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法有法
  • 书法有法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书法有法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54.2 4.2折 128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孙晓云

出版社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58097003

出版时间2022-04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28元

货号31474798

上书时间2024-06-21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本书记录了作者20岁到30岁10年间关于书法的思考过程和得出的结论,积聚了从小到大习书画画的诸多体会。
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将她学书的经历与困惑如实地告诉读者,从哪个角度、哪个方式想到了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并加入了她亲身的体验,力图增加可读性。

作者简介
孙晓云,女,1955年生于南京,三岁始承家传习书画。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十八、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文联第九、第十届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江苏省政府参事,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美术馆名誉馆长。全国书法展、『兰亭奖』评审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一级美术师。中央美术学院博导、硕导,南京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院长。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模);中宣部、人事部、科技部『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中宣部全国首批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全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艺术奖』;中国文联『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文化部『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获江苏省委省政府首届『紫金文化奖章』『江苏省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先进个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奖励和荣誉称号。
书法作品曾七次获全国书法大奖。理论专著《书法有法》先后由国内外七家出版社二十七次再版。先后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内各地以及意大利、法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多国举办《书法有法》《不忘初心》《与古为新》孙晓云书法展。著作按时间顺序有:荣宝斋出版社出版《孙晓云书法绘画》作品集、《孙晓云书法精品选》;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名家书法集·孙晓云》;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孙晓云书小楷老子道德经》、中华传统德育经典《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单行本及『四书』合辑本、《历代家规家训选》《中国赋》等。

目录
作者简介
彩色版前言
自序
1.“中国”不如译成“Calligraphy”
2.引起困惑的三件事
3.“请循其本”
4.“便捷”指什么
5.盲人摸象
6.怀疑“永字八法”
7.先说执笔
8.“五指”还是“五字”
9.“拨镫”极其形象
10.用“笔法”书写的字才叫“书法”
11.“人是万物的尺度”
12.笔法产生的动机之一:裹锋与连续书写
13.笔法产生的动机之二:没有依托的书写
14.大胆地推理
15.笔杆的直径
16.笔毫的长短软硬
17.纸的起源与“动”“举”“握”“染”
18.《铡美案》的启示
19.笔法成于书写姿势
20.“古法”的绝唱
21.不自觉的丧失
22.桌子的功与过
23.“八分书”的解释
24.“向背”出形势
25.好大一头象
26.“章草”是书法演变的句号
27.“隶化”与“美化”的生理极限
28.三根细绳搓成一根粗绳——“完法”
29.了如指掌,烂熟于心——“尚法”
30.“结字因时而传,用笔千古不易”——“变法”
31.最不愿承认的现实——“无法”
32.书法是视觉艺术吗
33.“屋漏痕…‘坼壁之路”“折钗股”“锥画沙”“印印泥”解密
34.“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答疑
35.“内撅”“外拓”词诠
36.最后有行书
37.“个性”是这样形成的
38.为“意在笔先”正言
39.转笔决定竖写左行
40.“指实掌虚”的传讹
41.“眇者不识日”
42.无意问“指鹿为马”
43.“帖学”的溃塌
44.重审“碑学”
45.求形似必堕“画字”
46.日本书法史略
47.何谓书法何谓绘画

内容摘要
 本书是孙晓云女士结合自己数十载书写经验对书法笔法的思考沉潜之作。
本书文本叙述通俗易读,揭开了传统书论晦涩术语之面纱,通过引人入胜的问题设置,以深入浅出的随笔体探讨了执笔法等书法相关的若干重要问题。同时本书图文并茂,所配图片伴随作者思绪证
史说“法”。书法爱好者可从中一探传统书写笔法之奥妙,大众读者亦可窥我国书画艺术之瑰宝。

主编推荐
 

精彩内容
 1.“中国”不如译成“Calligraphy”英文里,“china”是瓷器,“China”是中国。除了丝绸,古代西方人想象中国的文明,便与瓷器有关。如今,丝绸与瓷器世界各地均可制造,其精美、考究,于中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当今,丝绸、
瓷器恐怕已经不足为中国文明的象征了。
这样说起来,中国文明的象征,中国艺术的独特,非我们自古使用下来的书法莫属。与其将“中国”译成“China”,倒不如
改译成“Calligraphy”。
在中国,再早一些,书法又叫“法书”。科举时代,字写得好曾经成为无数士子晋身的首要标准。
汉代以来,一直成为唯此为高、“非志士高人不能为”的境界。一部书法史,记载了多少才子“池水尽墨”“退笔成冢”的辛劳,记载了历代书家论教诠释的孜孜不倦。这种辉煌,朝朝代代,延续了近3000年。
20世纪30年代文艺兴盛后不久,中国经历了抗日、内战、“反右”“文化大革命”,其间书法艺术发展中断了40年。我正是在这个时期的1955年出生。
我母亲出身书香门第,写得一手好字。我3岁
时看父亲下象棋,就在一
边起劲地写“车、马、炮、象、兵、卒、将”。母亲看我写得有姿有态,就教我搭字的间架结构。从此,我便每日不辍。
幼时临的帖只有柳公权的《玄秘塔》和王献之的《十三行》。稍大些时,记忆中书店里仅存的几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