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案说法(历代针灸名家辨证用穴详解)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以案说法(历代针灸名家辨证用穴详解)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31.58 5.4折 59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编者:李瑞

出版社北京科技

ISBN9787530494349

出版时间2019-03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9元

货号30615147

上书时间2024-06-14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针灸医案学,指对以中医理论和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通过针、灸、熨等各种方法对经络、穴位予以刺激,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医疗事件进行的记录的研究。

 

医案,是古代医家毕生行医经历的得意之作、精华之作。前贤悬壶济世,以苍生为念,常以回春妙手,拯救危急,所救治者何以千万数计;而所传世之医案大多寥寥数十则。这些医案大多是医者学术思想的浓缩之作,读之常有含英咀华之感,对针灸从业者裨益极大。

 

本书作者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任教期间,连续十余年开设《针灸医案学》的教学,多年来教学相长,颇有心得。作者不敢藏私,今编纂此书,以飨读者,并寄望本书能有以下三点作用。

 

(一)传承中医

 

现代技术的进步使得医者可以通过网络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部分所需的知识,而中医教材的普及使得学生在短时间内即可掌握针灸学大部分的关键知识点。以往某位医家毕生的经验或在取穴、补泻手法方面的心得,体现在书本上时往往只有短短几行字,其重要性常常被读者有意无意地忽视。另外,书本上的内容虽能使学生习得某种治疗方法的操作,却难以了解其概念沿袭以及在历史上几经变迁的原因。

 

“不溯其源,则无以得古人立法之意;不穷其流,则何以知后世变法之弊”。如果不能对针灸中各个疗法及操作的历史沿袭有明确的了解,纵然掌握了其正确操作,这些知识也是空中楼阁、无根之木,在临床中常因不明其所以然而被弃于不用。《标幽赋》言:“去圣逾远,此道渐坠。”作者每读至此,心中不免戚戚然。针灸疗法中针、灸、刺血、拔罐等疗法的选择,操作时补泻原则的确立和具体补泻操作方法的选择,都应是建立在对各种治疗、操作方法的历史沿革了然于胸的基础上的,而不应是受书本上知识的死板限制而选择的,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

 

本书旨在培养读者的,就是这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其方法就在于通过对某一病证在各个朝代医家手中的治疗方法的学习,了解相关中医概念的历史沿革。

 

(二)培养厚重的中医底蕴和知识储备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中医的学习也是如此,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中医基础知识储备,是难以在临床实践中得心应手的。

 

现代中医教育以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在具有科学化、标准化、效率高的优势的同时,也于一定程度上轻视了中医文化底蕴的培养。这使得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往往空有一颗“大医精诚”之心,却因没有厚重的中医底蕴,在治疗时“水浅舟大”,难能有所作为。

 

本书则弥补了这一缺陷。书中大量的古医案可极大地丰富读者的知识储备,以便在日后的临床中,可以信手拈来,灵活应用。

 

(三)培养以中医思维模式指导临床的针灸人

 

中医之所以能够独立于西医,不在于其特殊的操作方法,而在于其理论体系、哲学背景与意识形态能够与西医平分秋色,各有长短。现代中医研究领域,西化之风盛行,对针灸的研究也大量采用了动物实验,乃至细胞实验的方式,侧重于对信号通路传导的观察,对中医药院校的本科生、硕博士研究生的思维模式影响极大。中医一旦在思维模式上被西医“收编”,按照西医的套路进行研究,势必会导致“西医研究不清的病,中医疗效机制也说不清;西医研究明确的病,中医疗法的指标针对性不强”的尴尬局面。本书旨在通过古医案的学习,重塑未来中医针灸人才的中医思维模式。

 

中医所化源的中国思维模式是先进的,并不悖于指导现代科学研究。几十年前,由于人工胰岛素的成功合成,一时也兴起了关于生命也可以人工合成的思潮。而素来与生化研究无涉的梁簌溟发表见解说,“自然生命靡非始于分化孳息,而人工之造物恒必从构合入手,此世所共见。今曰从构合入手取得生命,吾窃疑其貌似在此”,断言此说并不能成立。事实证明其观点是正确的。

 

中国哲学思维模式并不落后,也不古板;相反,上面的例子证明以其指导现代学科研究也可以是正确、漂亮而且大气的。本书寄望于通过对古医案的学习,使读者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医思维模式,在临床中加以应用。

 

以上为作者抛砖引玉的拙见,望能使读者有所受益。

 
【免费在线读】

商品简介

 

本书*章概述针灸医案,并提出学习医案的重要性及方法。第二章至第九章,分别摘录临床各科常见疾病的针灸医案,并进行注释,分析医案中所体现的辨证思路与方法、用穴及操作分析。每个疾病的*后,对该疾病所摘录的各家医案的临床思路进行对比分析,提纲挈领,启发临床。本书力图使读者在阅读针灸医案的同时,掌握各种疾病的辨证及治疗思路,对临床起到指导作用。

 

作者简介

李瑞,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至今一直任教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从事中医针灸的教学、临床及科研工作,具有深厚的理论造诣和丰富的临证经验。主编中医针灸专著30余部,撰写学术论文60余篇,主持及参加国家“973”及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多次获得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主讲教师”称号。



目录
第一章  针灸医案概论
  第一节  针灸医案发展简史
  第二节  各时期针灸医案的出处及特点
  第三节  学习医案的重要性
  第四节  学习医案的方法
第二章  急症
  厥证
第三章  内科
  第一节  中风
  第二节  眩晕
  第三节  疟疾
  第四节  伤寒
  第五节  发汗
  第六节  自汗
  第七节  消渴
  第八节  阴毒
  第九节  厥冷
  第十节  上热下寒
  第十一节  霍乱
  第十二节  虚损
  第十三节  心痛
  第十四节  邪祟
  第十五节  郁证
  第十六节  狂证
  第十七节  痫证
  第十八节  昏睡
  第十九节  疝气
  第二十节  黄疸
  第二十一节  阴臭
  第二十二节  痃气
  第二十三节  阴缩
  第二十四节  脾胃病
  第二十五节  泄泻
  第二十六节  痢疾
  第二十七节  腹胀、膜胀
  第二十八节  痞证
  第二十九节  呃逆
  第三十节  膈气
  第三十一节  食停
  第三十二节  反胃
  第三十三节  腹痛
  第三十四节  便血
  第三十五节  痰
  第三十六节  虫积
  第三十七节  咳嗽
  第三十八节  气短
  第三十九节  哮喘
  第四十节  逆喘咳呕
  第四十一节  痨瘵
  第四十二节  水肿

内容摘要
 本书第一章概述针灸医案,并提出学习医案的重要性及方法。第二章至第九章,分别摘录临床各科常见疾病的针灸医案,并进行注释,分析医案中所体现的辨证思路与方法、用穴及操作分析。每个疾病的最
后,对该疾病所摘录的各家医案的临床思路进行对比分析,提纲挈领,启发临床。本书力图使读者在阅读针灸医案的同时,掌握各种疾病的辨证及治疗思路,对临床起到指导作用。

主编推荐

现代中医教育将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在具有科学化、标准化、效率高的优势的同时,也于一定程度上轻视了中医文化底蕴的培养。这使得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往往空有一颗“大医精诚”之心,却因没有厚重的中医底蕴,在治疗时“水浅舟大”,难能有所作为。本书则弥补了这一缺陷。书中大量的古医案可极大地丰富读者的知识储备。本书寄望于通过对古医案的学习,使读者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医思维模式,在日后的临床中,可以信手拈来,灵活应用。
【内容简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