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恨与修复(梅兰妮·克莱因与琼·里维埃演讲录)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5.07
2.8折
¥
18
全新
库存26件
作者(英)克莱因|译者:吴艳茹
出版社轻工
ISBN9787501995097
出版时间2014-02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18元
货号1201505690
上书时间2024-06-1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爱恨与修复:梅兰妮·克莱因与琼·里维埃演讲录》将成人生活中的很多情感和行为追溯到人的婴儿期,揭示出成人的很多特征是婴儿早期思维模式的延续的证据。其中,爱、恨、嫉妒、攻击、内疚、修复等主题贯穿始终,从婴儿到成人,再从成人到婴儿,向读者细致地呈现出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那些核心的情感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如果成长受阻情感和人格会发生怎样的停滞等。同时,作者也非常节制地给出了一些帮助人们理解自己和发展自己的路径。
作者简介
梅兰妮·克莱因(Melanie Klein,1882—1960)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儿童精神分析的先驱,被誉为继弗洛伊德之后,对精神分析理论发展最有贡献的领军人物之一。克莱因整体的工作就是对弗洛伊德工作的拓展,同时也是以她自己独特的阐述观点对弗洛伊德最初领悟的改革。她不仅扩展了弗洛伊德理论和治疗的范畴,其独立并富原创性的思考系统,更影响了精神分析的发展趋势。克莱因对幼儿心灵的探索,以及对儿童精神分析技巧与理论的开拓,百年来无人能出其右。她被誉为儿童精神分析与客体关系发展的先驱。克莱因在英国的后继者被称为“后克莱因学派”。在拉美等国家甚至已形成以克莱因的观点为基础的克莱因团体。
目录
前言
作者简介
上 恨·贪婪·攻击
攻击
投射
分配
拒绝
贬低和轻蔑
妒忌
贪婪
妄想的仇恨
对异·陛的妒忌
竞争
热衷子权力
嫉妒
良知、道德和爱
注释
下 爱·内疚·修复
婴儿的情感状态
无意识的内疚感
与父母芙系中的爱和冲突
爱、内疚和修复
认同井修复
幸福的爱的关系
养育子女:芙于做母亲
养育子女:关于做父亲
家庭关系中的固难
爱的伴侣的选择
获得独立
学校生活中的关系
青春期的关系
友谊的发展
成年生活中的友谊
爱的更宽广的方面
内疚感、爱和创造性
与我们自己和与他人的关系
注释
译后记:缘分的天空
内容摘要
《爱恨与修复:梅兰妮·克莱因与琼·里维埃演讲录》通过对婴儿的观察,以及对儿童的心理治疗过程,总结出了诸多有关人的情感的起源和发展的潜意识规律。《爱恨与修复:梅兰妮·克莱因与琼·里维埃演讲录》是对梅兰妮·克莱因工作的一个简洁推介,抛开了研究的过程,直接将她工作中发现的有关人的(特别是婴儿期的)爱、恨、攻击、性欲等复杂的心理过程进行展示和讲解。
精彩内容
嫉妒嫉妒并不是如我们所设想的那样一个简单的反应,尽管我们视它是如此“自然”;的确,即便周围环境不认可这一情感时,人们还是常常感到嫉妒。嫉妒的典型情境当然是在为爱争风吃醋时。你可能会想,我会把这归到俄狄浦斯情结,并说所有的嫉妒源于童年期最早的性竞争经历。你是对的,但这并不是充分的解释。我们多多少少在后来的生活中重复着童年期的经历;但是即便是在这一方面每个个体也是不同的,而且我们不会只是为了重复的乐趣而去重复这些早年经历。当我们重复时。理由总是一致的,我们用了在最初的情境中的行为方式,因为尽管我们长大,年纪增长,我们还是没有找到一个更好的办法。
就嫉妒是对丧失或者丧失的危险而产生的仇恨和攻击性反应而言。它是简单而原始的,且是难以避免的。
但是嫉妒里面有一个特别点,那就是总是伴随着它的羞辱感。
这是由于它伤害了个体的自信心和安全感。嫉妒的人并不是总能意识到丧失了自信心。如果你细想一下,你会看到他越是狂怒,越是有攻击性,他就越少感觉到受羞辱;反之亦然,他越是不那么有攻击性,不那么生气,他就越觉得悲惨,无精打采。嫉妒的人不可避免地感到受羞辱和自卑,而且不那么能够被意识到的是,他们感到没有价值、
沮丧和内疚。对此的解释是,如果他没有被爱,或者认为他没有被爱。这在无意识中对他意味着,他是不值得爱的。他是令人讨厌的、充满了仇恨。他在意识或无意识中觉得,因为他对她而言不够好,所以他被他所爱的人抛弃或者忽视了。不值得爱的想法激起了他的抑郁和面临危险的无助感(并伴随着对孤独的恐惧),这是令人难以忍受的。这解释了为什么嫉妒是那么痛楚,那么折磨人,而我们试图通过谴责和憎恨其他人来缓解这种痛苦。在最
早的童年期我们意识到了依赖以及依赖的种种危险,这时候,就像在童年期一样,车轮重新滚动,投射也立即启动。邪恶和破坏性都在竞争者身上,他是被谴责的,嫉妒者可以毫无顾忌地仇恨他而不必感到内疚。
可能我们在童年期需要把我们愤怒的危险、痛苦状态
投射到我们之外的其他人身上,并把这与其他人认同起来;而我们自己只认同那些良好的状态,这种需要是意识到其他人的存在的一个主要刺激因素。换句话说,我们对外部世界和他人的兴趣在根本上是建立在我们对他们的需
求之上;我们为了两个目的需要他们。一个是显而易见的。我们需要从他们那里获得满足,满足我们自我保存和愉悦的需要。我们需要他们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恨他们,这样我们就能够把自己的种种坏、恶劣及其危险,驱除出去并释放在他们身上。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会无缘无故地感到嫉妒的原因。当有人——无意识地——感到自己缺乏爱和良善,并害怕他的爱侣会发现他这方面的匮乏。或者这种匮乏会伤害她时。他开始感到嫉妒,而且不去看伴侣对他的爱也缺乏了,这样他就可以不在自己身上也
看到这一点,就能够在竞争者身上,而不是在自己身上看到种种的邪恶和不道德。
顺便说一下,“你不爱我”这一谴责是每对爱侣争吵的主题,也是年轻夫妇们稳定下来前常常要过的一道槛。
那种悲惨、内疚感。在懊悔和泪水中进行的补偿。以及最
后达成的谅解,所有这一切清楚地显示了,无意识中自己是不值得爱的、是无价值的,这种感觉启动了这一常见的吵架进程的进行。
在男人的内心世界中,所爱的女人或者她的爱是他自身价值的保证,是他的安全的保障。当一个男人失去他所
爱的女人,或者认为他将失去她时,他觉得自己不仅是失去了她的爱或者丧失了对她的占有,他自身的价值、
他的安全感也丧失了。他的价值对他而言可以是力气、智力、
性能力、美德、财富等等大量的仁慈、美好的象征。
这在每个个体上可各不相同,但是对每个人来说,它们都代表了每个人所选择的保障,他可以靠自己的这些品质来平衡和防御来自内心的邪恶力量的危险。性伴侣——对大部分的人而言是在稳定的婚姻关系中,伴侣双方都负有一
定的责任和义务——被认为是一种极大的认可和保证。保证我们内心的善良战胜了邪恶,这是我们一直追寻的,也
是我们心灵平静的基石。
单从这一观点来考察文明生活中的婚姻是很有趣的。
当男人和女人决定走进婚姻殿堂时,寻求自身价值的保障这一因素在决定中起了多大的作用?与此相比,爱和性的欲望在促成婚姻中起的作用又是多少?如果没有对此进行精神分析的话,就难以评估这些不同的因素在更为正常的人群中的作用。真正的爱是两个因素融合在一起并且难解难分的状态。在这当中,祥和之心与幸福源于个体本身充满了爱,能够满足自身和他人的需求。成熟的爱对伴侣双方都是一种双重的保障。伴侣的爱,加上自身的爱,使得爱与幸福加倍了,那么对痛苦、破坏性和内在匮乏的防御、保障也加倍了;而且,通过满足双方的性需求,每个人把对方的性欲望从一种潜在的痛苦和破坏性之源转化成为完全的愉悦和幸福之源。通过这种在爱中的伴侣关系,和谐统一的生的本能——自我保存和性——得到了满足;防御破坏性冲动、丧失的危险,孤独和无助的安全保障也增加了。由此人们达成了一个带着最少量的贫乏和攻击性,洋溢着欢乐的良性循环,依赖的优势也在此发挥到极致。而且人们还在安全中获得相当的愉悦,也能把攻击性用在建设性的形式上。当太多的投射带来强烈的焦虑和对人的不信任时,婚姻中的依赖将带来恐惧和憎恨的升级,这会破坏所有良性循环的可能性,并再次建立起一个贪婪、挫折和破坏瓦解的恶性循环。
P36-40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