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虻/红色经典丛书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10.16
2.9折
¥
35
全新
库存8件
作者(爱尔兰)艾捷尔·丽莲·伏尼契|译者:方元
出版社江苏文艺
ISBN9787559416452
出版时间2018-05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5元
货号1201725866
上书时间2024-06-1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主人公亚瑟出生在意大利富商家,是富商后妻与神父蒙太尼里的私生子。亚瑟受异母兄嫂的歧视,却不知道真相。亚瑟崇敬蒙太尼里神父,把他当作良师慈父。当时意大利正遭到奥地利的侵略,亚瑟决定参与青年意大利党争取民族独立事业。蒙太尼里调走后,新神父卡迪诱骗亚瑟,使他在忏悔中透露了他们的行动和战友们的名字,他连同战友一起被捕入狱。女友詹玛误以为亚瑟告密,打了他耳光。同时亚瑟得知自己竟然是私生子,陷入极度痛苦中,于是流亡南美洲。
十三年后,他重回意大利,已经成为一个坚定不移的革命者,文武双全的“牛虻”。一次行动中,他被捕入狱。蒙太尼里企图以父子之情和放弃主教位置的条件劝他归降;牛虻则企图以自己的悲惨经历,让蒙太尼里在上帝与儿子之间做出抉择。但他们谁都不肯放弃自己的信仰。最终,牛虻就义,蒙太尼里也痛苦得精神失常,死于非命。
艾捷尔·丽莲·伏尼契所著的《牛虻》中亚瑟坚定的意志让人震撼并感动。亚瑟和生父蒙太里尼复杂的亲情纠葛、亚瑟和少年女友詹玛的曲折爱情,读来回味无穷。
作者简介
艾捷尔·丽莲·伏尼契(1864—1960),爱尔兰著名女作家。英国数学家乔治布尔的第五个女儿,幼年丧父,家境贫困。1885年毕业于柏林音乐学院,后曾在俄国圣彼得堡居住了两年,她在俄国期间认识了很多革命团体,回到伦敦后,接触了不少流亡伦敦的俄、意革命者,如恩格斯、赫尔岑、普列汉诺夫、马克思的大女儿艾琳娜等,被革命者的献身精神深深震动,为此写出《牛虻》这部反映他们斗争生活的著名作品。
她还著有《杰克·雷蒙》《奥利芙·雷瑟姆》《中断了的友谊》等。
目录
正文
内容摘要
艾捷尔·丽莲·伏尼契所著的《牛虻》告诉我们:如果你足够坚强,你就是史无前例的!
小说的主人公亚瑟出生在意大利的一个英裔富商家中,名义上他是富商与后妻所生,但实则是后妻与神父蒙太尼里的私生子。亚瑟从小在家里受异母兄嫂
的歧视,又看到母亲受他们的折磨和侮辱,精神上很不愉快,却始终不知道事情的真相。亚瑟崇敬蒙太尼
里神父的渊博学识,把他当作良师慈父。当时的意大利正遭到奥地利的侵略,青年意大利党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吸引着无数热血青年。亚瑟决定献身于这项事业。蒙太尼里发现了亚瑟的活动后十分不安,想方设法加以劝阻。但亚瑟觉得做一个虔诚的教徒和一个为意大利独立而奋斗的人是不矛盾的。在一次秘密集会上,亚瑟遇见了少年时的女友詹玛,悄悄地爱上了她。蒙太尼里调走当了主教,警方的密探卡迪接替了他的位置。在卡迪的诱骗下,亚瑟在忏悔中透露了他们的行动和战友们的名字,以致他连同战友一起被捕入狱。他们的被捕,连詹玛都以为是亚瑟告的密,在愤怒之下打了他耳光。亚瑟痛恨自己的幼稚无知,对卡迪竟然会出卖自己感到震惊,同时得知蒙太尼里神父原来是他的生身父亲,他最尊敬的人居然欺骗了他。
这一连串的打击使他陷入极度痛苦之中,几乎要发狂
。最后,他伪造了自杀的现场,只身流亡到南美洲。
在南美洲,他熬过了十三年水深火热的日子。回到意大利时,他已经是一个能文能武的“牛虻”了,成了一名坚定不移的革命者。他又遇见了詹玛,但对方已认不出他了。
牛虻在一次偷运军火的行动中被敌人突然包围,为掩护其他人突围,自己却不幸被捕。蒙太尼里知道了他的身份,企图以父子之情和放弃主教位置的条件劝他归降;牛虻则动情地诉说了自己的悲惨经历,企
图打动蒙太尼里,要他在上帝与儿子之间做出抉择。
但他们谁都不肯放弃自己的信仰。最终,蒙太尼里在牛虻的死刑判决书上签了字,自己也痛苦得精神失常,死于非命。
牛虻光荣就义之后,詹玛方才得知他就是自己曾经爱过而又冤枉过的亚瑟!
精彩内容
第一章这是六月一个炎热的夜晚,亚瑟正在比萨神学院的图书馆里浏览一堆布道手稿。图书馆的窗子都大敞着,百叶窗开到一半,为了纳凉。
蒙泰尼里神父暂停他的写作,慈爱地瞥了一眼正埋头翻阅文献的亚瑟,目光充满爱意地扫过他那满头黑发。
“找不到吗,亲爱的?不要紧,看来我得把那个章节重写一遍了。也许之前的被撕毁了,害得你白忙活半天。”蒙泰尼里的嗓音虽然低沉,但是洪亮圆润,再加上银子般的清脆和纯净,使他的话语显得尤其迷人。
蒙泰尼里是天生的演讲家,声音可控性十足。当他跟亚瑟讲话时,亚瑟总感觉那些话语仿佛是精神按摩。
“不,神父,我必须要找到它。我确信您就是放在这儿了。重写跟原稿怎么都会有点差异的。”蒙泰尼里再次投入他的工作当中。窗外,一只昏昏欲睡的金龟子低沉地唱着它的催眠曲,水果商贩凄凉、绵长的叫卖声在小巷里久久回荡——“草莓啊,卖草莓啦!”“《麻风病疗法》找到啦!”亚瑟脚步轻得像天鹅绒一样,从房间另一侧匆匆走过来,他的家人一度很厌烦他的这一举动。他是个瘦小的家伙,与其说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英国中产阶级青年,倒不如说像是十六世纪画像中的意大利人更贴切。长长的睫毛、
敏感的嘴唇和秀气的小手小脚,都如雕琢一般过分地精致。坐着一动不动的时候,人家还以为他是女扮男装楚楚动人的女孩子呢;而行动起来矫捷的身躯,又像没有露出利爪的温顺的黑豹。
“真的是那本吗?没有你,我该怎么办啊,亚瑟
?我肯定成天丢三落四的。好了,我也不再写了,我们到花园里去吧,我来帮你温习功课,你说你哪儿有疑问来着?”他们一起走进宁静的、绿树成荫的花园。神学院建立在一个多米尼克派修道院的旧址上,两百年前,这块方地是那样规矩、整洁,矩形栅栏里种着修剪整齐的迷迭香和薰衣草。现如今,曾经精心照顾它们的白袍修士已经入土为安,被人遗忘;但是,即使当下再也没有人捡拾花瓣熬制药汤了,那些药草的幽香依然弥漫在寂静的仲夏之夜。几簇野欧芹和耧斗菜填满了蜿蜒小路上扭曲产生的缝隙,院落中央的枯井被蕨类植物和纵横交错的景天草霸占。玫瑰花也长疯了,横七竖八的枝条爬遍整条小径,栅栏外围几朵硕大的红罂粟花摇摇欲坠。高高的毛地黄脑袋耷拉到杂草丛上,还有那老葡萄藤,不经修剪也不结果实,挂在无人打理的枸杞树枝上随风摇曳,枸杞树则悲凉且无可奈何地“甩着一头枯发”。
角落里种着一棵夏季开花的木兰树,郁郁苍苍,零星点缀着几朵奶白色的花朵。一只做工粗糙的木凳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