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懂支付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48.41
4.9折
¥
99
全新
库存61件
作者[美]陈斌 著
出版社机械工业
ISBN9787111726692
出版时间2023-05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99元
货号1202892349
上书时间2024-06-1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赞 誉<br />前 言<br />第一部分<br />第1章 支付的基本概念 2<br />1.1 交易 2<br />1.1.1 交易的定义 2<br />1.1.2 交易的流程 3<br />1.1.3 交易的5个要素 4<br />1.2 支付 4<br />1.2.1 支付的定义 5<br />1.2.2 支付的过程 5<br />1.2.3 支付的3个要素 5<br />1.2.4 支付的复杂性 6<br />1.3 交易与支付 7<br />1.3.1 交易与支付不是一回事 7<br />1.3.2 常被混淆的概念 8<br />1.4 支付中常用的概念 8<br />1.4.1 应收账款 9<br />1.4.2 保理 9<br />1.4.3 收单 10<br />1.4.4 备付金 11<br />1.4.5 结算 11<br />1.4.6 清算 12<br />1.4.7 会计系统 13<br />1.4.8 信用与信用支付 15<br />1.5 本章小结 18<br />第2章 支付的业务模式 19<br />2.1 按照场景分类的支付方式 19<br />2.1.1 线下支付 20<br />2.1.2 线上支付 20<br />2.2 按照工具分类的支付方式 21<br />2.2.1 信函支付 22<br />2.2.2 电报支付 22<br />2.2.3 IVR支付 23<br />2.2.4 电视支付 23<br />2.2.5 浏览器支付 24<br />2.2.6 手机支付 25<br />2.3 按照角色分类的支付方式 26<br />2.3.1 C2C支付方式 26<br />2.3.2 C2B支付方式 26<br />2.3.3 B2B支付方式 27<br />2.3.4 B2C支付方式 27<br />2.4 按照资金来源分类的支付方式 28<br />2.4.1 现金支付 28<br />2.4.2 支票支付 28<br />2.4.3 银行账户支付 29<br />2.4.4 互联网账户支付 30<br />2.4.5 信用卡支付 30<br />2.4.6 借记卡支付 32<br />2.4.7 预付费卡支付 32<br />2.4.8 先买后付 33<br />2.5 按照地理范围分类的支付方式 34<br />2.5.1 跨境支付方式 34<br />2.5.2 入境支付方式 35<br />2.6 支付服务提供商 35<br />2.6.1 第三方支付 36<br />2.6.2 聚合支付 36<br />2.7 本章小结 37<br />第3章 支付的基础工具 38<br />3.1 银行卡支付 38<br />3.1.1 银行卡的历史和国际标准 39<br />3.1.2 银行卡的4种类型 41<br />3.1.3 几种银行卡的比较 45<br />3.1.4 卡BIN 46<br />3.1.5 卢恩算法 47<br />3.1.6 银行卡的收单设备 48<br />3.1.7 POS机 48<br />3.1.8 中国POS收单的机构与模式 50<br />3.2 扫码支付 53<br />3.2.1 条形码 53<br />3.2.2 二维码 56<br />3.2.3 QR码的编码模式 59<br />3.2.4 扫码收单模式 59<br />3.2.5 扫码收单设备 61<br />3.3 物联网支付 62<br />3.3.1 物联网的定义 62<br />3.3.2 传感器 62<br />3.3.3 物联网支付的过程 63<br />3.4 电子钱包支付 63<br />3.4.1 电子钱包的定义 63<br />3.4.2 电子钱包与传统钱包的<br />比较 63<br />3.5 本章小结 64<br />第4章 生物特征支付 65<br />4.1 生物特征 65<br />4.1.1 生物特征的定义 65<br />4.1.2 生物特征的分类 65<br />4.1.3 生物特征与支付 66<br />4.2 刷脸支付 66<br />4.2.1 人脸识别的定义 66<br />4.2.2 人脸识别的过程 66<br />4.2.3 刷脸支付的过程 68<br />4.2.4 刷脸支付所面临的挑战 69<br />4.2.5 双因子与多因子认证 69<br />4.3 指纹支付 70<br />4.3.1 指纹识别的定义 70<br />4.3.2 指纹的类型 70<br />4.3.3 指纹识别的特点 71<br />4.3.4 指纹获取的方法 71<br />4.3.5 指纹识别技术 72<br />4.3.6 指纹识别的过程 73<br />4.3.7 指纹支付的过程 74<br />4.3.8 指纹支付的问题 74<br />4.4 虹膜支付 75<br />4.4.1 虹膜的定义 75<br />4.4.2 虹膜识别的特性 75<br />4.4.3 虹膜识别的过程 75<br />4.4.4 虹膜支付的过程 76<br />4.4.5 虹膜支付的问题 77<br />4.5 声纹支付 77<br />4.5.1 声纹的定义 77<br />4.5.2 声纹识别的过程 77<br />4.5.3 声纹支付的过程 78<br />4.5.4 声纹支付的问题 78<br />4.6 掌纹支付 79<br />4.6.1 掌纹的定义 79<br />4.6.2 掌纹的特征 79<br />4.6.3 掌纹识别的过程 80<br />4.6.4 掌纹支付的过程 81<br />4.7 静脉支付 81<br />4.7.1 静脉的定义 81<br />4.7.2 静脉的特性 82<br />4.7.3 静脉识别的过程 82<br />4.7.4 静脉支付的过程 82<br />4.7.5 静脉支付的问题 83<br />4.8 生物特征支付比较 83<br />4.9 相关统计术语和参数 84<br />4.9.1 FAR 84<br />4.9.2 FRR 84<br />4.9.3 EER 85<br />4.9.4 ROC曲线 85<br />4.9.5 TPR 86<br />4.9.6 FPR 86<br />4.10 本章小结 86<br />第二部分<br />第5章 支付的技术架构 88<br />5.1 支付业务生态的利益相关方 88<br />5.1.1 收款人与付款人 88<br />5.1.2 银行 89<br />5.1.3 银行卡组织 89<br />5.1.4 支付机构 90<br />5.1.5 监管机构 90<br />5.2 支付机构的功能 91<br />5.2.1 为付款人提供的功能 91<br />5.2.2 为收款人提供的功能 92<br />5.2.3 支付机构的功能 93<br />5.2.4 与银行相关的功能 94<br />5.2.5 为监管机构提供的功能 94<br />5.3 对支付技术架构的要求 94<br />5.3.1 高可用性 95<br />5.3.2 高安全性 95<br />5.3.3 高效率 96<br />5.3.4 可扩展性 97<br />5.4 支付的技术架构设计 97<br />5.4.1 参考架构 97<br />5.4.2 支付的参考架构 98<br />5.4.3 分层架构设计案例 100<br />5.5 支付的整体架构设计 102<br />5.5.1 按照利益相关方划分的<br />子系统 103<br />5.5.2 按照支付流程划分的子<br />系统 104<br />5.6 本章小结 105<br />第6章 支付前的应用设计 106<br />6.1 支付前的业务活动 106<br />6.1.1 签约 107<br />6.1.2 申请 107<br />6.1.3 审核 108<br />6.1.4 批准 108<br />6.1.5 接入 108<br />6.1.6 开通 109<br />6.2 支付前应用设计需要注意的7个<br />问题 110<br />6.2.1 要深入理解KYC的过程 110<br />6.2.2 架构上要有全局性考虑 110<br />6.2.3 需求分析要掌握需求的<br />实质 111<br />6.2.4 系统实现要注意复杂流程<br />解耦 112<br />6.2.5 设计中要定义好角色和<br />权限 112<br />6.2.6 业务流程管理 113<br />6.2.7 单点登录 114<br />6.3 支付前系统设计案例 115<br />6.3.1 Venus系统的提出 115<br />6.3.2 Venus系统的弯路 116<br />6.3.3 Venus系统的架构调整 116<br />6.3.4 Venus系统的效果 117<br />6.4 本章小结 117<br />第7章 支付中的应用设计 118<br />7.1 支付中的业务活动 118<br />7.1.1 接收支付请求 119<br />7.1.2 存储支付请求 120<br />7.1.3 执行支付指令 120<br />7.1.4 获得支付结果 121<br />7.1.5 返回商户结果 121<br />7.1.6 计算各种费用 122<br />7.1.7 追加账务记录 123<br />7.1.8 更新账户余额 124<br />7.2 支付中的应用设计 124<br />7.2.1 支付处理 124<br />7.2.2 风控服务 126<br />7.2.3 计费服务 128<br />7.2.4 账户服务 129<br />7.2.5 银行接入 130<br />7.3 支付系统常用的研发方法 131<br />7.3.1 有限状态机 131<br />7.3.2 领域驱动设计 132<br />7.4 本章小结 134<br />第8章 支付后的应用设计 135<br />8.1 支付后的业务活动 136<br />8.1.1 对账 136<br />8.1.2 结算 137<br />8.1.3 出款 137<br />8.1.4 报告 138<br />8.2 支付后的应用设计 138<br />8.2.1 对账系统 139<br />8.2.2 结算方法 141<br />8.2.3 出款 142<br />8.2.4 报告 143<br />8.3 本章小结 143<br />第9章 支付的技术实现 144<br />9.1 同步与异步 144<br />9.1.1 同步与异步的定义 144<br />9.1.2 支付系统的异步场景 145<br />9.1.3 异步场景1:同步调用异步<br />处理 146<br />9.1.4 异步场景2:异步批量入账<br />处理 147<br />9.2 正确使用缓存 147<br />9.2.1 缓存的定义 147<br />9.2.2 缓存的层次 148<br />9.2.3 缓存的误区 149<br />9.2.4 正确使用缓存的案例 150<br />9.3 合理处理日志 151<br />9.3.1 日志的种类 151<br />9.3.2 日志的价值 152<br />9.3.3 日志的架构问题 153<br />9.3.4 日志的标准化 154<br />9.3.5 善用日志的案例 155<br />9.4 掌握需求的本质 156<br />9.4.1 非技术设计 156<br />9.4.2 商品券案例 156<br />9.5 大道至简 157<br />9.5.1 系统越复杂,可靠性越差 157<br />9.5.2 尽可能减少系统的组成 158<br />9.5.3 微服务的误区 159<br />9.6 日切与批处理 160<br />9.6.1 日切的概念 160<br />9.6.2 关于批处理 161<br />9.7 本章小结 163<br />第三部分<br />第10章 支付的技术运维 166<br />10.1 IT技术发展的4个时代 166<br />10.1.1 主机时代 167<br />10.1.2 IDC时代 167<br />10.1.3 虚拟化时代 167<br />10.1.4 云服务时代 167<br />10.2 云服务 168<br />10.2.1 云服务的范围 169<br />10.2.2 双供应商原则 169<br />10.3 分布式计算 170<br />10.3.1 Docker 170<br />10.3.2 Kubernetes 171<br />10.4 数据中心的架构 172<br />10.4.1 数据中心的基本服务:<br />DNS 172<br />10.4.2 数据中心的基本服务:<br />NTP 173<br />10.4.3 数据中心的基本服务:<br />备份 175<br />10.4.4 双活数据中心 176<br />10.4.5 多活数据中心的迷思 177<br />10.4.6 数据库的架构 179<br />10.5 应用发布 179<br />10.5.1 灰度发布 179<br />10.5.2 应用发布引发的完美风暴 180<br />10.6 系统环境 181<br />10.6.1 各种系统环境概述 181<br />10.6.2 系统环境的演变 182<br />10.7 服务监控 182<br />10.7.1 监控的价值 183<br />10.7.2 监控的范围 183<br />10.7.3 监控的手段 184<br />10.8 故障应急 187<br />10.8.1 人工监控与报警 187<br />10.8.2 自动化监控与报警 187<br />10.9 灾备 188<br />10.9.1 灾难场景 188<br />10.9.2 RTO与RPO的概念 188<br />10.9.3 灾备策略 189<br />10.9.4 灾备方案 189<br />10.9.5 灾备演练 190<br />10.9.6 灾备方案案例 191<br />10.10 运维自动化 193<br />10.10.1 运维自动化的定义 193<br />10.10.2 自动化是一把双刃剑 193<br />10.10.3 如何实现运维自动化 194<br />10.11 本章小结 195<br />第11章 支付技术最佳实践 196<br />11.1 ITIL最佳实践 196<br />11.1.1 ITIL的定义 196<br />11.1.2 ITIL的范围 197<br />11.2 SLA管理 197<br />11.2.1 SLA的定义 197<br />11.2.2 创建和履行SLA的最佳<br />实践 198<br />11.2.3 SLA的案例 199<br />11.3 容量管理 203<br />11.3.1 容量管理的目的 203<br />11.3.2 容量管理涉及的活动 203<br />11.3.3 容量管理的3个子流程 203<br />11.3.4 容量分析的过程 204<br />11.4 可用性管理 205<br />11.4.1 可用性的定义 205<br />11.4.2 可用性的计算 206<br />11.4.3 如何提高可用性 207&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