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出意义来
  • 活出意义来
  • 活出意义来
  • 活出意义来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活出意义来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5.48 5.3折 48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埃米利·伊斯法哈尼·史密斯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21734430

出版时间2021-1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8元

货号31276677

上书时间2024-06-21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意义危机
第二章 归属
第三章 使命
第四章 叙事
第五章 超然
第六章 成长
第七章 意义的文化
结语

内容摘要
人这一生真的是为了追寻快乐而活吗?除了快乐,是否还有其他值得追寻的东西?
研究表明,追求意义远比追求个人快乐更令人感到满足。
问题是,每个人需要自己寻找意义吗?还是说我们可以依赖于意义的共通根源? 为什么某些国家或群体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认为自己的人生有意义? 有意义的人生对我们的健康有何影响? 在死亡面前,我们应该如何寻找人生的意义?
为了了解如何开创有意义的人生,本书作者埃米利·伊斯法哈尼·史密斯综合了当代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神经学家,以及文学、历史人物的多元见解(诸如列夫·托尔斯泰、阿尔贝·加缪、乔治·艾略特、威尔·杜兰特、维克多·弗兰克尔、亚里士多德),并分享了一些人们寻找意义的真实故事,试图运用这些文献和研究,找到上述疑问的答案。

主编推荐
1.欢娱并不会带来幸福的人生,人生的幸福在于意义。人这一生真的是为了追寻快乐而活吗?除了快乐,是否还有其他值得追寻的东西?本书试图说明,追求意义远比追求个人快乐更令人感到满足。在一个痴迷于快乐的文化中,这本睿智、激动人心的书为我们指明了通向更丰富、更令人满意的生活的道路。
2.寻找意义并没有那么困难,意义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中太多人相信,寻找意义是一种深奥的追求——你必须去遥远的修道院或翻阅尘土飞扬的书籍才能发现生命的秘密。事实是,我们周围均有尚未开发的意义来源——就在这里,就在此刻。这本书将揭示意义的源泉有哪些, 我们应该如何利用它们来赋予生命深度。 同时, 我们将认识到有意义的生活对自身、对学校、对工作环境和对社会大体有哪些好处。
3.讲人生的作品很多,但是本书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作者埃米利·伊斯法哈尼·史密斯综合了当代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神经学家,以及文学、历史人物的多元见解(诸如乔治·艾略特、维克多·弗兰克尔、亚里士多德和佛陀),并分享了一些人们寻找意义的真实故事。她还探讨了我们如何开始建立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可以给我们留下反思和敬畏的空间,培养一种社区意识,并使我们的生活充满意义。
4.复旦人文学者梁永安、哲学系副教授郁喆隽诚意推荐,作者的同主题TED演讲点击量已逾千万。原书的亚马逊页面评分高达4.5(满分5分),70%以上的读者给出了五星好评,可见此书在内容上经得起考验,能打动大多数读者,引起广泛共鸣。

精彩内容
哲学史上认为有两种途径可以通向美好生活。 一种叫“欢乐”(hedonia),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快乐”,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看法一致。 “人类追求快乐并希望保持快乐。”弗洛伊德写道,并称之为“快乐原则”。 他认为“快乐原则”决定着大多数人的生命意义。 希腊哲学家亚里斯提卜,苏格拉底的学生,认为欢乐是美好生活的关键。 亚里斯提卜说:“生活的艺术,在于及时行乐,真正的快乐并不是理智的,有时候甚至是不道德的。”几十年后,伊壁鸠鲁提出了相似的观点,认为美好人生存在于快乐之中。 根据他的定义,快乐意味着不存在肉体和精神的痛苦(譬如焦虑)。 这种主张在中世纪时遭到冷落,但18世纪又因为实用主义创始人杰里米·边沁而重新受到追捧。 边沁坚信追求快乐是我们的核心动力。 “天性把心灵置于两大统治者的管辖范围内,即快乐和痛苦。 它们指出了我们应该做的事情,也决定了我们将要做的事情。”与此传统观点一致,今天许多心理学家将快乐定义为一种积极的精神和情感状态。 例如,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常用来评估快乐的方法是请受访者比较自己感到积极情绪(如自豪、 热情和专注)的频率和感到消极情绪(如恐惧、 紧张和羞耻)的频率。积极情绪的比例越高,人们越感到快乐。
意义是另一条通往美好生活的道路。 我们可以通过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他的“Eudaimonia”概念(这个词在古希腊文中意为“内心圆满”)理解这点。 “Eudaimonia”经常被翻译成“快乐”,因此人们常把“快乐是人生至高至善的目标”这句话算到亚里士多德头上。 但实际上亚里士多德对那些追求快乐和“享乐生活”的人给予刻薄的评论,称他们为“奴性的”和“粗鄙的”人。亚里士多德宣称,大多数人那种以追求快感为人生目标的生活方式更适合野兽,而非人类。
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Eudaimonia”不是转瞬即逝的积极情绪,而是你所做的事情。 亚里士多德认为,过上内心圆满的生活需要在道德和智力上有足够的修养,并发挥我们自身最大的潜能。那是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努力工作,对社会有贡献,积极融入社群,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潜质,而非虚掷我们的才华。
…………俄罗斯著名小说家列夫·托尔斯泰曾面临严重的意义感缺失。 19世纪70年代,托尔斯泰在大约50岁时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自杀的念头一直折磨着他。 托尔斯泰认为自己的生命毫无意义,而这种想法让他充满恐惧。
在局外人看来,这位小说家的抑郁可能来得有些奇怪。 作为一个贵族,托尔斯泰几乎拥有了一切:财富、 名望、 婚姻、 子女。另外,他的著作《战争与和平》与《安娜·卡列尼娜》分别在1869年和1878年出版并大获成功。 托尔斯泰被誉为当时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毫无疑问,他的作品将进入世界文学经典的行列。
托尔斯泰的成就,是大多数人毕生奋斗也无法望其项背的。但站在已有的高度,托尔斯泰认为这些成就都是他空虚人生的装饰物,换而言之,它们对于托尔斯泰来说一文不值。
1879年,处于绝望深渊的托尔斯泰开始写自传,他将其命名为《忏悔录》,以记载自己的精神危机。 《忏悔录》中托尔斯泰讲述了自己在求学与参军时期是如何堕落地生活。 “撒谎、 盗窃、 滥交、 酗酒、 暴力、 谋杀———这些罪行我都犯过,”托尔斯泰略带夸张地写道,“尽管如此,所有推崇我的人和我的战友依旧认为我是一个正人君子。”在这个人生阶段,托尔斯泰开始了写作,他自己宣称是受到了“虚荣、 自私和骄傲”的驱使而沽名钓誉,贪图金钱。
很快,他混进了俄罗斯乃至欧洲的文学界和知识界,这是一个向世人传播进步思想的圈子,托尔斯泰便是这种思想的拥护者。但两次冲击性的经历让托尔斯泰看到了人与社会的完美论是多么空洞。 第一次是1857年,托尔斯泰在巴黎亲眼看见一个男人在断头台上被处决。 “当我看到他身首异处,听到他的脑袋‘砰’的一声落入盒中,”托尔斯泰写道,“我彻悟了,没有任何关于理性、存在或进步的理论可以让这一行为合理化。”第二次是患了肺结核的哥哥尼古拉离世:“他受病痛折磨将近一年,最终在痛苦中离开了人世,他不知道自己为何活着,更不知道自己为何死去。”这些事情给托尔斯泰带来巨大冲击,但还没有摧毁他。 1862年,托尔斯泰步入婚姻殿堂。 新婚生活与《战争与和平》的创作让他无暇质疑生活。
托尔斯泰热衷于探究生命意义之源,并在其作品中贯穿了这个主题。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这一人物被广泛认为是托尔斯泰自己的化身,在这部作品中经常苦思这个问题,最后他总结,自己的生命不是没有意义的:“我的生活,我的整个生活,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每分钟都不会像以前那样空虚,我有权使生活具有明确的善的意义!”但在完成《安娜·卡列尼娜》后不久,托尔斯泰的人生观又突然变得十分负面、 低落,其所作所为都饱含对生命意义的质问。他脑中迸出一个声音,问道:“为什么?为什么我会在这里?我做的一切有何意义?我为什么会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脑中的声音越来越响,并越发急切:“在我忙于继承萨马拉的田产,忙于教育儿子,或一头扎入写作之前,”托尔斯泰在《忏悔录》中写道,“我得弄明白为什么我要做这些事。”在书中其他地方,他用其他方式表达了类似的疑问:“我今日和明日所做之事将会有何影响?我的全部人生会产生什么结果……我为什么要活着?或者换句话说,生命中有何物不会被必然降临的死亡摧毁?”由于不能解答自己为何存在这个问题,托尔斯泰认为生命是毫无意义的。
托尔斯泰写道:“非常好,你将比果戈理、 普希金、 莎士比亚、 莫里哀,还有世界上其他作家都要更加著名,但那又能怎样呢?”《传道书》中的先知说:“虚空中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人在日光之下的一切劳碌,又有什么益处呢?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土地却永远长存。”托尔斯泰就如书中的先知,他相信我们能得知的唯一真理,就是生命都将终结于死亡,生命中穿插着痛苦和悲伤。 我们和我们所珍爱的———我们所爱之人、 我们的功名成就、
我们的身份地位———终将消逝。
托尔斯泰最后从虚无主义中走了出来。 他寻找那些从容生活的人,探究他们从何处得到生活的意义。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