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构现代化(温铁军演讲录)
  • 解构现代化(温铁军演讲录)
  • 解构现代化(温铁军演讲录)
  • 解构现代化(温铁军演讲录)
  • 解构现代化(温铁军演讲录)
  • 解构现代化(温铁军演讲录)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解构现代化(温铁军演讲录)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2.82 3.5折 65 全新

库存45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温铁军|

出版社东方

ISBN9787520715485

出版时间2020-08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65元

货号32066492

上书时间2024-06-18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目录
国仁文丛总序
作者再版自序
第一部分 全球化危机与现代化困境
第一章 全球化与世界法西斯主义   _ 003
一、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的内部矛盾   _ 003
二、谁反对全球化?   _ 005
三、全球化与世界法西斯主义的复苏   _ 008
第二章 重复欧美经验?——无法复制的现代化   _ 012
一、全世界最好的投资机会在中国   _ 012
二、不可重复的西方现代化经验   _ 013
三、中国的出路:加强区域一体化   _ 018
第三章 不破不立:解构现代化   _ 020
一、题解:关于感性认识   _ 021
二、反思:在调研中重新认识世界和中国   _ 022
三、转变:由“四个现代化”到“科学发展观”   _ 027 
四、溯源:西方现代化的真相   _ 029
五、强权政治:资本经济时代唯一不能替代货币的信用
来源   _ 035
六、从不怀疑“翻两番”   _ 039
七、我们到底要什么   _ 040
第四章 中国的战略转变与工业化、资本化的关系   _ 046
一、两个约束条件下的国家工业化资本积累   _ 047
二、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两个相似现象   _ 048
三、一场战争引发的战略转变   _ 049
四、农村改革的动因是政府退出   _ 051
五、改革开放的成果:三个重大制度的转变   _ 053
六、中国有第三条道路吗?   _ 055附:讨论   _ 056
第五章 中国能再争取 20年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吗?   _ 060
一、冷战以后美国的战略调整   _ 061
二、从国际冲突的历史解构西方现代化   _ 073
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_ 076
四、守拙:重大国际变局下的唯一选择   _ 078
附一:中国改革走的是“第三条道路”   _ 089
一、中国制度与西方式的私有化制度不同的历史根源   _ 089
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危机的成因   _ 093
三、 20世纪 90年代的改革与发展   _ 105
附二:国家资本再分配与民间资本再积累   _ 116 
一、国家工业化时期的资本原始积累   _ 121 
二、中国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的比较 
分析   _ 128 
三、国家资本再分配是民间资本再积累的基础   _ 134

第二部分 “三农”问题:百年回望与新世纪展望
第六章 我的困惑   _ 119
一、怎么理解中国在遍地小农经济的条件下追求农业现代化?   _ 120
二、农业经济科学是伪科学?   _ 122
第七章 世纪之交的“三农”问题   _ 125
一、 16年的试验证伪   _ 129
二、为什么叫“三农”问题?   _ 136
三、解决“三农”问题的办法   _ 140
附:提问   _ 142
第八章 “入世”与中国“三农”问题   _ 153
一、题解:“入世”影响的是农业还是“三农”?   _ 153
二、背景:GATT向 WTO转变的深层次原因   _ 157
三、中国想要加入 WTO的原因   _ 165 
四、利弊:WTO与中国“三农”问题的讨论   _ 170
五、选择:应对“入世”挑战的另一套政策   _ 186
附:现场问答   _ 198
第九章 解决“三农”问题的五大政策   _ 203
一、“今天的你我重复昨天的故事”   _ 203
二、“五大政策”解决“三农”问题   _ 209
第三部分 若干重要问题的去意识形态化讨论
第十章 集建入市的交易成本与垫底制度   _ 215
一、交易成本决定土地制度   _ 215
二、土地现在是并且将越来越是农民的保障   _ 220
三、土地基本制度不能轻易言动   _ 222
第十一章 “非典”引发的危机与改革   _ 225
一、回顾过去:为了不再意识形态化地讨论“非典”   _ 225
二、在危机发生时,最有效的应急防范体制   _ 227
三、“后 SARS”的讨论:改革机会与方向   _ 229
附:问答   _ 234
第十二章  财政支农的概念和问题   _ 237
一、澄清概念   _ 237
二、中国“入世”以后的问题在哪里?   _ 244
三、“分盘子”体制:导致乡村公共负债问题的罪魁祸首   _ 247
四、财政支农的台湾经验   _ 250
第十三章 找不到大学,找不到教授   _ 253
一、为什么教育投资在中国会有比较高的回报?   _ 254
二、投资教育领域的交易成本和投资风险   _ 255
三、终极困境   _ 256
第十四章 浅谈时尚话题:公司治理结构问题   _ 257
一、从背景提问:美国的金融危机与公司治理结构问题是否有关   _ 257 
二、分析:西方企业的内部人控制问题   _ 258
三、中国的金融风险防范与公司治理问题   _ 260
第十五章  农村财税、金融改革和贫困问题   _ 263
一、关于中国农村的税费改革问题   _ 263
二、关于农村的合作金融问题   _ 270
三、关于西部农村贫困问题   _ 274
第十六章 面向小农经济的资金、市场与政策问题   _ 276
一、银行商业化改革与农户资金需求高度分散的相悖   _ 276
二、农村市场的成功与困境   _ 279
三、适宜小农经济和中国国情的政策思路   _ 281
第十七章 西部开发的两个思路   _ 284
一、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放   _ 284
二、西部应该争取的政策   _ 286
第十八章 毕节扶贫开发   _ 288
一、扶贫投资与财政体制问题   _ 289
二、基层组织薄弱与制度空白问题   _ 290
三、资源短缺与需求约束问题   _ 292
四、四点建议对症下药   _ 293

内容摘要
本书是《告别百年激进》的姊妹篇,温铁军向我们剖析了“现代化”的问题乃至造成的现实危害,将国内外的很多问题,比如国际上的南北差距、国内的城乡差距、贫困问题等都“归结”为是“成本转嫁”导致的。总之,“成本转嫁”在国内外是普遍广泛存在着的一种现象作者认为:是“现代化”造成了“成本转嫁论”,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只要在推进现代化,“成本转嫁”就是客观普遍存在着的,跟意识形态、文化传统乃至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差异没有关系。
温铁军认现代化困境的破解之道在于“去现代化”,关键的要求在于:一,在国际上“去依附”,主要是中国对西方现代化“去依附”,由此阻止西方发达国家将他们的现代化成本继续转嫁给中国,为此要慎重地对待全球化,保持独立自主,不能迷信全球化乃至西方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同时重视中国特色的问题与经验;二,在国内“去城市化”,要推进乡村建设,重视乡土社会或传统农业社会的价值意义,不再迷信城市化与“唯城市化”,包括保护好小农经济,促进农民的组织化建设,保证乡村社会承受现代化危机的能力还还在,进而降低城市经济波动的代价或影响;三,在发展上要超越“工业文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此也就降低了工业化中资本及其造成的危机所带来的“成本转嫁”。

精彩内容
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的内部矛盾印度喀拉拉邦的可持续发展经验一度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我们在考察中发现,喀拉拉的劳动力价格在当地是低的,但由于有l/3的劳动力就近流动到海湾产油国打工,因此喀拉拉本地的劳动力价格被拉高了。如果进一步做国际比较,印度的劳动力价格不如中国低。有调查证明,中国沿海地区的低层劳动力价格10年没有上涨。这是因为,中国农村的劳动年龄人口有5亿,实际上大多数农业劳动是由半劳力承担的,因此,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这就导致市场条件下的劳动力无限供给,劳动者也因此根本没有条件建立能够与雇主进行谈判的地位。于是,农村流动打工的人基本上没有社会保障,沿海企业也从来不支付中西部劳动力的流动成本。可见,其他国家不可能在劳动力价格上与中国相比。
我们应该进一步看到,在全球化和反全球化的问题上,不仅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有资本输入、输出的矛盾,发展中国家之间也有矛盾。比如我2000年11月在墨西哥访问时了解到,那里的知识分子就强烈反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因为墨西哥的普通劳动力价格比中国高3倍,在一般商品的生产中它就竞争不过中国。
所以,发展中国家一方面互相激烈竞争,另一方面几乎都反对WTO,这是有其客观原因的。在与印度朋友的座谈会上,他们质问我,中国为什么那么强烈地要求加入WTO。他们的问题其实不确切,应该问到底是中国的哪部分人如此强烈地要求加入。
如果真正实现了全球经济市场化和一体化,市场的作用就当然会把最过剩的要素价格降到最低。于是,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劳工价格与他们的生存条件都会同一化到最低程度。这个规律在中国实际上已经有明显表现。在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结构约束下,绝对过剩的农村劳动力价格不仅是在下降的,而且已经降到最低水平了;不仅如此,人们发现无论东部还是中西部,劳动力的价格之低也是一样的。
在中国,最显著不同的,其实是城乡人口的收入差别。最近20年,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的结构变迁的确已经大规模发生,但是,它并非现在才发生的。从19世纪中叶到民国时期,中国经济就已经是面向全球的开放经济了。由于工业化加快,19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沿海地区的农村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因此,农业商品化过程对农村社会结构的解体造成的压力是长期的、客观存在的。这和现在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至少在现象上是有相似之处的。
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在资本全球化的同时,资本也把自然资源的价格压低,这样才能在资源资本化的进程中变成资本的增量收益。因为,资源价格压低之后产生的任何利益,亦即资源转化为资本的收益,大部分都是被大资本所占有的。在全世界发展中国家都普遍发生的大城市超前繁荣、传统农区却难免衰败的趋势,就是这个规律的作用使然。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