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世界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世界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世界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9.54 3.7折 79.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汪青松

出版社上海社科院

ISBN9787552025583

出版时间2018-12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79.8元

货号30634949

上书时间2024-06-19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六个化”(代总序)
第一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世界性
马克思社会发展“三维模式”的重新审视
第一国际从潜在向实在的共产主义政党的发展
无产阶级政治统治权威的民主确立
    ——论巴黎公社选举
如何正确对待革命低潮
    ——列宁在1905年俄国革命失败后的斗争
以无产阶级民主替代资产阶级民主
    ——学习列宁关于解散立宪会议的理论与实践
从新经济政策看列宁实事求是的作风
列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萌发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研究论析
恩格斯理想信念观与中国共产党人的中国梦
《共产党宣言》与中国共产党使命接力
第二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性
社会公正的梦想及其实现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梦与宗教梦比较分析
党的创建与“三个代表”作为立党之本的确立
破除革命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
论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论中国第二次革命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中国共产党90年成功奥秘的深层思考
21世纪中国共产党如何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
论当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两次战略西移
邓小平改革方法论刍议
“两个不走”: 中国道路的方向性规定
后记

内容摘要
《世界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选编了笔者发表的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世界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性”的文章。有些看法与观点曾引起学界的关注。2011年发表于《马克思主义研究》第5期的《马克思社会发展三维模式的重新审视》一文提出,西方社会发展的“替代模式”和东方社会发展的“跳跃模式”由于不具备条件都未能实现,唯有东-西方社会发展的“跨越模式”在主客观条件成熟的背景下得以成功实践。既然是“跨越模式”,就难免具有风险和挑战,需要不断进行艰辛探索。

精彩内容
马克思从西方社会、东—西方社会、东方社会三维角度提出文明国家、半文明国家、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自然替代形态、派生跨越形态、间断跳跃形态。研究马克思社会发展“三维模式”,必须区分文明国家与半文明国家、半文明国家与落后国家、“跨越”与“跳跃”三对范畴,界定西方社会发展“替代模式”与东—西方社会发展的“跨越模式”、东—西方社会发展“跨越模式”与东方社会发展“跳跃模式”,界定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发展“三维模式”的不同实现路径。西方社会发展的“替代模式”和东方社会发展的“跳跃模式”由于不具备条件都未能实现,唯有东—西方社会发展的“跨越模式”在主客观条件成熟的背景下得以成功实践。既然是“跨越模式”,就难免具有风险和挑战,需要不断进行艰辛探索。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开始取得成就到后来发展失误和改革失败,是“跨越”探索的代价。中国共产党人总结“跨越”探索的经验教训,巩固制度跨越的成果,创造性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在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推进生产力新的伟大跨越,已经并将继续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马克思针对不同民族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不同道路,提出了社会发展的不同路径和模式,有学者将其解读为西方社会发展的“更替模式”、东方社会发展的“跨越模式”和欧美转型发展的“变迁模式”。笔者认为,重新审视马克思社会发展“三维模式”可以看到,马克思提出的是西方、东—西方、东方三类社会的发展路径,其逻辑展开为西方社会发展的“替代模式”、东—西方社会发展的“跨越模式”和东方社会发展的“跳跃模式”。

马克思主义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是马克思恩格斯19世纪40年代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思想文化成果基础上创立并在后来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科学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依据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宣布,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是各民族国家都要走向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阐明,无产阶级的运动是国际性的事业,无产阶级的革命是世界性的革命。由于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所形成的世界市场已把全球各国彼此紧密地联系起来,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这即马克思主义著名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将在发达国家共同胜利的论断。
然而,马克思社会发展思想并非超历史与超国度的,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种分析体现为根据生产力状况和社会文明程度先后提出了不同民族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不同社会发展路径和模式。马克思最早阐述的是西方社会发展理论,认为西欧国家由于率先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因而率先实现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成为文明国家。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的非常革命的作用,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100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恩格斯也深刻地发现资本主义给西方社会带来的经济危机、两极分化、阶级对抗和社会动荡。恩格斯1845年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细致描写了无产阶级的恶劣生存状况,指出:“工人阶级的状况是当代一切社会运动的真正基础和出发点,因为它是我们目前存在的社会灾难最尖锐、最露骨的表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社会矛盾的暴露充分表明,资本主义既具有历史进步性又具有历史暂时性。在科学考察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基础上,马克思雄辩地揭示了生产社会化与私有制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所决定的西方社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与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在创立之时就集中阐发了西方社会发展理论,有人误以为马克思判定其他民族国家都要走西方社会发展同样的道路。当俄国革命者请教马克思俄国是否必须经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时,马克思明确反对把他“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不赞成一切民族不管它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西欧资本主义这条道路。从19世纪七八十年代马克思提出俄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看法后,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就引起人们的关注,对东方社会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的研究长久不衰。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