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古要论(中华生活经典)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格古要论(中华生活经典)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8.84 4.2折 45 全新

库存1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明)曹昭|编者:杨春俏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84351

出版时间2012-02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5元

货号1201777980

上书时间2024-06-14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卷上
古铜器论
古画论
古墨迹论
古碑法帖论

卷中
古琴论
古砚论
珍奇论
金铁论

卷下
古窑器论
古漆器论
锦绮论
异木论(杂物附)
异石论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关于文物鉴定和辨伪的议论,但是直到宋代,皆为只言片语,没有多少学术价值和实用意义。北宋中后期,海内承平日久,社会富庶,博古收藏之风大盛,对鉴定、辨伪的需求也日益增长,逐渐出现一些鉴赏类著作,如米芾的《书史》、《画史》、《砚史》以及南宋杜绾的《云林石谱》、赵希鹄的《洞天清录集》等,在古物鉴藏方面都有不少精当的论述。然而这些著述或限于单门独类,或为随笔杂议,范围既窄,篇幅又小,并不具备鉴藏专著性质的体例和构架。
  元代与明代初年,富饶的江南地区人文环境优越,为古物鉴藏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和文化基础,出现不少专事收藏的大家。以活跃的古物鉴藏与交易活动为背景,诞生了《格古要论》这部文物鉴赏专著。该书简明扼要地对文物进行概述,对名玩优劣、作伪手法以及鉴伪要点均有所议论,使人展卷而能较为系统全面地了解文物概貌,获得一定的鉴赏知识,因而为当时及后世文物鉴赏家所重视。更重要的是,该书在继承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文物性质分设门类,门类之下又有子目,分别予以论述,突破了前人随见随记、次第不清、体例不明、内容驳杂的局限,创立了一种全新的著述体例,构筑起通论性古物鉴定专著的基本框架,为后世提供了写作体例方面的参考。从中国文物研究史来看,《格古要论》不仅是明代同类著作的*部,而且堪称后世文物鉴定类专著的开山鼻祖。
  《格古要论》的作者曹昭,字明仲,元末明初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生平不详。曾编校《格古要论》的明代松江人舒敏在序言中称曹氏“世为吴下簪缨旧族”,曹昭自称“先子贞隐处士,平生好古博雅,素蓄古法帖、名画、古琴、旧砚、彝鼎、尊壶之属,置之斋阁,以为珍玩。其售之者,往来尤多”,据此,曹昭的祖上应是仕宦人家,他的父亲虽未做官,但家境殷富,有兴趣、有能力购藏古物。曹昭自幼耳濡目染,不仅嗜好古董,而且还将其当做一门学问来做,“凡见一物,必遍阅图谱,究其来历、格其优劣、别其是否而后已”,很有一股潜心钻研、究根问底的精神,故而能够在古物赏鉴领域“见之广,识之精,而讲之素”。他有感于许多纨绔子弟从事文玩收藏,“其心虽好,而目未之识”,所以“取古铜器、书画、异物,分高下,辨真赝,举其要略,书而成编,析门分类”,纂成《格古要论》一书,为“世之好事者”提供借鉴。书成之后,曹昭亲撰序文,落款时间现有两种:一为“洪武二十年三月望日”,即1387年;一为“洪武二十一年戊辰春三月望日”,即1388年。这种分歧与《格古要论》的流传版本有关。

商品简介

元代与明代初年,富饶的江南地区人文环境优越,为古物鉴藏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和文化基础,出现不少专事收藏的大家。以活跃的古物鉴藏与交易活动为背景,诞生了《格古要论》这部文物鉴赏专著。该书简明扼要地对文物进行概述,对名玩优劣、作伪手法以及鉴伪要点均有所议论,使人展卷而能较为系统全面地了解文物概貌,获得一定的鉴赏知识,因而为当时及后世文物鉴赏家所重视。更重要的是,该书在继承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文物性质分设门类,门类之下又有子目,分别予以论述,突破了前人,创立了一种全新的著述体例,构筑起通论性古物鉴定专著的基本框架,为后世提供了写作体例方面的参考。从中国文物研究史来看,《格古要论》不仅是明代同类著作的*部,而且堪称后世文物鉴定类专著的开山鼻祖。
  作者曹昭,字明仲,元末明初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
  《格古要论/中华生活经典》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以明代周履靖《夷门广牍》本为参校本。全书文字一依《四库全书》本,个别条目据其相关性进行微调,以便于点评。对于书中个别刊刻错误,直接改正,未出校记;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异文,在注释中略作说明。

作者简介


目录
前言
卷上
  古铜器论
  古画论
  古墨迹论
  古碑法帖论
卷中
  古琴论
  古砚论
  珍奇论
  金铁论
卷下
  古窑器论
  古漆器论
  锦绮论
  异木论(杂物附)
  异石论

内容摘要
《格古要论》,明曹昭著。本书简明扼要地对文物进行概述,对名玩优劣、作伪手法以及鉴伪要点均有所议论,使人展卷而能较为系统全面地了解文物概貌,获得一定的鉴赏知识。本书还按文物性质分设门类,突破了前人随见随记、次第不清、体例不明、内容驳杂的局限,创立了一种全新的著述体例,构筑起通论性古物鉴定专著的基本框架,堪称后世文物鉴定类专著的开山鼻祖。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