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古一帝秦始皇
  • 千古一帝秦始皇
  • 千古一帝秦始皇
  • 千古一帝秦始皇
  • 千古一帝秦始皇
  • 千古一帝秦始皇
  • 千古一帝秦始皇
  • 千古一帝秦始皇
  • 千古一帝秦始皇
  • 千古一帝秦始皇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千古一帝秦始皇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7.79 4.8折 5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姜越|

出版社中国画报

ISBN9787514622461

出版时间2024-05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8元

货号32061208

上书时间2024-06-18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姜越,自幼酷爱文学,长期从事文化事业相关工作。曾成功策划并出版了“青春有约”“青春少年样样红”“青少年读史尝鲜”等系列图书,著有《正儿八经地生活》《顺势者昌》《读宋词学写作》等专著。

目录
第一章?奇人身世
家世源流…………002
强秦之路…………004
奇货交易…………008
多舛童年…………017

第二章?少年君王
嬴政继位…………026
智谋名臣…………033
车裂嫪毐…………039
毒死相父…………046
母子和好…………050

第三章?网罗人才
李斯………………056
尉缭………………063
韩非子……………071
顿弱………………081

第四章?一统天下
灭韩………………086
亡赵………………088
胜燕………………095
平魏………………104
荡楚………………109
降齐………………115

第五章?称制天下
兵器铜人…………122
豪富西迁…………124
称始皇帝…………126
设三公九卿………130
郡县之制…………134
焚书坑儒…………140

第六章?平定边患
北击匈奴…………150
修建长城…………155

第七章?五次出巡
巡行二郡…………172
泰山封禅…………174
登琅琊台…………181
怒伐湘山…………184
遇刺事件…………185
东临碣石…………192
南巡………………196
海上射鱼…………198

第八章?酷法暴政
沉重徭役…………202
严刑酷法…………209
始皇病逝…………214
农民起义…………221
王朝终结…………225

附录?秦始皇嬴政大事年表

内容摘要
在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帝王首推秦始皇。他“奋六世之余烈”,剪灭群雄,一统天下;而后,又北逐匈奴,南取百越,拓展大一统帝国的疆土。他锐意改革,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筑四通八达的驰道,废除分封制,把秦国原有的郡县制推向全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他推崇法家,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封建政治、军事、经济制度,这套制度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有的制度经过改革后,沿用至今。他的雄才大略令人惊叹,人们都称他为“千古一帝”。
本书择取了秦始皇一生中不同阶段的典型历史事件,探其根源,究其始终,并对其中蕴含的人生成功经验加以简要的解析,从而融历史和现代于一体,集古今智慧之大成,希望读者能够通过本书,在了解秦始皇的成功之道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以启迪自身的成功之路。

主编推荐
"从传奇的身世到即位的过程
从网络人才的手段到横扫六合的谋略
从政治体制的建立到残酷暴政的实施
从荆轲刺秦的细节到五次出巡的路线

轻松的文字+清晰的脉络+典型的事件
生动还原秦始皇波澜壮阔的一生
真实再现一代王朝的崛起与衰落"

精彩内容
第一章奇人身世秦襄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正月的一天,将近黎明时分,从赵国都城邯郸的一座庭院里传来几声婴儿响亮的啼哭,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了。父母为他起名“政”。三十多年后,这个姓嬴名政的男孩成长为一位叱咤风云的历史巨人,他统率千军万马,一举扫平天下,创建了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帝国——秦王朝。
他,就是中国历史上号称“千古一帝”的秦始皇。
秦始皇是秦人的后裔,是秦国一位落难王孙的儿子,于烽火连天的战乱岁月出生在异国他乡。而他的祖先正是在这种战乱岁月的帷幕刚刚拉开的时候,以崭新的姿态登上了历史大舞台,前仆后继,奋斗不息,终于创立了一个令天下皆为之畏惧、震颤的强大国家,留下了艰难跋涉的创业足迹和富有传奇色彩的动人故事。
家世源流
公元前770年,是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极不平常的一年。
这一年,新即位的西周天子周平王把都城由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东迁至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从此王室衰微,大国争霸,分裂割据的春秋时代开始了。也就是在这一年,秦人首领襄公因护送王室东迁有功,被周平王正式册封为诸侯,允许他在西周故地关中建立自己的国家。
西周王朝统一天下后,嬴姓部族的政治地位一落千丈,氏族成员全部沦为周王室的奴隶。周公用强制手段驱逐他们离开原来的生活区域,迁往遥远荒凉的黄土高原西部。重重关山、漫漫长途,这支嬴姓部族一路扶老携幼、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一直走到西周统治疆域的“西垂”(今甘肃东部清水县)。由于此地名为“秦”,这一支嬴姓部族便被人们正式称为“秦人”。秦人的职责是为周王室养马和赶车,他们的普通成员也如同牲畜一般,经常被周天子当作赏赐臣下的物品。
但是让秦襄公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是:秦人是一支永远不会服输的部族,他们的身上永远奔流着祖先昂扬奋发、威武不屈的血液。即使在苍野茫茫、缺衣少粮的艰辛岁月里,他们也始终抱着复兴种族的伟大抱负,默默耕耘,一天天发展壮大起来。
周宣王时期,日益发展的秦人部落开始引起了周王室的注意和忧虑,于是周王室采取了驱狼吞虎之计,正式封秦人首领秦仲为大夫,命令他统领部族向周王室的敌人——戎狄a部落发起进攻。秦仲是襄公的祖父,迫于王命,同时也是为了秦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他先后两次发兵攻打西戎,结果都因寡不敌众而惨败,自己也战死沙场。襄公的父亲庄公继位后,率领五个兄弟三个儿子统兵七千,大举讨伐西戎,长子世父为祖父报仇心切,手持长戟奋力冲入敌阵,结果身陷重围,血染征袍,力尽被执,直到襄公即位后才用重金将兄长赎回。
而今秦国初立,要想挺进关中,取得封地,就必须同戎狄展开最后决战。襄公大步走出庙门,望着早已侍立在外、静等他发号施令的全体部族将士,将手中长剑一挥道:“兵发关中!”秦人建国初期与戎狄部落的艰苦鏖战开始了。在这场漫长而残酷的拉锯战中,不知有多少秦人将士一去不返,长眠在关中原野;他们的开国者襄公也在公元前766年的一次战争中倒下,再也没有醒来。但秦人举族上下都深深懂得,只有赢得战争才能求得生存、求得发展这个硬道理,所以每次战争结束后,将士们都擦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挥泪告别妻子儿女,又匆匆踏上新的征程。经过整整五代国君和全体族人近百年的前仆后继、奋勇厮杀,秦人终于击败了强大的戎狄部落,取得了关中封地,建立起一个以周原为中心,西起甘肃天水、东到陕西华县的千里之国。
到了秦穆公嬴任好统治时期(公元前659年—公元前621年),秦国已发展成为一个虎踞关中、雄视东方的强盛国家。这一时期秦国文有百里奚、蹇叔、由余等谋士辅政,武有公孙枝、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等猛将主军,兵强马壮,国势鼎盛。数次饮马黄河,耀武中原,攻晋伐郑,击楚灭滑,展现了秦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在诸侯割据战争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东进锋芒受到遏制后,秦穆公转而西征,取得了“益国十二,开地千里”的辉煌胜利,把黄河以西的广大地区置于秦国的统治之下,秦穆公因此而名扬史册,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强秦之路公元前361年,秦新建都城栎阳(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栎阳街道)。长期饱受国内政局动荡和关东强敌入侵之苦的秦国民众,迎来了一位年轻有为的新国君,这让他们看到了复兴穆公故业、重振秦国雄风的一线希望。这位新国君,就是秦国历史上有名的秦孝公——嬴渠梁。
在登基典礼上,刚满二十岁的秦孝公,心情同全国民众一样沉重和忧愤,因为秦国衰落的势头仍然有增无减,甚至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
秦穆公死后,中原各主要诸侯国为了扩张土地和人口,进而富国强兵,纷纷掀起了改革的时代大潮,综合国力蒸蒸日上。而僻处西方的秦国仍然墨守成规,固守着奴隶制度不放,没有进行任何改革,结果导致国内动乱连年不休,阶级矛盾日趋激烈,军事实力也每况愈下,在东方诸国中更是处于弱势和挨打的地位。东方强晋频频对秦国发动大规模的攻势,兵锋数次深入关中腹地。公元前594年辅氏(今陕西省大荔县东)之战,秦军惨遭失败,大力士杜回被晋军生擒。公元前578年晋军攻至秦国内地,在麻燧(今陕西省泾阳县北)之战中,秦军又一败涂地,统军三将全部成为晋军的俘虏。
战国时代的历史大幕拉开之后,山东六国逐鹿中原,大战不休,但对待秦国却普遍采取了蔑视的态度,认为它是落后之邦,没有资格参加中原诸国的朝聘会盟,与其来往只能降低自己的地位和身份。使秦国嬴姓子孙感到更为屈辱的是,经过改革变法之后成为中原头号军事强国的新兴国家魏国,多次挥军打过黄河,向落后孱弱的秦国发动了猛烈的军事攻势,接连占领了黄河西岸的少梁(今陕西省韩城市境内)、临晋(今陕西省大荔县东)、元里(今陕西省澄城县南)、洛阴(今陕西省大荔县西南)、合阳(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等八城之地。魏国在这些地方建立了河西郡,修筑长城和重泉城(今陕西省蒲城县东南重泉村),委派大将吴起率兵驻守,似一把尖刀直插秦国的胸膛,迫使秦国把防线由黄河岸边后撤到洛水一线。
河西八城,可是当年秦穆公数次跃马黄河、挺进中原时用数万将士的鲜血和生命才取得的领地啊!如今却全部为魏国攻占。这一切都说明山东诸侯国因改革而带来的巨大进步,形成的强大军事实力无情地冲击着停滞不前的秦国,动摇着秦国腐朽的社会制度。秦国要摆脱被动挨打的地位,只有改革;秦国要收复失地、重振雄风,只有改革。
痛定思痛,年轻的秦孝公忧思愤盈,热血沸腾,他决心在秦国掀起一场暴风骤雨式的改革,以洗刷耻辱,强大秦国。
登基典礼结束后,秦孝公会集文武大臣,发表了就职演说,声音铿锵有力,言辞激愤慷慨。《史记·秦本纪》全文载录了他的演说内容: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这篇演说回顾了秦国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陈述了秦国目前面临的困境和屈辱,痛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最后向秦国内外发出了强烈迫切的呼唤:如果有人能以奇策异智振兴秦国,强大秦国,寡人就以高官厚禄对待他,甚至让其与我一起称孤道寡,共同拥有秦国!
秦孝公的演说立即在朝堂上引起轩然大波。顽固守旧的贵族纷纷摇头叹息,认为年轻的国君乳臭未干,口无遮拦,把国家大政视为儿戏。希图革新的大臣则群情振奋,认为年轻的国君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秦国的复兴与强大终于有望了。
第四章一统天下灭韩秦王政亲政后对赵国频频发动军事进攻,其中接连两次被李牧打得大败,但实际上拉开了秦军相继灭亡六国战争的序幕。
韩国地处秦军东进的要冲,是“天下之咽喉”,但实力最弱,因而成为秦灭六国的第一个目标。
自三家分晋以来,韩、赵、魏三家之中,韩国的领土最小,辖有现今山西省的东南部、河南省的中部。韩四周,西和秦、魏交界,南与楚相连,东南与郑相连,东部和宋交界。国都初在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后相继迁至宜阳(今河南省宜阳县西南)、阳翟。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后迁都于新郑。
进入战国时代以来,魏文侯最先实行社会改革,魏国国力最强。赵烈侯、公仲连在赵国实行改革,亦见成效。然而韩国自韩康子到韩昭侯即位的九十年间,没有进行重大改革,虽灭掉郑国,却在对外战争中接连丢城丧地。韩昭侯重用申不害为相,在韩国实行社会改革,收到了显著的成效。
韩昭侯、申不害之后,宗室贵族公仲、公叔在宣惠王、襄王、 王在位的五十多年间,一直把持着韩国的大权,政治腐败,国势日衰,在山东六国中沦为实力最弱的国家。
韩国地理上的战略位置和实力上的虚弱,使得早在秦惠王时期,张仪便提出了“下兵三川”“挟天子以令天下”的首先灭韩的主张。因此司马错同张仪在惠王面前辩论,主张应当首先攻取巴蜀,如此可收到“广地”“富国”“强兵”的效果,结论是“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惠王采纳了司马错的主张,公元前316年司马错带兵攻取巴蜀,后来又建成都江堰工程。事实表明,当年秦惠王放弃首先伐韩而攻取巴蜀的战略决策是正确的,对于秦的富强和兼并六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秦王政亲政后,秦国的实力比秦惠王时期更加强大,而韩国的实力比当年更为衰弱。在这种实力对比下,秦灭韩国是轻而易举的事。在秦兵压境、危亡在即的形势下,昏庸无能的韩王安惶惶不可终日。
秦王政在大举发兵逐一翦灭六国之前,为给赵军以重创,以免首先灭韩后促成赵、楚、魏等国联合攻秦,便采取了“舍韩攻赵”的战略,以攻赵并削弱赵国军事实力作为翦灭六国战争的序幕。
秦王政按分兵攻赵、攻魏、攻楚的战略,集中全力多次进攻赵国。虽然秦军曾两次被赵国名将李牧打得大败,但当秦王政得知赵军确已遭到重创,“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时,认为既定的战略目的已经达到。特别是公元前231年魏国被迫向秦献地、韩国被迫把残存的一部分南阳土地献给秦国、秦派内史腾任南阳假守,秦王政认为大举发兵逐一翦灭六国的时机已经完全成熟。与此同时,秦国的间谍正在邯郸城中通过贿赂赵王宠臣郭开而造谣李牧谋反,大行离间之计。秦王政认为“舍韩攻赵”战略已达到预期目的,便当机立断地发兵韩国。
公元前230年,秦王政下令内史腾(此时已兼任南阳假守)率秦军就近灭亡韩国。勇猛无比的秦军将士,在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的情况下,迅速攻入韩都新郑,韩王安成了秦军的俘虏,韩国宣告灭亡,秦国把攻占的韩国土地建置为颍川郡。
自公元前230年秦军灭韩起,至公元前221年秦军灭齐,十年之中,每一个年度秦军都要实现一个战略目标,山东六国逐一被秦国所灭。
亡赵战国七雄中,赵国是仅次于秦国的强国,名将辈出,士卒如云,曾多次同其他诸侯国合纵,重创秦军,所以,秦国君臣都把赵国当作最大的敌人,丝毫不敢掉以轻心。
秦昭王之时,赵惠文王欲兴兵攻燕,苏秦之弟苏代恰在赵国,他对赵王说:“臣来赵时经过易水,见一只河蚌张开蚌壳晒太阳,而鹬啄其肉,蚌即闭壳而钳住鹬喙。鹬说:‘今日不雨,明日不雨,你就会死。’蚌也‘今日不放,明日不放,你成死鹬。’两下里各不相让。一个渔翁看到这情形,便把鹬、蚌都抓住了。”苏代劝赵勿伐燕,以免强秦坐收渔翁之利。
秦王政亲政以后,对赵国的方方面面进行了仔细的调查和研究,他发现,赵国除了君臣隔膜、将佐不睦以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即赵国同他的东北邻国燕国不能相容,经常兵戎相见、相互攻伐,即使在休战时期,也是貌合神离、钩心斗角,就像苏代所说的:鹬蚌相争。
自长平大战后,赵国损失了几十万军队,元气大伤,全国上下无不切齿痛恨秦王。后来,策动长平之战的秦昭王死了,燕王喜便派他的相栗腹带着五百金去邯郸,向赵孝成王表示祝贺,同时以此加强两国的友邻关系。对赵、燕两国而言,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燕国的君臣,似乎特别怀念燕昭王时国家殷富、扫荡齐域的那段历史,盼望着能再现昔日的辉煌。栗腹在赵国发现,赵之青壮年皆死于长平,下一代还未成年,他觉得这是一个使燕再振雄风的天赐良机。回国后,栗腹向燕王喜报告了这个情况,而且建议讨伐赵国。燕王君臣闻报,大喜,仗着自己人多,决定进攻赵国。赵军虽然青壮年很少,然而士卒富于作战经验,将领指挥得当,人多势众的燕军不是对手,栗腹的部队被名将廉颇击败,苏秦所率燕军也被赵国大将乐乘打败,赵军长途追袭五百余里,反而将燕都包围,燕王喜只得灰溜溜地同赵讲和。
秦王政即位以后,赵、燕两国的关系又趋紧张。秦王政二年(公元前244年),赵悼襄王上台,令亲信大将乐乘取代廉颇,廉颇一怒之下率所部打跑了乐乘,自己也投奔魏国去了。这个事件给赵国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两年后,赵派李牧率兵攻燕,连克武遂(今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遂城镇)和方城(今河北省固安县南)两座城池。燕王喜派名将剧辛攻赵,欲乘当时赵数败于秦军,而廉颇不在赵国的时机重创赵军。赵国则派著名军事家庞援为将,一举歼灭燕军两万人,连剧辛也没能漏网。
秦王政十一年(公元前236年),远在咸阳的秦王政得知庞援率军连克燕城数座,而且还在继续向燕腹心推进。由此,秦王政判断赵国国内必然空虚,决心利用燕赵的鹬蚌之争使秦国得利,遂果断决策,派王翦和桓齿、杨端和两军以救燕为名,率秦军疾攻赵国。果然不出所料,赵国对秦军的攻袭没有准备,国内兵力又严重不足,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王翦一军出上党,很快攻占了阏与(今山西省和顺县)、橑阳(今山西省左权县)。桓齿、杨端和所率秦军也很顺利地占领了赵国的河间六城。不久,桓齿又攻占了邺(今河北省磁县东)和安阳(今河南省安阳县)。上党郡和漳河流域已完全为秦军所控制。
捷报一道接一道地飞向咸阳,秦国君臣兴奋不已。战争的考验和为政的实践,使年轻的秦王政很快成熟起来。此次战役表明,秦王政比较注意分析敌我双方的运动态势,善于利用六国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主动而迅速地捕捉战机。对于一个统一决战的最高指挥者来说,这是不可或缺的战略控驭才能。
秦王政十三年(公元前234年),乘秦军气势正旺,赵国兵势不振,秦王政再作决策,派将军桓齿攻赵。桓齿行动迅速,指挥秦军迅速东进,将武城(今河北省磁县西南)和平阳(今河北省磁县东南)两城团团包围起来,发动猛攻。平阳和武城皆位于赵都邯郸之南的漳水边上,一东一西,扼邯郸南方要冲,为门户所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赵王急调十万精兵,派扈辄为将前去救援。双方在平阳外围展开了激战,结果,赵军全部被歼,扈辄也死于秦兵的长戈之下。
平阳之战是统一前最大的一次战役,赵国的有生力量在此役中再次遭到沉重打击。秦王政接到捷报,兴奋不已,立刻起身离开咸阳,前往距前线不远的河南视察。他决心趁热打铁,一举灭赵。第二年,屡战屡胜的桓齿又奉令攻赵,麾军自上党出发,翻越太行山,向赵进攻,夺取了赤丽、宜安(今河北省藁城西南)。就在秦军正欲扩大战果,挺进赵之腹地的时候,赵国也在加紧调兵遣将,企图挡住秦军,苟延残喘。
秦王政此次出兵的意图十分明显,主要是攻占邯郸以北的要塞,与之前秦军在邯郸以南所取得的战果相互呼应,造成对赵国都城的南北合击之势,为最后灭赵饮马邯郸创造条件。
对秦军的战略态势,赵王自然也十分清楚。漳河失地夺不回来了,邯郸的背后无论如何不能再丧兵失地了,必须尽快击退秦兵,稳固后方。当此国运攸关之时,必须选任一员文韬武略齐备,而又忠心为国的大将为帅,麾军蹈秦,方有可能获得成功。赵国人才本来不少,不乏将帅之选,只是近几年国运衰而人才尽:乐乘跑了、廉颇跑了、扈辄被杀了、宠援征燕回来也锐气尽失,无法再荡征尘。赵王遍观国中,唯有急调“北边良将”出征一途。因此,赵王冒着匈奴乘机进犯的危险,任这位“良将”为大将军,领兵击秦。
大将军果然神勇无敌。他驱军进击宜安,与桓齿在肥(今河北省晋州市西)指挥的秦军展开了激战。多年以来,秦军所向无敌,无人敢撄其锋,睥睨六国之兵尽如草芥,经此一战,秦军始遇对手。桓齿虽多方组织秦军抵御赵军进攻,但是在战术指挥上毕竟略逊对方一筹,被赵军打得大败。桓齿侥幸逃脱性命,想起自己是近年来第一个遭到如此惨败的秦国将领,秦王政驭下严苛,回秦必然性命不保,遂狼狈投奔燕国去了。
这次领兵重创秦军的赵军统帅是李牧。
李牧,“赵之北边良将也”。他率军镇守雁门(郡治在今山西省石玉县西),以御匈奴。李牧的守边战略是坚守不出,不与匈奴开战。几年下来,匈奴固然未受打击,边关却也安如磐石。匈奴和守卫边关的赵军都认为李牧胆子小,经不得大阵仗。赵王了解了这个情况,很不满意他,最终派人代他为将。
新上任的将军与李牧不同,凡匈奴来侵皆出关迎敌,但多次出击皆失利,赵军伤亡日渐增多,边关一带的农牧业生产也维持不下去了。赵王没有办法,只得再请李牧出山,重镇边关。李牧提出条件:“王必用臣,臣如前,乃取奉令。”赵王也只好同意他的要求。
李牧复出,依然坚守不出,赵之北边复又成为铁壁铜墙,匈奴连年来犯,毫无所得。可是守边将士不愿示敌以胆怯,纷纷向李牧要求出击匈奴,一时间群情激奋,士气高昂。李牧见时机成熟,遂选拔精锐健卒五万人,弓箭手十万人,又挑选战车一千三百乘,战马三千匹,进行操练、演习。然后故意“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股骑兵来犯,李牧佯败退却,诱其大军深入。匈奴果然中计,单于率大队入边,李牧率所伏赵军突起,左右两翼合围击杀,一举歼灭匈奴十余万骑,灭檐褴,破东胡,并迫使林胡族归附,林胡之名自此消失。此后十余年,匈奴闻李牧之名而胆丧,不敢靠近赵国北边,可见李牧的确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这次李牧对秦军的胜利,使赵国暂免灭顶之灾,成功地破坏了秦王政南北合击的战略部署。但是,秦军的有生力量并未受到很大损失,战略主动权仍然牢牢地掌握在秦王政手中,一统天下的势头只是稍稍停顿了一下而已。因此,秦王政决心再次攻赵。秦王政十五年(公元前232年),秦王政兵分两路,一军攻到了漳水流域的邺,另一支兵马到达太原,并由此向邯郸后方的番吾(今河北省灵寿县西南)发动猛攻,企图再次形成南北合击邯郸的战略态势。在此关键时刻,赵王迁再次命令已受封为武安君的李牧率军迎敌。李牧不负众望,领兵直驱番吾,同秦军展开了血战,第二次打败秦军,暂时免除了邯郸的腹背之忧。
赵军取胜的原因,除了李牧的军事指挥才能确实要高出秦军将领一截以外,还在于面临亡国的危险局势时,赵军将士人人用命,上下一心,同仇敌忾。
面对战局的突然变化,秦王政决定放弃临时制订的先行灭赵的计划,恢复执行既定的先行灭韩、翦除秦腹心之患的战略方针。同时,秦王政也在考虑另寻战机,除掉李牧这个劲敌,以确保统一战争的顺利进行。
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灭韩。此时,一个消息传到了咸阳:就在秦灭韩期间,赵国先是发生了大地震,自乐徐(今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西北)以西,北至平阴(今山西省阳高县南),台屋墙垣毁坏大半,土地裂开了一道东西宽一百三十步的大口子。紧接着又闹起了大饥荒。老百姓们传唱道:“赵为号,秦为笑。以为不信,视地之生毛。”秦王政决定抓住这一天赐的灭赵良机,向赵国再举征伐。
秦王政十八年(公元前229年),三十一岁的秦王政再次抓住战机,下令大举攻赵。秦军兵强马壮,士气高昂,分两路攻入赵境:王翦率上党秦军由西向东,直下井陉(今河北省井陉县),再由北向南,威逼邯郸;杨端和率河内(今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秦军由南向北,直扑赵国腹心,进攻邯郸。
这时的赵国,因连年征战以及地震和饥荒,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兵员严重不足,原有的君臣隔膜、将佐不睦的矛盾也更加突出,已是堪堪待亡。赵王迁困兽犹斗,派武安君、大将军李牧和将军司马尚带兵在邯郸外围拼死抵御。李牧是战国时期罕见的帅才,攻守全能,特别擅长打防御战,当年他在雁门镇守边关之时,就连势如飙风的匈奴铁骑,面对他铁桶一般的防线,也是一筹莫展,休想再前进一步。眼下,面对秦军的凶猛进攻,李牧和司马尚竭尽心智、苦心筹划、团结全军,成功地将两路秦国大军挡在邯郸外围达一年之久,连王翦这般威名赫赫的大将,对此也是无计可施。
从公元前233年起,秦军三次攻赵,前两次均遭惨败,第三次攻赵亦遭到顽强的阻击,无法挺进邯郸。而给秦军造成如此大麻烦的人,竟然都是——李牧!秦王政开始明白了:若论提百万之军纵横沙场,攻必克,守必固,百战而不殆者,李牧足以称之,秦军将领无人能及。所以,秦王政不打算调换前线将佐——王翦尚且束手无策,其他将领更可想而知了。秦王政更不愿久围邯郸,因为那样做固然可以切断邯郸同外界的一切通道,困死李牧,但短时间内是无法做到的。若围城时间因此延长,迫使各国认清形势,再次合纵,共同对付秦军,形成赵反击于内,诸侯合击于外的态势,或者诸侯联军干脆直捣咸阳,“奋六世之余烈”的统一决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