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途中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途中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9.68 3.5折 56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永娟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20536004

出版时间2021-02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6元

货号1202786386

上书时间2024-06-28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商品简介

本书是一部散文随笔集。作者用“忆旧怀人”“似水流年”“读书求真”“且行且思”“草木潞园”五辑的内容展现了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工作、生活感悟。“忆旧怀人”中她满怀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的家人、家乡和恩师,拳拳赤子之心充斥于字里行间;“似水流年”中她感慨岁月流转、人生易逝,不断地告别和迎接一年一年的生活和工作;“读书求真”中,作者将所读所感悉数记录,不但启发自己的人生,更给自己的职业带来新的意义和高度;“且行且思”是作者在旅途中的感悟,“草木潞园”则记述了作者对学校的热爱,以至于一草一木都令其欣喜。



作者简介
王永娟,陕西乾县人。硕士毕业于北京师大中文系,北京潞河中学语文教师。多年来坚持业余写作,在国内报刊发表散文随笔60余篇,出版有散文集《苦乐年华》等。

目录
目录

涓涓细语(代序)李岫泉1

第一辑忆旧怀人

中秋忆(一)3

中秋忆(二)7

冬天12

我的199916

舌尖上的思念25

端午忆28

九爷32

故乡的野菜35

我的老师们39

绝活44

大师46

李老师50

第二辑似水流年

请好好培育我们的男孩儿57

区区寸草心,怎报三春晖59

冬至,盼一场雪63

你好,201966

于无用处寄性情70

再见,201975

2020回乡记78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84

宅家抗疫记89

安家93

谷雨看牡丹97

一边怀疑,一边写作101

听雨104

风筝108

第三辑读书求真

读《苏东坡新传》113

我们可能低估了孩子的阅读能力118

这才是“语文人”124

方言131

见字如面137

走进《冬牧场》141

第四辑且行且思

日本“初印象”149

甪直行158

游园惊梦164

东北行169

澳洲游记172

第五辑草木潞园

潞园的秋183

冬天:积蓄勃发的力量187

玉兰花开189

鹅192

协和湖195

桥198

忽见楸树201

那一片荷塘204

落叶208

观鸟211

潞园里那些“有料”的树214

潞园花事忙219

后记222

内容摘要
本书是一部散文随笔集。作者用“忆旧怀人”“似水流年”“读书求真”“且行且思”“草木潞河”五辑的内容展现了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工作、生活感悟。“忆旧怀人”中她满怀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的家人、家乡和恩师,拳拳赤子之心充斥于字里行间;“似水流年”中她感慨岁月流转、人生易逝,不断地告别和迎接一年一年的生活和工作;“读书求真”中,作者将所读所感悉数记录,不但启发自己的人生,更给自己的职业带来新的意义和高度;“且行且思”是作者在旅途中的感悟,“草木潞河”则记述了作者对学校的热爱,以至于一草一木都令其欣喜。

主编推荐
写文记事,娓娓道来 写景状物,静水流深 一语天然万古新 豪华落尽见真淳

精彩内容
涓涓细语(代序)最早接触永娟的文字,还是在她的微信公众号“永娟闲话”里,更新不勤,但每一篇都回味隽永,耐人咀嚼。待到五年前读她的散文集《苦乐年华》,更为她笔端流淌的人生况味、涓涓深情所触动,对她质朴自然、清丽隽永的文笔心生仰慕。后来交流多了一些,感知到了她淡然的神情、超然的心态和对文学的执着。这次读她的书稿《途中》,自然将其人与其文融合起来了。永娟嘱我作序,惴惴之余,亦觉责无旁贷。细品美文,齿颊生香,于是欣然命笔。
我想用“人淡如菊”和“静水流深”两个词来形容永娟的为人和为文。
一、人淡如菊其为人文静娴雅,闲适恬淡,悠远的神情,像天边的流云。每次谈到她精彩的公开课和新发表的论文,她总是归功于领导、同事和同学,说话柔声细语,眉目间云淡风轻。去年上班途中快递小哥将她撞伤,她怕耽误人家送餐迟到,抬手让人走了。到医院一查——骨折,害她卧床三个多月,她说起来没有半句怨言,嘴角微翘着说:“不然能怎么样呢?”超然物外,天外来客的样子非常人所能及,其淡也如此。
其为文,写人记事,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写景状物,笔触细腻,如深林中一股细流,漱石有声。在她回忆启功先生的文章里,在她怀念爷爷奶奶的文章里,都让你感受到一种“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所谓“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永娟文字之谓也。语言风格朴实自然,又不乏清新俊逸之笔。素颜相对,一派天然,不加雕饰,不染半点儿尘滓,举重若轻,还真有点儿大师范儿。
二、静水流深永娟为人一向比较低调,然细品其文,并不像她自谦的“粗鄙的文字”,而是描述精致,时有隽语。刻画人物三言两语而形神毕现,掩卷回思则情态宛然。议论不多,言辞不激切,但每一发则切中时弊,令人回味不已;抒情不烈,少铺排渲染,但情融于物事,字里行间真情洋溢,感人至深。高端的食材只需要简单的烹饪,有故事的人生又何须文字矫饰。弄文而不转文,蓄势而不造势,和她的为人一样,不张扬,不做作,不矫饰,但平实的文字下面,却涌动着激情,蓄存着深厚的文学素养。
永娟北师大毕业后,来潞河中学已经十六年了。她总说,是潞河成就了她的文学梦。这不由引起我对潞河教育、对文学课堂、对教师素养的一点儿思考。
人们常说“潞河是一块文学的沃土”,我深以为然。潞河中学有一百五十五年的建校史。对于潞河中学的介绍,我特别喜欢引用潞河校友、著名通州籍作家刘绍棠先生的《野婚》中这段文字:通州潞河中学,五十年代是京东一市十三县的最高学府,一百多年的金字招牌,国内外都享有盛名。校园南北一里,东西二里,七八百亩大,只有五六百名男女师生,是一座洋式大观园。眼下的北京大学,未名湖畔方圆左右是老燕京大学的旧址。然而,有谁知道,潞河中学乃是老燕京大学之父。美国教会创办了潞河中学五六十年之后,才又开办燕京大学。燕京大学的亭台楼榭、园林景观,完全模仿潞河中学的格局,几乎跟潞河中学一模一样,只不过放大了尺寸。燕京大学有未名湖,潞河中学有协和湖;燕京大学有燕南园,潞河中学有潞南园;燕京大学有湖心岛,潞河中学也有湖心岛……燕京大学个大辈小,潞河中学个小辈大。
我们且不说它由美国基督教公理会的“潞河男墅”到现在“潞河教育集团”数易其名的时代变迁,也不说它与北京大学前身的燕京大学有如何深厚的渊源,也不说从这里走出的数十名将军和院士,也不说中国第一支举行国际足球比赛的“协和书院足球队”二比零的战绩,也不说从潞河校园走出去的“西部歌王”王洛宾,也不说通州第一个党支部在潞河中学成立的红色历史,单说著名作家刘绍棠,在潞河中学读高二时就发表了他的第一篇作品《青枝绿叶》,第二年就被收入高中语文课本,这个轰动文坛的传奇就发生在潞河校园,足以鼓舞潞河人的文学创作热情。潞河丰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为创作者们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潞河的古木、青砖、碧水、白鹅为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心灵滋养。近十年来,在校领导的支持和倡导下,潞河掀起了空前的文学创作热潮,开创了文学教育的大好局面。
语言、文字、文学、文化,在语文诸多元素当中,文学无疑是重中之重。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也是衡量专业水准的一个公认指标。每当置身山清水秀、柳绿花红的优美环境,或者登高临海、思古怀乡之际,就会有同伴提议:语文老师来首诗吧。可见,写诗作文、出口成章于语文老师而言,是理所当然、责无旁贷的。可以这样说,写作之于语文老师,仿佛明月之于星空,红日之于晨光,落雪之于冬林,油纸伞之于雨巷,少了前者,整幅画面就少了灵魂。不会写作,是语文老师的缺憾。潞河中学语文教研室一向重视文学教育。文学课堂、文学社团、作文大赛、图书馆自由阅读等特色文学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营造了良好的文学创作氛围;以全国作文大赛屡屡获奖、高考满分作文层见叠出、学生作品频频见诸报刊和出版、多名语文老师的十几部著作先后出版等为标志的文学教育硕果累累。
值此潞河中学建校一百五十五年之际,永娟以散文集《途中》结集出版,既彰显了潞河人的文学素养,又是对潞河校庆最好的献礼,可喜可贺,特作此序。
李岫泉2022年5月4日第一辑忆旧怀人中秋忆(一)昨晚,我是流着眼泪入睡的。只因睡前看到了哥哥写的一篇回忆爷爷的文字,眼泪和对爷爷的思念都不可遏止地流淌起来。
爷爷健在的时候我还小,有几年爷爷去了远在宁夏的伯父那里,不在家。
对爷爷的最早记忆是爷爷从宁夏回来了,坐在房间炕上休息,母亲在厨房喊我,爷爷催我答应:“你问(你妈)‘干啥呀?’”我不会说“干啥”,只会说土话的“弄啥”。听爷爷这么说,我的土话难为情地出不了口,他教我的话我也不好意思去学。就这样,母亲一连喊了我好几声,爷爷又在一边不停地催我问“干啥呀?”我只好跑去厨房看母亲到底为啥叫我。
爷爷是从城里回来的,不仅会说几句“文话”(家乡人管普通话叫“文话”),穿衣打扮也和村里的老头不太一样:一身蓝布中山装,一副老花镜——夏天的时候出门还会戴一副石头墨镜。据说爷爷年轻的时候在县城的餐馆当跑堂,人干净利索,没受过太多农村的苦,所以到老了,依然腰板挺直,加上常年一身中山装,有点儿像退休老干部呢。
爷爷饭量好,家里有一个专门的老碗是给爷爷盛饭用的。冬天的时候,一老碗稠稠的玉米粥,爷爷端在手里,也不怎么就菜,三下两下地,一边吹着刚出锅的热乎气,一边呼噜呼噜地就吃干净了。吃完还要把碗舔干净,玉米粥就会有一点儿沾到他下巴处的白胡子上。爷爷放下碗,满意地打个嗝,边擦胡子边站起来,脸色也红润起来。爷爷去世后,那个碗就闲置了,因为家里没有人能吃完那一老碗饭。
爷爷精神矍铄,八十多岁了,依然能拉架子车。吃完饭,爷爷活动活动,就拉上架子车,去城后(据说很久以前村里是有土城墙的,我们家住在后城墙根下,把城墙后面就叫“城后”)的土壕里拉一车干土,回来垫猪圈。
我上一年级的时候,被班上的男孩儿欺负。每次放学回家的路上,都有几个调皮的男孩儿从后面冲上来,在我的背上砸一锤然后跑开。我哭着回家告诉妈妈,妈妈说:“让你爷收拾他们。”爷爷听见了,虎着脸说:“把他的!走,不怕!”下一次放学的时候,爷爷就在路边站着,那几个男孩儿再也没敢打过我。
村里有红白喜事的时候,爷爷去吃筵席,总要悄悄地带几个“米夹夹”(用筵席上的小馍馍加点儿米碗子——家乡美食,用糯米、红枣、蜂蜜等蒸制而成,只有过年或红白喜事时才做),放在口袋里,带回家给我吃。我接过爷爷手里的米夹夹,高兴得就像过年一样。爷爷也笑眯了眼。
爷爷话不多,脸上时常带着微笑,嘴里有时哼几句秦腔,似乎从来没有什么烦心事。有一年,家里突然出了变故,母亲得大病住院。父亲带着母亲去省城西安的医院看病,正值秋收,父亲安顿好母亲,又赶回家里收玉米。那时,哥哥姐姐都在上大学,家里就剩我和爷爷。父亲带着我去地里掰玉米,爷爷在家给我们做饭。那是第一回吃爷爷做的饭,面擀得又薄又筋道,也是第一回看到爷爷的愁容。他悄悄地问父亲:“永生(我哥的名字)他妈的病怎么样?”父亲安慰爷爷:“没事,你别管。”可是,祸不单行,就在家里因母亲生病而仿佛天塌下了一半时,有一天父亲又接到了宁夏伯父去世的消息。父亲对爷爷隐瞒了这个噩耗,只说他要去西安看我母亲。不知道是不是父子连心,爷爷那一天突然在上厨房门口的台阶时跌倒,父亲一把扶起爷爷,我看到爷爷的脸蜡黄。爷爷说没事,要我父亲赶紧收拾去西安。父亲去宁夏处理好伯父的后事,又去西安照顾母亲。我和爷爷在家过了两个多月相依为命的日子,直到母亲病愈回家。那段日子,我仿佛再也没看见爷爷笑过。几年后,爷爷去世前弥留之际,父亲趴在爷爷的耳边告诉他:“爸,我哥先走了。”爷爷具体活到八十几岁,我也不清楚。只记得有一天放学,远远看见有穿白色孝服的人从我家出出进进,我有了不祥的感觉,赶紧往家跑。跑到家门口正好碰到父亲,他拉住我,说:“你爷爷走了,你去看看。”我就跟着父亲,到了爷爷的屋里。房间的地上放着一张床,爷爷就平躺在上面,好像睡着了一样。“看一眼就行了。”爸爸说着,就拉着我走开。我说不清心里是什么感觉,难过还是害怕?
晚上,我被大人们全副武装——穿上孝衣,戴上孝帽,拄上孝棍,跟在祭奠队伍的后面去祭奠爷爷。祭奠仪式应该是很隆重的,有请来的唱秦腔的班子,还有很多村里的人围观。但这些我都听不见,看不见,我只记得我一直哭,一直流泪。后来,听母亲说,仪式结束后,人们都夸我,说我孝顺。
对爷爷,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孝顺。爷爷生前,我似乎也没有为他做过什么。中秋将至,哥哥想起了爷爷。如果不是哥哥的文字,我恐怕也不会去想已经作古二十多年的爷爷。
记得小时候每年的某一天,爷爷会买回来一瓶罐头,启开,叫我和哥哥姐姐一块儿吃,那罐头可真香甜啊。后来听姐姐说,那一天就是爷爷的生日。我们那儿的人,可能因为生活贫穷,都不兴过生日,所以我们也没人去记爷爷的生日,去为他过一次。
在这个回忆起爷爷的晚上,我的心里涌上一个强烈的愿望:如果时光能够回到爷爷生前,我多想为爷爷过一次生日,也给他带去他爱吃的罐头、米夹夹……如果……2018922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