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风建筑的诠释与重构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汉风建筑的诠释与重构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32.18 5.5折 5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成祖德//王洁

出版社浙江大学

ISBN9787308104760

出版时间2013-0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8元

货号2488416

上书时间2024-06-18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城市建设更加需要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来加强城市特色的建设。《汉风建筑的诠释与重构》围绕汉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展开。通过研究建筑与符号的关系,在考察汉代建筑遗存和图像的基础上,提取具有传承价值的汉式建筑符号;本书创建了“新汉风”建筑的传承和创新体系,并从不同建筑类型出发,探索如何应用汉式建筑符号,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汉风”建筑。本书由成祖德,王洁著。

作者简介
成祖德,1963年3月出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先后获全国及省优秀规划设计各类奖三十余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主编出版著作3部。现任安徽省淮南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王洁,1989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系,1996年获东京大学硕士学位,2001年获东京大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在日建设计株式会社工作,现为浙江大学建筑系副教授。在国内一级期刊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1部,并有译作1部。

目录
绪论
上篇  语境: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台与利用
第一章  历史文化与当代地域建筑创作
1.1  全球化背景下地域建筑的理解
1.1.1  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
1.1.2  地域建筑的理解
1.2  地域建筑的理论研究
1.2.1  国外地域建筑创作的恩想
1.2.2  国内地域建筑创作的启示
1.3  地域建筑的多样化探索
1.3.1  东南亚建筑师的多样化探索
1.3.2  日本建筑师的多样化探索
1.3.3  中国建筑师的探索历程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历史文化资源利用与城市风貌特色营造
2.1  城市风貌特色的理解
2.1.1  城市风貌的内涵
2.1.2  城市风貌特色的内涵
2.1.3  城市风貌特色的相关因素
2.2  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的建筑设计
2.2.1  新传统建筑的探索
2.2.2  文化消费时尚建筑
2.3  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的城市实践
2.3.1  西安唐代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
2.3.2  杭州宋代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
2.3.3  徐州汉文化特色的营建
参考文献
中篇  基础:汉代建筑艺术的诠释
第三章  汉代建筑艺术概要
3.1  汉代建筑艺术的风格特征
3.1.1  汉文化概述
3.1.2  汉代建筑艺术的历史地位
3.1.3  影响汉代建筑艺术的主要思想
3.1.4  设计思想
3.1.5  风格取向
3.2  汉代城市的布局和构成
3.2.1  城市遗址考古研究
3.2.2  汉长安的宫殿遗址
3.2.3  汉长安的明堂辟雍遗址
3.3  汉代建筑的营造技术
3.3.1  高台建筑
3.3.2  楼阁建筑
3.3.3  木结构部件的发展
3.3.4  砖砌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符号论的汉代建筑诠释
4.1  诠释方法
4.1.1  现代符号学的主要理论体系
4.1.2  建筑符号学
4.1.3  应用建筑符号学的意义
4.1.4  对象、内容和方法
4.2  地上建筑遗存的诠释
4.2.1  地上建筑遗存概述
4.2.2  石阙中提取的特征和符号
4.2.3  遗址中提取的特征和符号
4.3  地下建筑遗存的样式诠释
4.3.1  地下建筑遗存的概述
4.3.2  陵墓中提取的特征和符号
4.3.3  建筑明器中提取的特征和符号
4.3.4  建筑画像砖石中提取的特征和符号
4.4  装饰和色彩的特征
4.4.1  装饰特征
4.4.2  色彩特征
4.5  基于符号论的样式汇总和诠释
4.5.1  布局样式的汇总和诠释
4.5.2  形态样式的汇总和诠释
参考文献
下篇  应用:汉文化在淮南城市建设中的传承和重构
第五章  淮南汉文化资源与城市风貌特色营建策略
5.1  淮南城市风貌的调查
5.1.1  淮南概况
5.1.2  主要风景名胜
5.1.3  历史文化特征
5.1.4  城市格局特色
5.2  淮南的汉文化资源
5.2.1  淮南汉文化的渊源
5.2.2  淮南传承和发扬汉文化的实践
5.3  淮南城市风貌特色的营建策略
5.3.1  城市空间发展的整体策略
5.3.2  三个城区的特色引导
5.3.3  淮南市建筑特色的定位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淮南汉风建筑的重构体系
6.1  营建汉风建筑的可行性
6.1.1  汉代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特征比较
6.1.2  汉风建筑的实践概述
6.1.3  重构汉风建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6.2  淮南汉风建筑的重构策略
6.2.1  原则
6.2.2  方针
6.2.3  方法
6.3  “新汉风”建筑体系的建构
6.3.1  “新汉风”的传承体系
6.3.2  “新汉风”的创新体系
6.3.3  “新汉风”的协调体系
6.3.4  “新汉风”的评价体系
6.3.5  “新汉风”建筑的适用范围
6.3.6  “新汉风”的适用建筑类型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淮南汉风建筑的重构引导
7.1  平面布局类符号的重构引导
7.1.1  阙的设计引导
7.1.2  轴线的设计引导
7.1.3  明堂辟雍格局的设计引导
7.1.4  方形平面的设计引导
7.1.5  圆形平面的设计引导
7.2  建筑形态类符号的重构引导
7.2.1  屋顶符号的设计引导
7.2.2  墙身符号的设计引导
7.2.3  高台符号的设计引导
7.3  装饰和色彩类符号的重构引导
7.3.1  装饰符号的设计引导
7.3.2  色彩符号的设计引导
7.4  各种符号的组合和重构引导
7.5  重构案例
7.5.1  城市家具设计
7.5.2  汉墓博物馆设计
7.5.3  综合应用——玉琮系列设计
图表目录
索引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