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世博会到进博会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从世博会到进博会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51.72 5.9折 8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编者:陈东晓

出版社格致

ISBN9787543230590

出版时间2019-10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88元

货号1201978035

上书时间2024-06-14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认识世博会
  孟育建  上海世博会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上海世博会后续利用研究
  吴建中  上海世博会的最大影响是价值观
  朱贤钢  组织文化的力量
  夏永芳  世博盛会,外交盛典——参与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抒怀
  苏宁  从世博会到“全球城市”:迈向新时代的上海之路
筹备世博会
  郭启元  关于中国首次宣布申博情况的回忆
  张帆  申博日记
  周先强  回忆2010年世博会申办调研
  王光建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申博片拍摄回忆
  杨伟皓  我的世博缘
  杨庆红  “今天,世界诞生了一个伟大的希望”——回眸2002年12月3日
  胡志刚  一如既往支持世博——访部分“白玉兰荣誉奖”获得者
  朱林楚  上海世博会主题诞生回眸
  徐泓  世博会主题展的理念选择、拓展和推介
  夏骏  世博留言
  陆晓文  在演绎世博理念的日子里
  朱航  记忆主题演绎路
  俞康乃我的主题演绎之路
  陈先进  “制高点”与“突破口”——中国国家馆展示主线的确定
  王军  参与中国馆展陈策划经过
  钱之广  中华智慧的演绎
  胡学增  世博四忆
  章克勤  主题馆你我他
  许润禾  主题馆的主题演绎
  方颖文  创街区——城市最佳实践区的新探索
  宋建明  演绎“城市生命”主题的过程——“城市生命馆”策展工作得失的反思
  张春  理念的互动,精神的展示
  龚克瑜  重中之重的“主题演绎”
  舒运国  非洲国家展馆的主题演绎
  曾原  一切始于主题演绎
  汤丽蓉  慢慢走近她,三年匆匆过
  叶建英  酸、甜、苦、辣——记上海世博会主题沟通中的四味体验
  殷舒啸  上海世博会官方评奖工作之幕后一瞥
  费晓舟  展示全记录之二三事
  张定国  圆梦世博会
  吴传贤  依然是一棵“小白菜”
  王昊青  永远的新天地——上海世博会上海馆诞生散记
  王隽  成键  世博会论坛举办手记
  于宏源  筹办世博会论坛工作中遇到的几个问题
  柯继生  张彭鑫  一支高素质的“办博大军”是怎样组建的
  席群锋  高速度高质量的上海世博会园区是如何建设的
  苏梅  不忘初心,不辱使命,新时代继续砥砺前行
  胡倩立  世博会志愿者之徽章文化
  陈江  上海世博会国际招展的点滴回忆
  孙永平  大事件的小视角
  唐子来  我的世博缘
  宋仲琤  镌刻历史的记忆—世博会天安门计时牌竖立的台前幕后
  滕俊杰  命题与深耕
  郑修宁  参与世博规划设计的回忆
  张伊兴  从申博到办博,难忘的十年!
  李和平  盛会时光已逝,世博印记永存
  朱伟  世博情结终生难忘
世博公共外交效应
  邵慧翔  外交盛会丰富地方外事内涵
  傅继红  同心协力迎挑战,“世博外交”创新路
  孙为民  精心准备,只为这庄严的一刻
  钱玉林  难忘的经历
  遇建浩  以我点滴工作,推介真实中国
  刘伟东  以人为本,追求精致
  颜艳秋  由交流而融合,经学习而成长
  叶靓  架起同国际友城之间的心灵之桥
  陈晖  确保世博外交的信息畅通
  汪小澍  借世博契机,促民间外交
  杨洁勉  亲历世博的三个“没想到”
  徐波  世博会是加深相互理解的硕大平台
  俞新天  有朋切磋乐无穷——参与世博学术交流的感悟
  林拓  拓展世博学术外交内涵,服务上海城市发展
  吴寄南  饮水思源感旧知,举杯祝寿谱新曲
  赵干城  为世博贡献智力支撑一328
  严安林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参与上海世博会的体会
  王军玮  上海市政协参与世博外交的回忆
  王加新  新做好民间外交,推动中日交流
  钟晓敏  推动青年交流,播种中日友谊
  陈锦田  世博,中非友谊的见证
从世博会到进博会
  张洪涛  进博会国家馆面面观
  林晓盈  我看进博会肯尼亚国家馆
  季路德  对进博会的两点思考
  金涛  从世博到进博——本土元素如何全球表达
  励仿夏  走好主场外交的最后一公里——首届进博会要客组联络员工作小记
  毛慧红  不一般的展会,不一般的平台
  王一飞等  “进博人”不一般
  洪贝  从“心”出发,一场同自己的较量
  张海冰  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进口博览会
  陈东晓  “主场外交”三大平台:经贸外交、元首外交、民间外交
  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秘书处  借外脑,引智慧,推动进博会落户上海
  牛海彬  参与筹办首届进博会的感想
  黄放放  大乐章中的小音符
  孙莎莎  进博会接团那些事儿
  张翀  零距离接触——我的首届进博之旅
后记

内容摘要
 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世博会,中国人终于实现了中国人在家门口进行“万国博览”的百年梦想。
2018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办,成果斐然,意义重大。上海能够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承办两个国际盛会,是难得的发展契机。在此基础上,上海要有意识地组织大型国际活动,从而增强内在实力,塑造外在形象,把每一个工作板块都看成撬动上海未来发展的杠杆。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在大型国际活动举办之前认真策划,另一方面,要在活动结束
后尽可能完整地记录历史,以科学的历史观来总结经验教训。本书旨在通过世博会和进博会参与者的个人回忆,记录这两场对上海有重大影响的大型国际活动,引领当下,启迪未来。

精彩内容
 上海世博会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上海世博会后续利用研究孟育建一、上海世博会留下什么上海世博会在园区面积、展示论坛活动规模、参展主体、参观人次、公共外交等方面,都创造了世博会历史上的多项纪录;也在硬件、科技、文化、人才等方面留下了丰富的成果。
从长远看,上海世博会有多方面的意义:一是展示国家整体形象,有力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二是探讨人类发展面临的共同课题,促进各国间的交流合作;三是搭建了公共外交平台,促进各国间的沟通了解和友好情谊;四是展示新技术,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和投资贸易;五是带动了上海和长三角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六是教育大众,拓宽人们的视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
更重要的是,世博会的无形遗产远远大于有形遗产。
经济学家、意大利公共管理和革新部部长布鲁内塔认为:“不可否认,世博会将为上海留下大量的基础设施,但是世博会的遗产不仅意味着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是国际社会从量上对中国现代化的认可,而且代表着国际社会从质上对中国现代化的承认,因为上海世博会与创意和革新紧密相关。对于像世博会这种活动的巨大投资,其目的就在于生
产一种‘关系资产’或者称为‘关系网络产品’。当我们把人、文化、企业融合在一起进行贸易、革新的时候,这种关系资产就变成了一种价值。”二、上海世博会的长远意义上海世博会之后,我们需要研究思考的是,如何总结、继承上述丰富遗产,实现上海世博会后续利用价值。世博后续效应,不仅指世博园区的后续利用开发,也包括对周边地区的带动和产业关联效应,这是一届世博会最终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
(一)园区开发关于园区的后续利用开发,历届世博会有许多经验和启示值得我们共同借鉴。就上海世博会而言,要考虑近期
、中期和长期规划。
园区近期规划的定位是:延续会展功能;传承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基地;建设城市理念公园;发展国际文化交流。
园区中期规划可以定位为:打造上海会展品牌;开发浦江景观旅游;建设商业文化中心。
园区长期规划可以定位为:形成国际会展旅游集聚区;形成浦江标志性城市文化产业集聚区;形成国际生态示范及高端国际组织集聚区;形成国际贸易服务业集聚区。
(二)对会展行业的推动除了园区本身以外,世博会带来的对周边地区的带动和产业关联效应非常明显,特别是对会展行业的带动。
(1)发挥世博会大型会展活动“经济加油站”的作用。
首先,世博会能拉动旅游、餐饮、住宿、交通和购物的增长,将世博会和奥运会的一次性投资转化为长期的消费拉动。但从长远看,世博会、奥运会这类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型活动,其经济效益不在于即时的消费,而在于间接效益,即旅游收入、国家品牌、软实力的提升。
(2)培育集聚国际级会展品牌,提升会展业服务水平。
上海世博会的成功让中国更深刻地认识到展览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值此世博盛事成功举办之际,中国各级地方政府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扶持展览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主要用于培育和引进大型品牌展览会、推介会展活动、扶持展览企业、培育展览活动和展览业发展研究、
展览信息平台建设、展览人才培养等。可以预见,展览在接下来的几年仍将是政府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
(3)利用大型展会的配套需求,推动服务经济发展。
在迎接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过程中,上海新建了地铁
,扩大了机场,梳理了交通,整顿了市容,加强了管理,充分考虑了世博会园区的交通、餐饮、治安、医疗等各种硬件与软件。从某种程度上说,上海世博会已经成为上海服务经济的演练场。世博园区的服务功能包括为金融中心建设提供的金融相关专业服务、国际技术研发外包服务、
航运产权交易服务、信息数据系统支持服务、物流服务、
市场营销及交易代理服务、国际业务终端服务等,几乎覆盖了现代服务业的多数行业。
P3-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