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守望者·文学)
  • 历史(守望者·文学)
  • 历史(守望者·文学)
  • 历史(守望者·文学)
  • 历史(守望者·文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历史(守望者·文学)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30.54 3.7折 82 全新

库存26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克洛德·西蒙

出版社南京大学

ISBN9787305267161

出版时间2024-01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82元

货号31944190

上书时间2024-06-18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关于作者克洛德?西蒙(1913—2005),法国新小说派代表作家,198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其作品充满了诗人与画家的丰富想象。代表作及成名作为《弗兰德公路》。他不仅爱好文学与艺术,还热心当代社会问题。亲历了西班牙内战与“二战”,对其一生有着深刻影响。
关于译者于昕悦,现任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本科毕业于苏州大学法英双语专业,硕士和博士分别毕业于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对外法语教学法专业和语言学专业。
唐淑文,南京大学法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译有《旅行》、《在别的星球上》(合译)、《世界史》(合译,待出版)、《我们身在何处:一幅人类历史的草图》(待出版)。

目录
。。。

内容摘要
克洛德?西蒙是法国新小说派代表作家,198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其作品充满了诗人与画家的丰富想象。
这本《历史》是一幅散落一地的拼图。在这幅拼图中,时间是错乱的,叙述的当日、叙述者本人的童年、母亲的深闺岁月、法国海外殖民年代、西班牙内战时期……地点是零散的,家族的老屋、表亲的别墅、明信片上的殖民地、旅行的目的地、贷款的银行、街头的咖啡馆……人物是交错的,父母亲、外祖母、妻子、表亲、童年伙伴、银行职员、古董收购商、母亲的追求者……感觉是混杂的,光线、色彩、声响、气息、触感……由读者去拼凑起这幅拼图中发生在一天之内的故事,这个故事涵盖了三代人的历史。
本书原作于1967年出版,并于同年获得法国美第奇奖。该文学奖旨在奖励刚进入文坛、尚未获得与其才华相符知名度的作家作品。

主编推荐
蒙的中译本译者称呼他为“撰写‘天书’的人”“在中国最难读懂的外国作家之一”;这本《历史》的译者,则在译后记《七年之“养”》中讲述了她“读不懂、翻不了、啃下去、熬过来、放不下”的长达七年心路历程。
这到底是怎样一部小说?
一沓来自世界各地、打乱了年代的明信片,带领“我”设想镜头定格的前景、后续,拼凑出三代人的故事:“我”的童年、母亲的深闺岁月、法国海外殖民年代……
一如我们之前出版的西蒙的《三折画》《导体》,还是同样的迷宫般的叙事,仍是那个叙事的历险者,不断地追求着文字的革新与冒险。
罗伯-格里耶说:“对西蒙的同一部小说,一百位读者有一百种读法。”阅读这本《历史》的过程可想而知是充满艰辛的,但也必然会获得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并发现一种新的叙事可能。

精彩内容
刺槐树有一根枝丫几乎触碰到老屋。夏日里,当我伏案于窗前工作至深夜,我可以看见那棵刺槐树,至少能看到最近的几根树枝被灯光照亮,树叶如同羽毛一般,在昏暗背景的衬托下轻轻颤动。那些椭圆形的树叶受灯光照射,染上一层不太真实的翠绿色,时不时像被鸟儿抖动的冠毛一般轻颤。(在这些枝丫后面,可以觉察到一种神秘轻柔的喃喃私语,往交错的晦暗枝影里蔓延开去。)这好比整棵树突然醒转过来,震颤,摇动,旋即沉静下来,而所有的枝叶也随之静默下来。最前面的几丛枝丫因受灯光直射而凸显出来,后面的树枝则在逐渐淡去的灯光里趋于模糊,进而若隐若现,直至彻底混沌不见,尽管我们仍能感觉到枝叶繁密交错,在厚重的夜色里前后上下堆叠,从中传出微弱的摩擦声,如同沉睡的鸟儿在梦中颤动,兴奋,呢喃,发出低低的叫声。
这些枝丫带着它们的神秘感和低喃声,似乎一直存在于老屋的某处。老屋破败不堪,屋子现如今都半空着。旧时常常飘散着来访的老妇人们涂抹的淡香水味儿,现下倒是闻不到了。现在因地下室或者说墓室发霉而弥漫着一股刺鼻的味道,就像是哪儿死了个小动物,地板下或者柱石后死了个老鼠,不断腐烂,因而散发出混合着碎石膏和干尸腐肉的呛人味道和伤感气息。
这些无形的震颤,这些无从寻觅的呻吟,这种充斥于幽暗的窸窸窣窣,不像只是鸟儿翅膀抖动或唧唧咕咕,而像是幽魂试图发出的哀怨与抗议。它们被流逝的时光和凝固的死亡堵住了嘴,但不折不挠,依旧窃窃私语,双目在黑暗中圆睁,周旋于此,围绕着外祖母嘀嘀咕咕。它们尚且被允许发出的声线,比寂静还要低沉,偶尔听得一阵大笑,一阵窃喜,一阵愤慨或一阵惊惧,在黑暗中炸裂开来。
可以想象,这些阴郁凄凉的声息,栖居在错综的枝丫间,就像是历史课本上那幅奥尔良派讽刺漫画所呈现的皇室成员家族图。在树形家族图上,每位皇室成员长着人脸却带着鸟身栖息枝头。头戴钻石王冠,又配以可怕的鹰钩鼻(或者说鸟嘴)。女性成员眼睛浑圆而空洞,终日在短面纱后面流泪不止。她们的眼皮乌青,与其说是打了眼影,不如说是因为岁月不饶人,而且上下打架,就像是爬行类动物打满褶皱的眼皮在一动不动的眼珠上耷拉下来。她们深色反光的窄边软帽扎满了鸟嘴般尖锐的羽毛。她们戴着鹰爪纹章,缀着暗色的珠宝,这些名叫黑琥珀的珠宝都让人联想到一种鸟的名字。她们打着缎带,挂着狗链,遮盖着脖子上的褶子。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贵族头衔是跟发黄苍老的肉体、沙哑疲惫的嗓音分不开的。同样,他们高贵的姓氏也是跟权威、鲜花、古城墙分不开的,听上去野蛮而可笑。就好像某个爱开玩笑又任性可怕的神灵迫使远方西哥特穿金盔铁甲、配大刀重剑的征服者们,永远只能靠乌木拐杖支撑着,由乔其纱包裹着,活在苍老羸弱的躯壳里。
在这寂静中,时而听见年迈的女佣步履蹒跚地穿过空荡荡的屋子,敲敲客厅的门,打开门,探出她美杜莎般的头颅,憋着一股怒气般地用粗哑的嗓音通报来客。来客的名字含有中古时期刺耳的辅音,诸如阿马尔里克、维里约姆、古阿尔比亚,还搭配着诸如将军夫人或侯爵夫人之类的头衔。通报完,女佣就消失不见了,鱼贯而入的人物都自带闪耀的光晕,让人联想到日耳曼的男爵、铁戟、意大利古城、栀子花之类的画面。这一个个皮毛布料包裹着的人物,我们常常在温泉疗养地的花园里看见他们,忙着喝草药茶,试泥敷疗法,解决血液循环问题。
来访的女宾们一本正经地坐在豪华的扶手椅上,身后是镶金大框油画,画面悲剧色彩浓重。尽管(或者说,正因为)她们看上去脆弱不堪却又滑稽可笑,在我们这些孩童的眼中,她们是令人望而生畏的。譬如这位莱克萨叙姨母,人称樱桃男爵夫人,年轻的时候可是美艳动人地出现在赛马场上。因她青春时代强势勇猛,或者更因她富可敌国,至今保留着一种我行我素的态度举止,跟我外祖母或者她那些差不多都破了产的老姐妹形成了鲜明对比。她的名字对我来说混杂着好多意象,特别是她古怪滑稽的妆容:脂粉堆在起皱的脸上;口红的颜色本该让人联想起鲜嫩的樱桃,却是抹在干裂的嘴唇上,显得十分可笑;那樱桃色还混杂在其他艳俗的色彩中(绿色的上衣配以樱桃色的袖子和窄边软帽),这让我想起外祖母和母亲第一次带我去波城看赛马,那儿的马夫也是这样穿红戴绿。“窄边软帽”这个词本身因其发音(连带着她的妆容、她尖细的嗓音、她引以为豪的羽毛发饰以及女骑士般的传奇往事)让我联想到“疯魔”这个形容词。我觉得,“疯魔”这个词出其不意地给她笼罩了一层迷幻的光环。她的举手投足,她那有点儿随心所欲的言谈举止,可以说构成了一种特质。这种特质不仅符合她的财产地位,也符合她的年纪。因为如果像我查理舅舅那样用“疯魔”来形容一位年轻女士,总是含有鄙视或同情的意味。但是如果用来形容一位上了年纪的女人,在我眼中,反而是给她增添了一丝尊贵和神秘的味道,披上了威望的光环。在座的女宾都披着这样一层光环,走出寂寞豪门的她们,多少有点儿怪异,多少有点儿不真实。大家都说她们将不久于人世,因而她们一方面威严肃穆,另一方面却又弱不禁风,这种特质,连同她们怪异的妆容,都给她们披上一层神秘魔幻的色彩,半人半仙,超于自然,像是地下的判官或圣灵,掌握着通往常人到不了的空灵幻境的钥匙。
这些老妇人倒也并不像干尸木乃伊。跟我外祖母一样,她们都圆滚滚、胖乎乎的,甚至有些过度肥胖。但她们松软无力的肉体包裹在同样软塌塌的衣料里,行将就木,或者说已经毫无生气了。(她们的声音哀伤凄凉,面庞沮丧痛苦,顶着黑色的、发着暗光的珠宝和缀满光鲜羽毛的软帽,脖子上挂着亮晶晶的项链,手指上戴着亮闪闪的戒指。)整个人像极了她们吞咽的软塌塌的甜膏。她们戴着的面纱也总是透着一种痛苦、忧伤而木讷的气息。她们的嘴唇发青,嘴边还挂着一点儿甜膏的粉末。有时候可以瞥见她们伸出粗糙的灰色舌头快速一舔,可以说像是食虫类动物镇定而精准地伸出黏糊糊的舌头,迅速咬住苍蝇、蚂蚁那样的猎物。
我看到神父像一个有抓卷能力的器官似的跪在外祖母身边。外祖母跪在祷告椅上,前臂支撑在深红色的扶手上。我则跪在地毯上,盯着神父身上艳丽的祭袍。祭袍上用铜线绣着花儿,被闪烁的烛光照得神秘而炽热。外祖母在我旁边,老态龙钟的头向前伸着,眼睛闭着。她尽力撑起耷拉的眼皮,半张开嘴,不雅地伸出疙疙瘩瘩的厚舌头,像吃糖一般迅速地含住一块白色的圣饼,面部皱缩,既像是受苦又像是享福。神父转过身张开双臂,我试图看清祭袍前面的纹饰。可他又转过背去了,我就又只能看到绣着的玫瑰了。我知道满屋的味道不是这些玫瑰散发出的。我继续找寻着。水里长着海芋之类的花儿。这些白色的花儿卷成一个个大喇叭,不那么新鲜的花儿边沿则有点儿发黄,卷曲起来,裂开一些小缝……这些花儿繁密茂盛,吐出毛茸茸的黄色花蕊,花蕊上满是橘黄色的花粉。我之前触摸过那些花粉,还留在手指上呢。但我闻到的气味也不是这些花儿带来的,因为那味道闻起来像是胡椒。客厅壁炉上的两只花瓶里也插满了玫瑰花。两个巨大的角也画满了花儿。瓷天鹅翘着尾巴浮游在瓷浪花儿上。我看到浪花镶着金边,倒映着蜡烛跳动的火苗。我倒是看不见火苗本身,除了右边的火苗偶尔没被打开的书挡住。我看到书页上画着的玫瑰丛里有镶金的大写字母。后来,神父又转过半个身子,打开胳膊。说是打开胳膊,实际上就是夹着双肘,只有双手连同上了浆的刺绣袖子里的前臂往两边打开。这让我想起之前见过的三明治广告人。这些人夹在两块板当中,板上画着餐馆的广告,因此他们的双臂只能抬到肚子的高度,看上去又短又僵硬,就像是木偶一样。玫瑰向当中攀爬,更确切地说,是两株玫瑰树交错生长,交错出带刺的8字。这让我想起有一次我摔倒在这样的荆棘中,还擦伤了。外祖母吓坏了,絮絮叨叨说家里有一个朋友,只是在花园里修修剪剪的时候给擦伤了,结果三天后就死于破伤风……斑斑血迹散布在祭袍上的刺绣十字架上,十字架被带尖刺儿的深色小片叶子所环绕着。那些叶子相互缠绕起来,在红心周边围绕成花环的样子,然后沿着十字的横杠分别向左和向右延伸,就像是我们称作绒球蔷薇或者茶树玫瑰的花儿那样顺着藤架攀缘。无疑,有时候设计师为了卖个俏,心血来潮地让花枝钻出了棚架,蔓延到闪闪发光的祭袍淡紫色的底子上,我的目光所到之处,皆是深深浅浅、曲曲折折的反光褶皱。祭袍下方,细密的花纹描绘出一连串的惊涛拍岸。祭袍底部是一条金色的饰带,下方露出一点儿神父的白色法衣。法衣下边是神父穿着打蜡黑色皮鞋的双脚,在地毯上踱着步。随着他的脚步,我看到那些玫瑰花饰也跟着动起来,突然地向我转过来。但我还是没来得及看清祭袍正面十字架当中写的是什么。我只看到三四个也带着尖刺儿的哥特式字母,大约是INRI,交错的P和X,还有XPI∑TO∑这样的希腊文字。上帝是用画的鱼代表的。神父很快就转过身去了。有那么一瞬间,我看到了其中一支蜡烛小小的烛火几乎横倒,无疑是神父转身时的气流所致。但很快烛火消失在祭袍上紫色的波浪纹、血迹和叶子之后了。又一瞬间,在绣花衣袖和床沿之间,我看到了,或者说是瞥见了枕头上母亲的脸。她的脸掩藏在斜搭的手臂、细木镶花床头板和右侧床板柱所形成的三角形后面。床板柱的顶端像是一顶中式帽子,顶端是颗小小的乌木珠子,下面是桃花心木的圆锥,圆锥底边乌木和桃花心木层层相间。她打开的手与那颗乌木珠子齐平,手下面白色花边枕头上突出一张瘦削如刀片的脸。正面瞧过去,那鼻子亦如刀片一般。鼻子上边两侧是乌黑发亮的眼睛。一瞬间,一切又归于原位。神父又一次走向那本书时,她的脸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黯淡的丁香花色的波浪条纹从左涌向右边。随后我又看到了他们的脸正对着我。血滴。耶稣之血,他说。真是传奇。那些血滴洒落在祭袍上淡色的花朵上,花朵沿着花枝,随着我的目光,升至十字架、皇冠、花心,直至他头顶灰色的月状圆片上。所有人都问我要多久能走去……然后我又见不到她了。他突然垂下了头,就像掉了脑袋一样。我看不到他,他似乎沉浸在某种神秘的使命中了(或许他正像那位主教、那位殉教者一样,双手抱着鲜血淋漓的她奔跑,而她说,噢,这种情况下,跑十米还是五十米还有区别吗?只有第一步才是最难的……),而在他的左肩上方,我看到了她命人放大的画像,挂在她床右侧与床齐平的墙上。如此,她只需略略侧过头就能瞻仰。画像上,他有着乌黑的短髯,黑得发蓝的眼睛,浓密的眉毛,中分的黑发,带着一种坚定的态度,无忧无虑又略带嘲讽的神色。这幅半身像画到肩章以下,环绕着一圈模糊的光晕,背景色是由乌黑至洁白的渐变色,显得他如同高悬空中俯视世间。这幅画像跟其他画像一样,光晕环绕,花果拥簇,如圣人似的,卷发丝滑,笑容坚定,略显嘲讽,又恒久乐观,超越生死。他穿着高雅时髦的细翻领黑色短上衣,留着潇洒的浅褐色胡须,眼睛由彩釉绘成,应该是二十年前她眼中的样子。这飘然神圣的形象,在他们漫长无尽的婚约期间,想必是始终浮现在她脑海中、不可磨灭的。她与他曾度过一段短暂的欢乐时光,她曾真切地拥有过他,而他们的婚约却预示着从今往后,等待她的只是这个轻柔模糊、遥不可及的影像,她拥有的只是一个既炽烈又平静的信念,这个信念便是他存在于天涯海角的某一处,她终有一天会与他团聚,团聚在某个东方的极乐世界,某个伊甸园,这个乐园里满是奇珍异果,棕榈叶窸窣作响。棕榈叶,她在他寄来的明信片贴着的邮票上见过。他在明信片背面留言的地方常常只是写上一个城市名字,一个日期,下方一个简单的签名,譬如:“科伦坡08年7月7日亨利”而明信片正面[当她——彼时还是年轻少女的她——读毕城市名、日期和签名,她反转了明信片。那时,她和外祖母面对面地坐在装着西班牙热巧克力的迷你杯子前。这种损害着她们的肝脏的热巧克力(她们还推荐给侍从们)浓厚得竖插一把银勺进去都不会倒向杯壁。抑或,那时是夏天(那张日期为八月的科伦坡明信片还是送到她手里了,而当时她已经如往年那样出发去花园府邸安居了),在明媚的花园里,她穿着一件简单松软的晨衣,领圈上的扣子严密地扣到脖子,下摆像一个大花冠似的摇曳拖地,梳着仿日式版画的发髻,加上她略圆的褐色处女面庞,看上去就像是倒扣的留声机喇叭上安了一个精致的黑白瓷像]……明信片正面,有一个海港,一座总督府,一间远洋轮船的餐厅,波光凌凌的湖面,躺倒的棕榈树,一条独木舟,还有如同标题的一句“科伦坡湖,月下渔舟”……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