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鼎之光(全国脱贫攻坚模范武汉鼎纪事)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汉鼎之光(全国脱贫攻坚模范武汉鼎纪事)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8.35 2.2折 3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巧玲

出版社远方

ISBN9787555513872

出版时间2019-09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8元

货号1201974731

上书时间2024-06-15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刘巧玲,笔名舒文,不错政工师。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现为呼和浩特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85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有通讯、消息、散文、诗歌、文艺评论等400多篇文章刊登在各类报刊上,曾在各类征文评选活动中获奖20多项。著有长篇小说《柳暗花明》《福姥姥》,人物传记《富泽桑梓梦》,散文集《天地一沙鸥》,电视文学剧本《女人都是角儿》《追梦家庭》,电影文学剧本《守望生命》等。

目录
引子
第一篇  源于苦难的“人性之光”
  第一章  哭泣的小山村
  第二章  兽医是这样炼成的
  第三章  转向新战场
  第四章  穿越贫困的高墙
  第五章  家世
  第六章  苦难是最好的学校
  第七章  记忆深处的“善与恶”
  第八章  党叫干啥就干啥
  第九章  传遍乡里的“神医手”
  第十章  为了乡亲割舍亲情
第二篇  殚精竭虑的“创新之光”
  第一章  党中央的回信像一缕春风
  第二章  奋斗者的本色
  第三章  一心只为百姓圆梦
  第四章  创造了一个奇迹
  第五章  接受新生事物也是一场革命
  第六章  有志者自有千计
  第七章  梦想是现实的种子
  第八章  细微之处见真情
  第九章  汗洒千家无怨悔
第三篇  爱心点亮的“惠民之光”
  第一章  一个灵魂的觉醒
  第二章  情满暖水湾
  第三章  爱洒大阳坪
  第四章  心牵老牛坡
  第五章  贫穷是一场无声的危机
  第六章  一诺千金
  第七章  照亮农户养殖路
第四篇  脱贫致富的“科技之光”
  第一章  致富绝技——抗旱丰产沟耕作法  l
  第二章  摸索“三三制”种植法
  第三章  推广种植“地膜玉米”
  第四章  创新“三短三一”饲养法
  第五章  退耕种植优良饲草
  第六章  念好富民“科技经”
第五篇  展望未来的“教育之光”
  第一章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第二章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第三章  “三下乡”激活了贫困山村
  第四章  走了个李团长,来了个武团长
  第五章  知识改变命运
  第六章  火把照亮了山村
  第七章  一次神奇的“三下乡”之旅
  第八章  让“教育扶贫”像奥运火炬一样传递
  第九章  真心浇筑的不变真情
第六篇  不忘初心的“信仰之光”
  第一章  把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成终生的追求
  第二章  坚持不懈,夙愿终会实现
  第三章  信仰是共产党员安身立命的根本
  第四章  朴素至简的家国情怀
  第五章  爱上兽医这一行
  第六章  男儿有泪不轻弹
  第七章  让党支部成为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堡垒
第七篇  穿越山坳的“引领之光”
  第一章  从“川妹子”到致富领路人
  第二章  跟着武老去扶贫
  第三章  慕名而来的“驻村第一书记”
  第四章  一颗红心促脱贫
  第五章  永远的旗帜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是一部讲述“全国脱贫攻坚模范”武汉鼎事迹的长篇报告文学。武汉鼎是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畜牧局退休干部。他先后在清水河县的5个乡镇、
15个行政村、30多个自然村推广农牧新品种和新技
术,因地制宜,优化产业结构,带动当地1.2万多人脱贫致富;他每月拿出退休金的三分之一用于扶贫,先后帮助贫困学生和孤老病残100多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已是耄耋之年的武汉鼎,积极响应中央脱贫攻坚号召,砥砺前行,长期驻村帮扶大阳坪、老
牛坡、座峰等3个贫困村。目前,3个村均已脱贫出列,100多户300多贫困人口脱贫,人均年收入在8000元以上。他用实际行动和光辉业绩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忠诚与担当,被誉为“农民脱贫致富的引路人”。

精彩内容
 第一章哭泣的小山村盆地青,约1682年前,山西省晋兰县几户农民居于此地。这里四面环山,中间低平,绿水长流,像一块青色的盆地,故得名。这里曾是革命老区,在革命战争年代这里的人民踊跃支援前线,送子弟兵上前线,他们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1962年隆冬时节,武汉鼎带着徒弟肖瑞踏上了这片红色的土地。
一场大雪过后,一层厚厚的雪,像一块破羊毛毡子般将大地包裹着。一些被冻得失去色彩的树木,从破洞里钻出来,光秃秃的没有一点生机。寒风刺骨,时间在万物的沉默中仿佛凝固了。在起伏不平的山路上,武汉鼎一个扁
担上挑着两个破铺盖卷走在前面。他穿一件白茬子羊皮袄,头戴一顶狗皮帽子,从嘴里、鼻孔里喷出来的热气,凝成了一层层霜花冻结在皮帽的四周,恰似一顶银色的头盔,这与他那冻得通红的脸形成了鲜明对比。肖瑞牵着一头瘦驴跟在后面,驴背上驮着装满药物的麻袋,那是盆地青公社兽医站从韭菜庄公社分家时,分给他们重新立业的全部东西——两把灌爵(给牛灌药的专用工具)和价值300元钱的药物。由于没有固定住所,他们只能四处流动,哪里有牲畜病了需要医治,他们就住在哪里。
肖瑞问道:“师父,今天我们在哪里落脚啊?天太冷了,把人冻得鼻酸头疼,两脚就像两块冰坨。”武汉鼎这才停下脚步,他身材高大,像松树一样站在白皑皑的雪地上,随着凛冽的西北风晃动着身子,仿佛在和严冬抗争。他向四周望望,说:“我们已经到了山西省
与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的交界处,这个村子可能就是井儿沟(新村大队)。”他还没有把目光收回来,就听到村里传来一阵哭声。
武汉鼎放下扁担,让肖瑞看着东西,自己前去探个究竟。
冬天的小山村,尽管白雪遮盖了荒凉,但由于没有绿树如荫的点缀,仍显得有点破败。武汉鼎大步流星地走进村子,看见一群衣衫褴褛的人跪倒在一头耕牛旁边,痛哭不止。千百年来,耕牛对于农民来说,一直是至珍至爱的“宝”。在农村的生产活动中,耕牛是主要的生产力,是最贵重的公有财产,是作为生产力资源一并计算的。耕田、耙地、拉车、拖磙子,多少繁重的农活都离不开它。各个生产队都十分重视,一般都安排德高望重的老农民负责看管和放牧。
有人哭喊着说:“和我们相伴相依的耕牛,怎么说没就没了呢?”还有人说:“队长,肯定是因为修牛棚,动了千斤石。我们盖一座庙,请人作法,驱妖辟邪吧!”清水河是一方贫瘠的黄土地,比黄土地更贫瘠的,是封闭在大山沟壑里的人。那时,人们不知道牲畜得了病能治,他们认为一旦牲畜有病,就只能修庙求神。多少年来,人们对自然灾害、生老病死等现象十分无奈,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理解和想象从而认为有神灵存在,并把自己安康发达的希望寄托于神灵保佑上。他们最关心的是许多现实生活中非人力能解决的诸如消灾得福、继嗣生子等问题,因此,只要有利于解决问题,不管是何方神圣,都能在庙堂有一席之地。武汉鼎蹲下身子,望着那头死去的耕牛,它的脊背上是一道道被木鞍勒出的光秃的印记,他仿佛看到一幅画面:牛拉着犁,人扶着犁把,像翻书一样犁
着田地。他知道,耕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卸下了犁,又套上了耙。犁浅了、歪了,耙快了、慢了,都会遭到吆喝或鞭打。它活着时是生活极其贫苦的人们发泄怨恨的对象和摆脱贫困煎熬的寄托,现在它死了,才有人为它哭泣。“唉,可怜的老牛啊!”武汉鼎查看了病情,站起身问道:“谁是队长?”一位身体瘦弱的老人答道:“我是。”这位老人叫胡海生,是1937年入党的老党员。胡海生上下打量着面前这位身材高大、血气方刚的汉子,初看上去,似乎有点粗俗、有点土头土脑,但仔细一看他两眼炯炯有神,便觉得他是个不同凡响的人物。胡海生试探着问道:“你是?”P9-11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