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本盘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34.17
5.4折
¥
63
全新
库存7件
作者何丹,徐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212380
出版时间2021-06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63元
货号1202337219
上书时间2024-06-2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何丹商业史学者、出版人。策划“标杆100”中国著名企业书系,编著有“企业变革三部曲”——《新制造时代》《从+互联网到互联网+》《改革方法论》,以及《极简企业史》《大国出行》等多部图书。
徐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政系,曾供职于《财经天下周刊》、以太资本、《广州日报》,专注产业、财经及时政领域研究,曾获广东新闻奖及广州新闻奖。已出版图书《网红经济学》。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夹缝里的生存
01 向南通学习什么:中国独立探索工业化道路样本
状元办厂:瓜分危机下知识分子自救
开拓者的艰辛:先天不足与后天压抑
南通模式:工农互补与县域发展的先声
第二章 计划的胜利
02 荒地起油城:大庆精神和所改变的国运
石油关乎国运
苦难与激情:意志力的奇迹
政企合一:一切服从于生产
大庆的遗产和资源型城市的前路
03 铸钢为城:攀枝花和上海的两种路径
攀西的钢铁奇迹:三线建设的模板如何炼成
宝钢样本:从计划经济到市场化改革的演进
第三章 伟大的改革
04 代工之王与特区:深圳的制造业升级之路
一个商人的企图心和一座新城市
成为”iphone之城”后的新增长点
深圳进化背后的中国崛起
05 温州奇迹与困境:草根式崛起和产业空心化反思
“温州模式”的崛起之路
遭遇困境:利润“薄如刀片”
如何超越“温州模式”
新形势下反思与前行
第四章 中国创新力
06 南山余杭启示录:平台经济的崛起与外部性
数字巨头在中国诞生的土壤
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
基础设施与数字霸权
数据治理的困境及迷思
07 王庆坨小镇的轮回:从互联网资本吹向制造业的飓风
“流动的长城”
“中国自行车第一镇”的往事
共享单车带来的短暂春天
当新科技的“野蛮人”来敲门
08 新国货浪潮:供应链和十亿消费者
难以忽视的本土力量
“学会工业化”
中产崛起与消费升级
决战性价比市场
第五章 超越地理
09 从运河到中欧班列:重塑地理的基础设施和供应网络
大运河:封闭农耕文明的王朝生命线
中欧班列:超越政治和战争的新可能
流通格局变迁下的超级基础设施
10 ZHI造城市:国内大循环与区域竞合新时代
国际大循环战略下的生产力布局
制造,“质”造,“智”造
城市竞合大洗牌
11 进击的园区:产城竞争的基础设施
园区40年:政府主导的改革试验田
崛起的民资园区
园区在海外:输出中国的工业化经验
后记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正当其时。新一轮的产业分布、城市格局洗牌运动已经开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空间在哪?谁能抓住新一轮增长的风口?这是每个个体都关注的时代命题。
本书通过分析区域发展的经典模式,探讨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如何推动大国复兴,在新发展格局下从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到世界制造强国之路如何演进等命题,包括互联网平台经济的崛起与反思,中国制造升级之路,产城竞合模式的变革,等等。这些始终离不开对五种关系的思考——中国与世界,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边缘与中心,独立与依附,这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里避无可避的主题。
时间维度的工业化演进,空间层面的区域模式创新和个体创变者不甘沉沦、永不屈服的精神,这就是中国崛起和中国模式的秘诀,也是中国发展的基本盘。
主编推荐
大咖推荐
中德制造业大学联席校长、财经作家 吴晓波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基本盘,也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文化自信、生产能力很重要的载体。
张建平 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中心主任
在优选经济新格局下,中国经济基本盘正在双循环发展中努力走上创新驱动的轨道。本书跨越时间和跨越地理空间,分析中国典型的市场经济模式,企业对创新发展道路的艰难探索,以及中国经济在靠前化进程中的创举,为中国经济探索高质量发展和深度融入世界经济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任泽平 有名经济学家
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如何解释“中国模式”、讲好“中国故事”,其理论价值堪称发展经济学的皇冠,其现实意义则是照亮无数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灯塔。这本书生动展示了历史画卷,更启迪未来: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释放亿万人民追求自由的精神活力!
精彩内容
开拓者的艰辛:先天不足与后天压抑1895年冬天,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但直到1899年5月,大生纱厂才正式开车。这中间相隔3年半的岁月,张謇遭遇的最大困境是筹资。由于筹资不易,大生纱厂的性质经历了多次轮替和摇摆,从官招商办、官商合办最终变成了绅领商办。
纱厂筹资困难,与当时的中国社会对机器大生产的理解和认知不足有关。
社会资金难以顺畅实现资本化,为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提供财力支持,也反映了在封闭落后的农业国迈开工业化第一步的艰辛。
而即使募资成功,南通和张謇的事业也面临内在的危机。一是机纱面向的市场是土布织户,它依然属于农村家庭手工业范畴,随着机器大生产对中国传统生产方式的碾压,机织终将取代手织。张謇在南通办的厂始终仰赖本地织户市场,一旦织户们的土布销路不畅,大生纱厂
就将面临困境,而整个大生资本集团的赢利又高度仰仗纱厂。在这条生产关系的传导链条里,实业发展在全国取得斐然成绩的大生资本集团的荣光,建立在并不稳固的根基之上。
另外,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始终是在半殖民地的大背景下起步的,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在先天不足和后天压抑的困境里艰难腾挪。作为工业发展的后发国家,国家的主权并不完整,华商起步比外洋资本更为困难,更谈不上享受本国政府对本国产业的相关保护政策。国内市场还因战争、割据等诸多阻隔,分散而破碎。随着全国范围内的战争爆发,这些近代早期区域工业化的先驱和努力注定以令人遗憾的结尾收场。
筹资不易,生存艰难1895年年底,张謇初步设定,南通本地和上海各3人,共同组成“通沪六董”,是为大生纱厂的股东。张謇是筹办者,但他毕竟是读书人,财力有限,并不在这6人股东之中。第二年,纱厂的规模和需募资金也
逐渐有了明细:纱厂为商办,厂址在通州城西唐家闸,规模为先办纱机2万锭,招股60万两。
一开始,南通本地的股东颇为积极,但上海的商人十分怠慢,迟迟未见资金。为此,张謇到上海周旋,3位上海股东中有2位买办商人就此退出了股东阵营。张謇于是又推荐南通本地的木材和典当行的2位商人加入。由此,南通本地商人成了主导。但由于本地商人集资不足,仅靠商人的力量,难以支撑大生纱厂的建设。
此时,状元的身份开始发挥作用。张謇在官场的社会资源积累派上了用场。他转而向张之洞、刘坤一等地方大员寻求帮助。
商办计划此时已经搁浅,寻求来自官府的资金成了纱厂唯一的希望。 张之洞此前在湖广总督任上曾有兴办纱厂的念头,因此购买过一批纱锭放在上海杨树浦码头。由于资金缺乏,这批纱锭在码头生锈,两三年无人过问。上海商务局因此与张謇议定,官机作价50万两为纱厂股金,张謇另行募资50万两,纱厂改为官商合办。
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商人对官府有颇多顾虑,纱厂的股东中也不乏有人担心官方干预过多,因此极力反对官商合办。经过张謇的多方协调,1897年8月,纱厂又改为“绅领商办”。具体来说,作价50万两的官机对半平分,由盛宣怀和张謇分别募资,每人筹资25万两,纱厂即可开机。在绅领商办的安排下,官府对纱厂的支配权降低,官机的折股只能每年到期领取“官利”,不能干涉企业经营。这也打消了入股股东对官府的疑虑,提高了他们参与大生纱厂筹资的积极性。
1898年年初,大生纱厂
的基础工程建设开始,由于缺乏资金,厂房建设进展缓慢。到秋天才算基本建成,机器安装过半。要
投入生产,还需要原材料和日常成本开支。为此,张謇又去向刘坤一、张之洞、盛宣怀和东南各地地方大员求助,但支持者不多。为维系纱厂运转,用于生产的棉花也被卖掉以应付日常开销。
P14-17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