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见杨德昌(台湾电影人访谈纪事)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再见杨德昌(台湾电影人访谈纪事)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50.87 6.8折 75 全新

库存8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昀燕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06092

出版时间2014-09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75元

货号3002419

上书时间2024-06-21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王昀燕编著的这本《再见杨德昌(台湾电影人访谈纪事)》深度专访十六位曾与杨德昌共事的电影人——小野、吴念真、柯一正、余为彦、舒国治、杜笃之、廖庆松、陈博文、张惠恭、鸿鸿、陈以文、王维明、陈骏霖、金燕玲、张震、柯宇纶。他们涵盖了制片、导演、编剧、录音师、剪辑师、摄影师、演员等多重身份。他们或是以友人的立场发声,或是从师徒的关系出发,抑或循着个人的专业提出见解,情理交织,全面回顾了杨德昌的创作生涯,多侧面、立体式地还原了这位电影哲人及其作品。藉由这些所网罗的珍贵的第一手史料,藉由这些走过台湾新电影的资深电影人对那段相濡以沫的美好时光的追忆、缅怀与思索,揭开了台湾电影史上异常动人的一页,为热爱台湾电影的人们留下了珍贵的时代记录,也为读者亲近杨德昌电影作品独辟了一条非凡的蹊径。
书中附有“杨式电影”台北场景地图、大量私人珍贵照片、杨导原创手绘手稿及杨德昌作品年表,都是不可多得的研究杨德昌电影乃至台湾电影的重要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王昀燕,本名王玉燕。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硕士。2009年起,长期为独立电影媒体《放映周报》撰稿,观察敏锐,文字兼具理性与感性。
编著有《台湾电影的声音》、《爱LOVE:电影写真书爱的纪录》。
代表作《再见杨德昌:台湾电影人访谈纪事》一书在台湾的出版,被《放映周报》总编辑林文淇认为“办成了难以办成的事”。

目录
推荐序
  林文淇:“我都没办成,你办得成吗?”
作者序
  天真的冲动
台湾新电影旗手
  小野:重振新电影的决心与志气
  吴念真:他在写论文,而非描述
  柯一正:遥想那段相濡以沫的美好时光
亲密战友&友人
  余为彦:相信就能看得见
  舒国治:他本身就是最强的阵容
专业技术人员
  杜笃之:创作长路上,相互倚赖的合作伙伴
  廖庆松:每一部片子里都有他的影子
  陈博文:让影像成为有想象空间的载体
  张惠恭:展现自然光源的丰富层次
杨德昌的子弟兵
  鸿鸿:我好像也掉进同样的回圈里
  陈以文:戮力追求一种绝对
  王维明:打开新的思维方式
  陈骏霖:讲自己想讲的故事
杨德昌的演员们
  金燕玲:放手去演,自然地融入角色
  张震:他就是我的模范
  柯宇纶:拍电影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事情
附录1
  杨德昌×台北电影场景散步地图
  慢游《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与《一一》电影场景
附录2
  杨德昌年表
附录3
  杨德昌作品年表

内容摘要
 王昀燕编著的《再见杨德昌(台湾电影人访谈纪事)》是一本对曾与台湾地区著名电影导演杨德昌共事的电影人的深度专访录。访谈对象包括台湾著名电影人小野、吴念真、柯一正、余为彦、舒国治、杜笃之、
廖庆松、陈博文、张惠恭、鸿鸿、陈以文、王维明、
陈骏霖、金燕玲、张震、柯宇纶。内容以杨德昌的电影为主轴,旁及十六位资深影人的从影小史,与其从各自专业出发而对电影的看法。
全书借由口述历史,深入台湾电影的创作现场,多侧面、立体式地还原了一位电影哲人的形象及其电影作品,留下了珍贵的时代记录。这些原始素材,一方面可作为大众亲近杨德昌作品的渠道,另一方面也可作为台湾电影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精彩内容
 侯孝贤、杨德昌、小野同属外省客家人,当年,小野的双亲为了寻求工作机会,径自来台谋发展,较1949年的大迁徙来得更早,原以为工作个几年便要回去了,没想到一落脚就是一辈子。小野说,他们的童年是很荒凉的,一如《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所呈现的那个世界。
将届三十岁之际,他自文学界跨足电影圈,应明骥之邀进入“中影”制片企划部,未久,在因缘巧合之下,与战友吴念真共同企划了《光阴的故事》,随即将台湾电影带人一个新的战场。
往后数年间,他立志在“中影”内部当一只始祖鸟,信誓旦旦地说,空气很坏,那就再开一扇窗。
小野曾将在“中影”就职期间遭逢的人事变革逐一写下,先后集结成《一个运动的开始》、
《白鸽物语》,如今,这两本书已成为当代人回溯台湾新电影的重要参考史料。在小野的札记里,不时可见他真情流露,为了革新,流下或困挫或悲愤的男儿泪。
吴念真在为《一个运动的开始》所撰述的序言中提到,进“中影”后,总是不断地想故事、
写故事,然而这些故事终因上级一次又一次“缓拍”的决议而不见天日。上班的日子令人颓丧并且死心,他最常跟小野说的一句话是:“管他去死啊!”有时,发现小野不在位置上,隔了一两个小时,待他回来,问他上哪儿,他总说:“去马杀鸡。”往往得要再隔一阵子,他才会吐露实情:“刚才我下楼去和老板单独谈了……x×案准备做了”,“Xx导演的条件,老板终于接受了”。
相较于吴念真,小野硬是把火气给吞了,甘愿居中斡旋,就为了促成这些拍摄案。当年,《海滩的一天》筹拍阶段,杨德昌因坚持外聘杜可风作为摄影师,一度与“中影”僵持不下,双方谈判险些破局,为了此事,小野几乎全然瘫痪了,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从未有过如此疲乏至想呕吐的感觉,完全不能动弹。”尽管在人前,他依旧保持着微笑,绅士般的微笑。幸而后来事情总算在双方的承诺与让步之下圆满解决了。
“为达目的,代替其他人吞掉所有的火气,为达目的,压抑自我,展现过人的韧性大概是这个人最让我觉得佩服的地方,因为我觉得在这几年的电影乱世之中,开创一个环境,让其他创作者尽力发挥的人比创作者本身更值得鼓掌,小野是值得鼓掌的人之一。”吴念真站在一个同事的立场,提出了他的观察。
后来,小野与杨德昌共同编剧《恐怖分子》,同时身兼本片执行制片,《恐怖分子》虽为杨德昌摘下首座金马奖最佳影片奖杯,却也让小野气力用罄,决定往后不再与杨德昌彼此纠缠。
小野说,《恐怖分子》到了筹备后期,杨德昌又说他不做了,两人起了冲突,小野便写了封信骂他,说他再不拍就没机会了。杨德昌也
回了他一封长信,说他想拍《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并且保证这部片很快就能拍完,事实证
明,后来他一拍拍了五年。最后杨德昌仍是在被小野架着脖子的情况下,开拍了《恐怖分子》。
采访当天,一见面,小野就掏出当年杨德昌写给他的这封长信,署名给“李远同志”,洋洋洒洒数张信纸,爬满了杨德昌清丽的字迹,试图冷静理性地向对方禀明己身撩乱的心事、坚决的信仰。“我搬家搬很多次,一封信要留二三十年不太容易。”小野说,这封信很珍贵,日后他想捐献出去。随后,他又取出《白鸽物语》,说,库存所剩不多,他特地托人拿来这本打算赠我。
这个形容自己幼年荒凉,青年时期又一脚踩人“国片”泥淖,一肩扛起“延续‘国片’命脉”之重责大任的长辈,一路走来,始终拥有一颗温厚而热诚的心。前些日子,他为了支持台湾年轻一代导演拍戏,搏命演出,顶着患有高血压的花甲之躯,在烈日下,吊钢丝吊了十多次,从不喊苦,孰料回家后全身发烫发软,足足躺了一天,压根不能动弹。他说,过去便是用这番拼搏的精神处理许多事情,方能成功突围。
“为了台湾电影的未来,拼啦!”现在的他依然充满了斗志。
P16-17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