 164
4 借助隐喻理解抵抗的原理 / 169
5 以科学家的视角分析抵抗行为 / 173
6 用表格练习提高臣服的能力 / 176
7 “单纯的人民”与“多虑的脑袋” / 184
8 现在就干脆地投降吧 / 187
第6 章 无我:生命的最佳状态
1 开启无我状态的练习 / 190
2 禅问答为什么这么难 / 193
3 如果停止思考,“自我中心”也会停止工作 / 197
4 观察的能力具有抗抑郁效果 / 201
5 让痛苦加深的人,会将一切都看作“自己的事” / 204
6 影响停止与观察效果的5 大因素 / 209
7 克服了自我的你,会形成一个“场” / 225
8 现在活着的自己到底是谁 / 228
终 章 智慧:真正的自由
1 无我的境界与智慧 / 232
2 无我会让我们成为怎样的人 / 236
3 无我并不意味着舍弃所有欲望 / 242
4 无我给世界观带来的3 种改变 / 245
尾 声
精神训练中不可忽视的5 个要点 / 250
你的消失并不是一件刚刚发生的事 / 255\"

内容摘要
\"本书是一本帮你消除生活中各种痛苦的哲学读物。
释迦牟尼说:“人,生来即苦。”苦是人类的默认设置。 深究这些问题的本质,我们就会发现,所有的痛苦都可以追溯到“自我”的问题上。如果无我,我们会变成什么样?本书将佛学、禅宗智慧和神经科学、脑科学、心理学研究成果相结合,带你了解自我引发痛苦的机制,找到所有痛苦的共同点,并制订更具有普适性的对策,让你完全释放自己,从焦虑、不安、孤独、愤怒和空虚中解脱,成为不被优劣是非所困扰的真正轻松、快乐的人。\"

精彩内容
\"1人类是“生来悲观”的生物“人,生来即苦。”2500年前,佛教的鼻祖释迦牟尼如此断言。他认为,世上的事物给人带来的皆是痛苦的体验,而我们的生命终将陨落并归于尘土。这就是人生的真谛。 可能很多人都会下意识地对这种想法产生抵触。 “我的人生虽然说不上有多么幸福,但每天的生活也不是全都充斥着痛苦。”这种想法才应当是最普遍的。 然而,佛祖并没有盲目地认为人生是不幸的。在古印度,“苦”(dukkha)是一个包括空虚、不愉快、对生活不顺的烦躁等广泛含义的概念,它代表的不仅仅是对人生感到绝望和苦恼的那种极端状态。
不管你多么喜欢自己的工作,也不免在工作过程中感到乏味,或者在进展不顺时感到烦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时常感到不满足,会因为突然想起令人不快的往事而沉浸在悲伤中。 正如夏目漱石所言:“纵然是看上去漫不经心的人,叩问他们的心灵深处,总能听到悲伤的音色。”这样看来,即便将人生看作不满与不快的联合体,也不是什么不寻常的想法。简言之,佛祖真正想说的是:“苦是人类的默认设置。”近来,这种说法也开始得到科学研究的支持。 你听说过“负面偏见”吗?与正面信息相比,人类更易受负面信息的影响,越负面的事件越容易留存在记忆中。这种心理就叫作负面偏见。 假设公司给你发了6万元奖金,而就在同一天,你的爱车的发动机坏了,花了6万元才修好。1个月后,你对哪件事的记忆会更加清晰呢? 碰到这种情况,很多人都会忘记收到奖金的喜悦,取而代之的是,他们会一直为6万元的修理费感到烦忧。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本就更善于记忆负面事件。
喜欢的名人曝出丑闻,就连看他一眼你都感觉厌烦。 尊敬的上司发表了有关种族歧视的言论,大家马上与他保持距离。 演讲很顺利,但是一处失误总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想必每个人都有以上经历。媒体充斥着悲观的新闻,制造恐慌的假新闻反而更容易传播……这都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更容易注意负面信息。\"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