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花筒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万花筒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8.44 2.4折 35 全新

库存230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陆梅

出版社安徽少儿

ISBN9787570717323

出版时间2023-05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5元

货号31824289

上书时间2024-06-16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陆梅,儿童文学作家、《文学报》主编、中国作家协会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冰心奖评委会副主席。著有《当着落叶纷飞》《格子的时光书》《无尽夏》《像蝴蝶一样自由》《再见,婆婆纳》等小说、散文集二十余部。作品曾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中国报人散文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桂冠童书”奖、首届东吴文学奖、德国慕尼黑“白乌鸦奖”等,有小说被改编为电影。

目录
引子
第一旋  永年里
麦小节
奶奶
小阁楼
第二旋  脑袋里的怪念头
两个“喔子”
“糖衣炮弹”
“第一眼”游戏
第三旋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白雪妈妈
白雪
白海翔
第四旋  白雪的童话
爸爸爸
傍晚蓝
造梦师
笔记本
第五旋  在自己的树下
礼物
外婆家
一个空间
第六旋  寻找那束光
迷路
少年宫
第七旋  暴风雨后
启发的镜子
爸爸来信了
相聚和别离
第八旋  我和你
白雪的信
尾声

内容摘要
?九岁那年的暑假,对麦小节来说不同寻常。她跟着爸爸从上海郊区的梅家坞到芦荻镇,再走进巷弄深长的永年里。上海城区里那个焕然一新又潮流涌动的世界,令初来乍到的麦小节感到既新鲜又陌生。在奶奶家,她察言观色,默默探悉弄堂里的人和事;二楼那个爱穿绿色枞树连衫裙的哑女白雪,尤其令她好奇。白雪的爸爸在远洋轮上做大副,常年出海远航,父女俩为远洋轮取名为“白雪号”,寄托对彼此的思念。
  两个女孩通过无声的交流,在那个夏天收获了美好的友谊。她俩从万花筒和望远镜中,旋出斑斓,瞭望世界——“白雪号”就是一片浮动的国土,向着远方星夜兼程……

精彩内容
永年里麦小节
这一刻,麦小节的小手套在爸爸的大手里。爸爸牵着她从71路公交车的黄陂北路站下,已经走了很长一段路。天热得不像话,知了排箫般一浪高过一浪地鼓噪。
麦小节大清早从梅家坞的村口出发,跟着爸爸走走停停,换了好几趟车。先是往县城的车,再是县城往上海徐家汇的长途,长途车下来换乘73路公交,又坐上71路——这趟车,站头多,上上下下的人也多,车门开开合合,驶向终点站延安东路外滩。外滩啊,那是上海的象征,上海滩就是外滩。
太阳当头照,晌午都过了,她真想停一停、歇一歇。“妹妹忍一忍啊,很快就到了,要不给你买根棒冰吧……”爸爸挥去脑门上的汗,又替麦小节擦,麦小节露出干渴的表情,巴巴点头。
这是麦小节三年级的暑假,第一次,她走得这么远。除了在姐姐的怂恿下去过芦荻镇,她可从没出过远门。芦荻镇距离梅家坞,以麦小节的脚力,也得走大半个时辰。爸爸很久没和上海的奶奶照上面了,奶奶派爷爷写信,“带小毛头来上海住一阵吧……”信过了一星期才抵达芦荻镇爸爸上班的乡政府。那时没手机、没微信,打郊区电话算长途,爷爷不想花那个钱。爷爷在信里画了一张路线图,交代爸爸怎么坐车、在哪一站下、过几条马路、拐哪条弄堂。爸爸多年前到过上海,爷爷怕爸爸坐过站、走错路,不厌其烦地写了又画,两页纸的信写得顶天立地、密密麻麻。
暑假的一个星期天,爸爸带上“小毛头”麦小节赶早出发了。奶奶管大两岁的姐姐叫“大毛头”。“大毛头要是乐意也一道来。”奶奶在信里客气地虚邀。姐姐扫了一眼爷爷力透纸背的信,眼睛朝天:“奶奶家的小阁楼哪装得下这么多人?我不去,我看家!”姐姐干脆利落地丢下麦小节,召唤她的“影子部队”去了。
麦小节却动了心,暑假长着呢,奶奶来信邀请,有吃有玩,还能开眼界——要能尝一尝城隍庙的小笼包子,逛一逛外滩,去传说中的大世界照一照哈哈镜,那多带劲多美气!这个鼓荡在她九岁人生经验里的梦想,很快就要实现了呀!“奶奶家”加“城隍庙”加“外滩”加“大世界”,约等于大上海!
麦小节舔着棒冰上的绿豆粒,毛拉拉的口感裹着冰爽的甜水,瞬间来神,每个毛孔都舒张着,身上的皮肤像是安了一叶小风轮,吐出热气,吸进凉气。新凉鞋踩在从梧桐叶眼儿漏将下来的团团光斑上,啪嗒啪嗒,续接了能量,麦小节赶上爸爸:“奶奶家快到了吗?”爸爸揣着爷爷的手绘图反复看:“前面是合肥路,再过两条马路就到啦。”脚下走着的是黄陂南路,马路上空空荡荡的,天这么热,傻子才出门。麦小节左右打望,两边的房子一栋挨一栋,都长一个样。盘根错节的电线从窗子里爬出,匍匐在墙面上、吊挂在大树上。楼上人家的窗外,晾衣竿依次排开,汗衫、短裤、尿布、围兜兜、漂亮裙子次第招展。底楼沿街,一溜儿烟纸店、小吃店、理发店、小五金店,小小门面,柜台占去大半,玻璃柜台里摆着香烟、肥皂、花露水、万金油、牙膏、蚊香等一应日常用物。柜台上的瓶瓶罐罐顶招摇,三角包的话梅、桃板、橄榄、小袋装的盐津枣、松子糖、九制陈皮、泡泡糖、大白兔奶糖……麦小节的眼睛长了脚,口水不停地往肚子里吞。爸爸早走在前,麦小节不期然和柜台后的“老花镜”相对,“老花镜”透过鼻梁上的眼镜觑眼一扫,从麦小节这边望去,像是居高临下的审视。“老花镜”打量完毕,继续理他手上的账,他可看多了柜台前流连的小孩,多半是没钱眼馋。
麦小节慢吞吞挪着步,耳边传来半导体收音机咿咿呀呀的哼唱,那些瓶瓶罐罐躲在暗处敛声屏息。隔着幽暗的门洞,麦小节往盲肠一样的细长过道里探去,悄无人声——人都躲在屋子里避日头呢。
永年路到了。奶奶家就在这老石库门的弄堂深处,倒数第二个门洞。
麦小节跟着爸爸拐进深长巷弄,一脚踩进一个陌生世界。这个世界日后会在她的脑海里盘根,一点一点地生长、蔓延、交错,渗透进她的记忆。这弄堂有个名字,叫永年里,果真去找,未必找得到。这是麦小节记忆里“看见”的。看见,就是感受到。上海的弄堂太多了,什么坊啊里的,哪一条不是永年里?
麦小节和爸爸坐在弄堂里的楼道口,带来的行李还在脚边,提包里有一大包梅家坞的瓜果菜干。两个人就着一张小餐桌吃过了点的午饭,奶奶坐在一把躺椅上像个将军一样指挥爷爷忙进忙出。奶奶躺下又坐起,不停地说啊说,老家好不容易来了亲人,她打开嗓门跟爸爸拉家常,爸爸一副寡言沉静的“机关表情”——这是麦小节察言观色得来的结论。
在梅家坞,爸爸是个与众不同的人物,穿的确良衬衫和中山装,骑一辆老旧的永久牌自行车,胸前口袋里总插着一支墨水钢笔。他在乡政府上班,免除了田间种地的辛苦,慢慢养成喝茶、抽烟的习惯。爸爸喝的茶、抽的烟可比说的话多多了。
麦小节不关心这些,她更惦记爸爸从机耕路上骑车回到家的那一刻。她眼神好,总第一个发现爸爸的身影,随后是麦小节的跟班大黄,麦小节一往机耕路上探,大黄就激动地汪汪汪,一等到主人奔出去,它就呆呆地往前冲。爸爸的人造革黑皮包是麦小节的淘宝洞,里面总是藏着橘子糖、盐津枣、云片糕,还有单位食堂里煎得两面黄的馒头片、糖糕、带鱼、臭豆腐干。麦小节总第一个享到口福。大黄鼓着一对水汪汪的眼睛,起劲地摇尾巴……趁爸爸和奶奶说着话,麦小节四下里打量,东西向的弄堂,南面竖起了一道高墙——全靠这道墙的庇护,挨家挨户都在这条长弄里安营扎寨:布了饭桌的,安了躺椅和竹席的,还有小板凳、煤炉子、饭篮子、锅碗瓢盆……弄堂的上空,朝向南墙张开片片雨篷——这里简直就是开放的客厅和饭厅。在麦小节眼里,这有点像过家家,她在梅家坞的山冈和竹林里玩过家家,目之所及可尽是星空、田野和河流。
爷爷端出一盘切好的西瓜,奶奶顺手拿起一瓤给麦小节,又派爸爸吃。爸爸边吃边搭奶奶话。梅家坞经年不变,奶奶丝丝缕缕的记忆接上了线,她忽而哈哈大笑,忽而长吁短叹。奶奶多少忽略了“小毛头”的存在,麦小节觉得奶奶更在意同爸爸拉家常,拉一堆陈年旧账。
西瓜吃好了,爸爸起身要走,“晚了赶不上长途。”爸爸拍拍麦小节的童花头,“听爷爷奶奶的话,不要乱皮,过一阵我来接你……”爸爸真的走了,爷爷执意要送一程,麦小节看着爸爸随爷爷消失在弄堂的拐角,心口悬着的水桶连同绳子一并掉进深井里,“扑通——”水桶斜侧在井里晃荡着吃足了水,慢慢往下沉,往下沉……“啊,水桶会沉下去的……”“傻孩子,不是有绳子吗?快钩住绳子。”麦小节用意念敏捷地提起一截竹竿,枝杈一头探进水井——啊,触到那根尼龙绳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