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科技与文化传播
  • 古代科技与文化传播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古代科技与文化传播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51.34 4.6折 328 全新

库存9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梦溪 主编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ISBN9787569933451

出版时间2024-05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328元

货号1203193662

上书时间2024-06-18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主编刘梦溪文史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化研究所创所所长、《中国文化》创办人、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研究方向为思想文化史、明清文学思潮和近现代学术思想。
主要著作有《传统的误读》、《学术思想与人物》、《红楼梦与百年中国》、《中国现代学术要略》、《陈宝箴和湖南新政》、《陈寅恪的学说》、《马一浮与国学》、《学术与传统》(上中下三卷)、《七十述学》、《王国维与陈寅恪》、《国学与经学》、《八十梦忆》等。

目录
火历钩沉 一个遗失已久的古历之发现/庞 朴 
日历、月历、星历与文化思想 读《火历钩沉》/ 金克木 
“亚”形与殷人的宇宙观/[英]艾 兰
“式”与中国古代的宇宙模式/李 零 
上古天文考 古代中国“天文”之性质与功能/江晓原 
天象与沟通天地的工具性符号/ 程 曜 
月令、阴阳家与天文历法/陈美东 
李之藻和《浑盖通宪图说》 比较天文学的地平/赵建海 
东亚文明与中美洲文明天文考古录/吕宇斐 
八角星纹与史前织机/王?
论新石器时代的纺轮及其纹饰的文化涵义/刘昭瑞 
“累黍”与“指律”: 中国古代度量衡思想略论/曹 晋 
秦汉时期匈奴族提取植物色素技术考略/王至堂 
中国古代造纸术与永续发展/刘广定 
两宋胡夷里巷遗音初探/黄翔鹏 
晚明儒学科举策问中的“自然之学”/[美]艾尔曼著 雷 颐 译 
沉重的阴阳 《仲景方证学解读与应用》序/秦燕春 
在科学与宗教之间 论西方科学的东方渊源/陈方正 
“李约瑟悖论”评析/冯天瑜 
16—17 世纪的中国海盗与海上丝路略论/谢 方 
利玛窦在认识中国诸宗教方面之作为/[德]弥维礼 
耶稣会士汤若望在华恩荣考/黄一农 
康熙天体仪: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证物/伊世同
明至清中叶长江流域的西器东传/谢贵安 
从中国历史地理认识郑和航海的意义/葛剑雄 
“印度”的古代汉语译名及其来源/钱文忠 
犍陀罗语文学与古代中印文化交流/林梅村 
徐福东渡日本研究中的史实、传说与假说/王妙发 
泰国、朝鲜出土的中国陶瓷/冯先铭 
瞿佑的?剪灯新话?及其在近邻韩、越和日本的回响/徐朔方 [日]铃木阳一 
想象异域悲情 朝鲜使者关于季文兰题诗的两百年遐想/葛兆光 
中国最早的文学翻译作品《越人歌》/钱玉趾 
西学东渐与外国文学的输入/施蛰存 
鸦片战争前后士大夫西学观念的演进/郑师渠 
美国所藏中国古籍善本述/沈 津 
《华裔学志》(Monumenta Serica)  欧洲与中国文化交流的一个见证/任大援 4
回眸“如意袋”: Condom 中国传播小史/谢 泳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山东草帽辫与工艺全球化/李今芸

内容摘要
《〈中国文化〉三十年精要选编》由文化大家刘梦溪先生主编,本套从书既是《中国文化》杂志三十余年优秀成果的选编,也可视作近三十多年我国学术界中国文化研究成果的一次汇总。
《中国文化》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大型学术刊物,创刊三十年来始终秉持“深研中华文化,阐扬传统专学,探究学术真知,重视人文关怀”的办刊宗旨,提倡从现代看传统,从国际看中国,在广为汲纳国外各种新观念的同时,刻刻不忘本民族的历史地位。了解此刊的行内专家将“厚重,学术,名士,低调,性情”,视作《中国文化》的品格。《中国文化》创刊以来已出版55期,总字数逾2000万,获国内外学界人士高度好评。
为汇聚成果、交流学术、留住历史,特编选“《中国文化》三十年精要选编”,分十二个专题,厘定为十二卷,涵盖了哲学、历史学、文学、考古学、文献学、文化学、艺术学、民俗学,以及按传统学术分类的易学、诸子学和敦煌学、甲骨学、简帛学等专门之学,更兼有文化现象学、民间信仰与民俗等跨学科领域。所收大都是名家之作,如钱穆、冯友兰、、钱锺书、季羡林等老辈,以及新时期活跃的学者王元化、冯其庸、金耀基以及李零、葛兆光、陈平原、刘小枫、扬之水等中坚力量。
这套丛书是关心中国和世界发展的有识之士必备的案头参考书,也是学术研究者和写作者们的问道津梁,更是有志于在汉语世界立言者们的启程之阶。本卷主要探讨中国文化的特质、价值取向和对人类的普世意义,包括总论、分论、与其他文化系统比较研究及对未来的展望。本卷《经学和史学》,是对传统学术之经史之学的专题研究。

主编推荐
世界上有很多事,隔了二十年,就不能看了。而这个创刊词还真是能看,而且很好看。这是我今天的一个感想。这么办刊物,也还不错。首先,这半年刊,就不错。我们已经习惯了月刊,最少的是双月刊,季刊都不多,半年刊就更少了。它不可能太热,居然能坚持到现在,居然还能有一个二十年的纪念。我个人非常佩服,觉得很不容易。——作家、原文化部长  王蒙我非常喜欢这个刊物。这个刊物有特殊的学术品格,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里边,比较少,可以说凤毛麟角。很多杂志每年出12期或者6期,在我看来,很多是空话、废话、套话。《中国文化》这个刊物,很实在,有它的学术品格,有独立性,不受社会风气的影响,不被官场市场所左右。——清史专家 戴逸 八十年代以后,梦溪这本杂志办了二十年,从历史看来,这是一本可以留下来,让大家参考的重要杂志。在世界上,有许多重要的杂志留下来了,但是非常有影响的,也是有限的。——哲学家 汤一介《 中国文化 》之所以为《 中国文化 》者,我想这是由于它的文化理想和人文胸怀。《 中国文化 》确实是一本具有独特学术风格和学术个性的刊物。这一点,的确难能可贵。——历史学家 李学勤

精彩内容
龟的形状火占术在中国大约公元前四千年就开始有了,到了商代晚期可以说已经逐渐发展为一套复杂精致的系统了。在新石器时期,所用来占卜的兽骨包括猪、狗、牛、羊等。 这些动物也是祭祀祖先的供品。 可能是最初在供品烧烤时出现了偶然性的裂纹,于是人们自然地想到烧灼这些兽骨,并释读兽骨上的纹路。 商代晚期占卜所用的兽骨大体只限于水牛的肩胛骨(或杂牛,从骨头上很难区分出它们的不同)和龟甲,特别是龟的腹甲。 这些甲骨在烧灼制纹前就要准备好,凿槽刮空。 甲骨文里有龟是向殷王的供品的记载?其中有的龟来源远自缅甸。???为什么选择用水牛(或杂牛)的肩胛骨来占卜的原因很容易推测。它们的表面在普通的兽骨里是最宽的,很方便在占纹旁边刻写卜辞。 翻过背面来,刮平骨桥,锯去骨臼的一部分,也很方便堆垛存放。 龟呢,可以说它的腹甲也很宽平,但我认为不只是这个原因。 它们还是土地的模型。
很多学者已经注意到了,龟有圆圆的、穹拱形的背甲和宽平的腹甲,这与古代中国人认为天是圆的、穹拱形的,地是平的这个想法之间有所联系。 起码在汉代,在女娲的神话里,龟就与宇宙联系在一起了:“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减,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淮南子·览冥训》)。
《淮南子》的这段记载,王充《论衡·谈天》里也重复了:“共工折之,代以兽足,骨有腐朽,何能立之久?且鳌足可以柱天,体必长大,不容于天地。”这段记载所用的语言与《淮南子》中记载的格外近似,它可能是抄自《淮南子》,或是采自同一出处。 在《论衡》的记载里,共工与颛顼争帝,引起天崩地漏。 同样的记载也几乎一模一样地出现在《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当然这段文献在《淮南子》的“天文训”里,也没有提及女娲。
于是,我们可以知道,龟与宇宙的相似联拟并非学者的比喻,而是古代神话的肯定的说法:当然我们也得知了龟足是立于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四极”,而不是东、南、西、北基本方位上。
女娲神话最早的资料还是在《楚辞》中神秘难懂的《天问》篇里。“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注家们都把这句话与女娲的身躯挂起钩来。 在汉画像砖上,女娲是人首蛇身。 这句话的意思是把她当作一位创造女神。 《天问》篇同样提到了共工(这里称作“康回”):“康回冯怒,地何故以东南倾?”《天问》篇里还问道:“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隅隈”的意思不是十分清楚,但它使人联想到龟甲块的合缝处。
法国学者LeonVandermeersch认为龟代表的是总体上的时间,而不是空间。他认为龟是与长寿联系在一起的。这个说法也出现在世界上许多不同的文化中,因为龟真是比较长寿。 在这里,主要是沿用了《史记·龟策列传》的材料:“余至江南??云龟千岁乃游莲叶之上”“南方老人用龟支床足,行二十余岁,老人死。 移床,龟尚生不死,龟能行气导引。”???其实,在现代物理学正确解释宇宙以前,人们推想宇宙是永恒不灭的,这样联想起来,龟当然容易与宇宙相提并论。
我上面曾谈到了“亚”形结构的两种推想,认为它们是后来土地是方形这种信仰的来源。 如果是大方形看作被拿掉了四角,就极像龟的腹甲块的形状,有四角上的缺凹,或是方鼎的底座。 它在安置四支鼎足之前也是一个“亚”形。 有了这个“亚”形,在它的东北面、西北面、东南面、西南面四处放上四支足(或是山),它们支撑着一个原形的天。
除了用龟甲来占卜,殷商人还用玉和石雕刻出龟的模型,这些模型的功能还不十分肯定。 但龟却是殷商青铜艺术中的一个基本母题。 殷商青铜器上的动物饰纹多是合体,但龟,还有其他很少几类动物却是单体的,刻画逼真。 这些龟的背甲上有装饰纹圈,数目不一定,常常可以见到中心有一个大圆圈,内有螺丝形母题(见图四a、b)。 但也有一些根本没有这个大圆圈,而只有一串小圆圈。有一些只有中心大圆圈,没有周围小圆圈。 有学者把中心大圆圈内的螺丝形母题释为“囧”字,就是火的意思,有人叫这个母题“火纹”。 这些装饰性的圆圈的意义,我们还不十分明白。 但它们变化不定的数目和火纹的用途提示了一种可能性的猜想:即它们是天界里的物体。 在汉墓艺术中,星宿总是按惯例画作圆圈,可能殷商青铜器饰纹龟的背甲上的圆圈也是这样的吧。 如果这个猜想对的话,说殷商人把龟看作宇宙物理之形的说法就更加肯定了,龟的背甲很明白是代表了天。
从殷商青铜器上龟形的位置还可以看出另一种含义,龟被看作一种水生物。它们大部分多位于盘碗的中央,有时瓶耳龙也替代性地在这个部位出现。 盘的其他装饰题纹包括了鱼和鸟。 这暗示了这些盘代表着水池?或许就象征着“咸池”(“旸谷”“汤谷”“阳谷”)和“羽(虞)渊”,是通向下界的入口。 在一些器皿的底部上也发现了这个龟形,也有时是龙形。

媒体评论
☆作者阵容强大,大师云集,包揽20世纪海内外华文世界的一流学术人物。如中国学术界的“一代宗师”钱穆,现代新儒家代表冯友兰,学界泰斗饶宗颐,甲骨研究第一人胡厚宜,精通吐火罗文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季羡林,“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史学家余英时,红学家冯其庸,以及现在活跃的陈来、李零、葛兆光、陈平原、叶嘉莹、扬之水等各领域的大师级人物。☆是对20世纪中国文化研究成果的高度总结和全面梳理。不仅能为我们清点和盘理已拥有的收获,也能为未来中国文化的研究和复兴提供方略和进路,其文献价值、学术价值自不待言,同时对当下国家社会文化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疑难,也可以提供有意义的参考。☆学科涵盖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各个领域。从儒释道思想、经史之学,到甲骨学、敦煌学、红学等专门之学,更兼有信仰与民俗、古代科技与文化等跨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一套书在手,即能见出中国文化五千年的发展与演变,以及近三十年国内外学界的文化变迁。☆每一卷都是中国文化的重大研究专题,学术成果具领先性和突破性丛书每一卷都是中国文化的重大研究专题,由于作者皆是国内外一流学者,使得每一个专题的研究都具有相当的学术深度,往往具有领先性和突破性。每一个专题都关乎时代社会和文化重大的学术命题及文化专题,中国文化人的当代视野、格局和关怀,于此丛书一览无余。☆刘梦溪主编,戴逸、张岂之作序,众多名家推荐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刘梦溪先生亲自主编,人大清史研究所所长戴逸教授,西北大学有名教授张岂之先生作序推荐,著名学者杨振宁、莫言、叶嘉莹、葛兆光、李零、陈平原等诚挚推荐。☆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本,中华有识之士的优选有识之士的优选。这套文集必将是关心中国和世界发展的有识之士们的参考工具,是官产学各界精英人士的优选读物;这部文集也是学术研究和写作者们的津梁,是有志于在汉语世界立言者们的基础起点,研究者、写作者从中找到自己的文化立身之阶;这部文集还是读书人的试金石,是对学术思想有兴趣的读书人的优选收藏。☆规模宏大,12卷,1080万字,9000页,一部全新的中华文明史本套丛书精选520篇文章,按专题厘定为12卷,共1080万字,9000页。同类期刊还没有第二本跨度可堪比拟,丛书更大的意义在于重整国故,赓续前贤之志业,明证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和功用。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