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希季院士传记
  • 王希季院士传记
  • 王希季院士传记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王希季院士传记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41.83 6.2折 6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朱晴|主编:许达哲//高红卫

出版社中国宇航

ISBN9787515904757

出版时间2014-0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2936926

上书时间2024-06-19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朱晴编著的《王希季院士传记》以我国著名航天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事业主要开创者之一王希季的人生旅途为主线,讲述了王希季的传奇人生和成功经历,浓缩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闪光轨迹,体现了老一代航天人为国争光、无私奉献、勇于拼搏的精神。

作者简介
朱晴,中国传记文学学会理事,农民日报社编辑(退休),出版有人物传记、小说、散文,其中《赵无极》获第二届中国优秀传记文学作品奖,《王希季》获国家图书奖,《逆水漫漫一叶舟》获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写给妈妈的话”征文二等奖,2005年当选为“风雅颂杯”当代十佳优秀传记文学作家。

目录
第一章  商贾之子  无忧无虑度童年
第二章  家道中落  少年初识愁滋味
第三章  “跳”入联大  名校严师育英才
第四章  思亲情切  大理城探祖寻根
第五章  壮志难酬  考取赴美留学生
第六章  一波三折  悲喜交织的恋情
第七章  放弃读博  急于效力新中国
第八章  成家立业  执教大连工学院
第九章  院系调整  举家迁入大上海
第十章  急于求成  火箭研制遭挫折
第十一章  艰苦创业  探空火箭冲云天
第十二章  勇于开拓  系列火箭屡探空
第十三章  卫星上天  “长征一号”立奇功
第十四章  殚精竭虑  研制返回式卫星
第十五章  吃尽苦头  攻克回收新技术
第十六章  有惊无险  返回舱安全着陆
第十七章  舍我其谁  求发展勇担风险
第十八章  坦荡无私  人格魅力铸口碑
第十九章  开拓天疆  提出航天新概念
第二十章  搭载成功  启用空间微重力
第二十一章  高瞻远瞩  开展软课题研究
第二十二章  功成名遂  老将出马亲护航
第二十三章  多方呼吁  建空间基础设施
第二十四章  著书立说  关注培养设计师
第二十五章  老当益壮  心血浇注小卫星
第二十六章  舐犊情深  言传身教慈父心
第二十七章  国家功勋  甘当太空铺路石
第二十八章  伉俪情深  携手走过钻石婚
王希季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王希季院士是我国空间技术专家,空间事业的创始者和组织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他是我国第一枚液体推进剂火箭及其后的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他创造性地把我国探空火箭技术和导弹技术结合起来,提出我国第一枚卫星运载火箭的技术方案。主持长征
一号运载火箭和核试验取样系列火箭的研制。作为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负责制定出立足国内技术和工业基础而又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研制方案。在我国的探空火箭、运载火箭早期的方案论证和返回式卫星
、载人航天器、现代小卫星和我国空间技术战略研究等方面均有重大贡献,是太空资源、空间技术体系、
空间基础设施、空间疆域等新概念的提出者,曾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朱晴编著的《王希季院士传记》记述了王希季的生平、业绩、贡献和品格,也涉及航天科技工业的发展历史,涉及航天型号工程研制等科研生产活动,涉及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的孕育与传承。

精彩内容
 1921年7月26日(农历六月二十二),正是盛夏进入中伏的第一天。生活在昆明的人们却丝毫感受不到酷暑溽热的侵扰。正午时分,一个新的小生命啼唱着人生的第一串音符来到了这个世界上。
迎来弄璋之喜的人姓王,名毓崑,字式西,与妻子周诗贞都是来自大理的白族人,定居这座城市已经多年了。夫妻二人本已育有一个女儿和两个儿子,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却夺去了二儿子幼小的生命,令他们伤心不已。如今,这个男婴的降临,驱散了一直以来压在父母心头的阴霾,也给哥哥姐姐带来了新的欢乐。
孩子们是“希”字辈的,孟仲叔季,男婴排行第四,以“希季”命名顺理成章,小名就唤作“阿季”。
阿季的祖籍是白族人聚居的大理,老家就在古城南面七里桥的观音塘上末村。其祖父王超是乡里的名人,因在家中排行第二,人称“超二爷”。除了做点小本生意之外,他还潜心研究汤头病理,虽说不上是杏林高手,对付头疼脑热的小病小灾总能药到病除。一有闲暇,他就进山去采集草药,回来后亲自动手晾晒炮制。凡是前来求医问药者,无论远近亲疏,他不仅诊病开方分文不取,连辛辛苦苦加工出来的药也是无偿奉送。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扶危救困、仗义疏财的超二爷是十里八乡有口皆碑的“大善人”,他的长子王毓嵩则是闻名云南、才华横溢的“王圣人”。
王毓嵩字式南,就读于滇西规模最大的公立书院——大理西云书院,毕业时因成绩优异被保送去东瀛留学,在日本经纬学校学成归国后,成为云南省立第一师范的国文教员。他勤思敏学,对政治、经济、
法律、教育、艺术等多种学科均有涉猎和心得。教学之余,他还致力于著书立说,详尽阐述自己对社会、政治、经济、道德的思考,宣传进步思想,撰写发表的《人理学》《义务政府主义》等专著,贯穿着浓郁的民主主义色彩,在文化教育界受到非同一般的尊崇,当地有“王式南者圣人也”之誉。
天妒奇才,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家、思想家竟然英年早逝,仅仅走过了37个春秋。
王毓昆是三兄弟中的老二,虽也天资聪颖,属可造之材,中学以全班第二名的好成绩毕业后,却为了减轻父亲的负担而放弃了读书深造的机会,经营起家里的小店。王毓嵩去世后,为了打理哥哥的后事,他来到了昆明。
王毓嵩生前朋友很多,出于对亡友的深情厚谊,丧事料理完毕后,大家又把关注的目光投射到王毓崑身上,力主让他留在昆明谋求发展。一则家乡生意确实不好做,二则弟弟毓嵛也已长大成人,完全有能力照顾父母和家中诸事,他决心留下来试一试,说不定真能干出一番事业来。
小阿季出生时,王毓崑已经凭着灵活的头脑和过人的胆识,将自己的烟、
茶、棉纱和食糖批发生意开展得红红火火,与内地数省都有长期稳定的业务往
来,并经营着相当规模的进出口贸易。
商业上的成功不仅令一家人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
活,还为他带来了一个向仕途发展的机会。阿季三岁那年,父亲被派到贵州兴义任地方税收官。虽说云贵是相邻的省份,往来交通却并不方便,一路颠簸好不容易才携一家老小来到任上,王毓崑却并不看好这份差事。
虽说商场如战场,但无论是长驱直入还是迂回包抄,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战术,完全可以任凭自己审时度势来掌握。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再加上良好的信誉、可靠的货源和相对稳定的客户,王毓崑完全可以信马由缰举重若轻地自如
驰骋。
宦海的沉浮却根本由不得自己,看到那些希望得到提升的人既要挖空心思地揣摩奉迎上司,又要千方百计地迁就笼络同僚,彼
此间尔虞我诈,看脸色、听闲话如同家常便饭,他从心里觉得厌烦。
对功名不感兴趣,也无意在仕途谋求发展,王毓崑勉强干了两年,就找个理由辞去了这个一般人眼中的“肥差”,重又回到昆明的生意场上,轻车熟路地干起了自己的老本行。
难能可贵的是无论官场的周旋、商场的应酬,还是颇丰的收入,都没有能让他沾染上任何不良的习气。对妻子,他堪称一个专情而顾家的好丈夫;对子女,他可谓一位慈祥目开明的好父亲。
王毓崑是个戏迷,在戏院长期定有八个座的包厢,并购有长年的通票。戏院就坐落在离家不远的公园里,华灯初放的傍晚,孩子们簇拥着父亲一路上说说笑笑地去听戏,这是阿季童年最开心的记忆。
一听说要去听戏,他总是显得迫不及待,早早就催促着大家赶快动身。
只有大人们才有资格坐在包厢里听戏,阿季只能和哥哥姐姐一起坐在普通的观众席中。他并不在乎不能和父母坐在一起,反倒觉得挤在人群中观看更有趣。听不懂咿咿呀呀的唱腔也没关系,那夸张有趣的脸谱髯口、鲜艳华美的盔靴蟒帔、银光闪烁
的刀枪剑戟,已足够让他兴高采烈,意醉神迷了。
童年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往往会作用于人的一生。从最初饶有兴致地观看生旦净丑的热闹,到后来一板一眼地赏析不同流派的行腔,王希季几十年如一日地钟情于京剧艺术的不衰魅力。平时工作忙,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戏院观看演出,晚上抽暇听上一段梅兰芳、马连良等名角儿的唱段录音,他便觉得既过瘾又解乏,是一种绝妙的消遣和享受。
P2-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