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逆流而上的我
  • 逆流而上的我
  • 逆流而上的我
  • 逆流而上的我
  • 逆流而上的我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逆流而上的我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7.11 3.8折 45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日]加藤谛三著,吴宇鹏译,斯坦威出品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ISBN9787505753129

出版时间2021-10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5元

货号1202519050

上书时间2024-06-13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日]加藤谛三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哈佛大学客座研究员,日本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2009年被授予“东京都功劳者表彰”,2016年被授予“瑞宝中绶章”。多年来著名笔耕不辍,出版著作超600部,版权被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引进。他在日本各地开展演讲50年之久,主持日本家喻户晓的《电话人生咨询》栏目长达半个世纪,帮助无数深陷困境的人找回生活的希望。

目录
第1章  心理韧性是逆流而上者的必备特征
  迷失自我就会处处碰壁
  会解决问题才能一帆风顺
  前摄行为让人绝处逢生
  如何主动解决眼前的问题
  提前规划是自我成长的最佳方式
  知己知彼是拥有控制力的先决条件
  自我否定者都具有“反应性人格”
  主动让人生充满建设性
  具有心理韧性的四个特征
  不受他人评价影响,以长处取胜
  痛苦源于对过往的执着
  不生闷气,在逆境中找到正向资源
  立即行动,抓住今天
  学会从过往人生吸取养分
  不坦率源于过去的心理阴影
  成为听话的“乖孩子”很危险
  如何对抗“习得性无助”
  接纳不幸
  不强求“总是会有好事发生”
  摒弃自我攻击
  解压利器:今日备忘录
  拒绝“伪成长”才能收获真正的爱
第2章  塑造心理韧性的20个途径
  接纳现实,从悲伤中获得真实的力量
  识别虚妄的依赖与贪婪
  自欺欺人者都有未被承认的愤怒
  敢于决断,远离“幻想的自我”
  压抑自我是逃避现实的重要方式
  放下过去,会让内心丰盈且坦然
  承认自身弱点,才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永远抱有希望,彼处风景更好
  从问题中能学到什么
  善用非语言信息提升洞察力
  坦承失败,迎接人生的高光时刻
  努力理解过往才能不被其囚禁
  自我美化是对现实的逃避
  “回弹式减压”令人积极奋起
  对自己坦诚是努力生活的唯一证据
  自恋者的逻辑:错误与我无关
  自我复盘催生逆流而上的勇气
  远离厌恶之人是种智慧
  不必在意世人的眼光
  培养与现实谈判的能力
第3章  逆流而上,挣脱原生家庭的桎梏
  重视情感交流才能真正摆脱孤独
  拒绝唯一且绝对的价值观
  挣脱“僵化家庭”,从多角度看问题
  如何识别“心灵破坏者”
  拒绝钻不必要的牛角尖
  永不放弃寻找爱
  着眼积极事物,做逆境中的强者
  保持斗志,不压抑内心的感受
  不要试图改变对方
  避免陷入他人的心理冲突
  无视流言,绝不随波逐流
  不要把对原生家庭的不满带入日常生活
  正视源自父母的“道德困境”
  坚守心理独立性
  接近利他主义的陪伴关系
  相信“心”的力量
  把爱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
  有条件的爱会带来焦虑
  不堪回首的过去造就个体的独特魅力
  不要被错误的指责绑架
  学会独立思考
  只有自己才能给自己下定义
  摆脱畸形的情感控制
  拥抱命运中的不幸
  逆流而上,过好自己的人生
后记

内容摘要
人生总是危机不断,有的人即使面对痛苦的境遇也能保持积极心态,有的人则会消沉。这种差异就在于个体的“心理韧性”。“心理韧性”是国际上备受瞩目的心理学理论,日本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加藤谛三将为你深度解析心理韧性理论,通过塑造心理韧性的20个途径,以及多个真实案例剖析,助你在人生之路上以强大的心理适应力“自力推进”!

精彩内容
 诸事不顺的人大多在人生的初始阶段便饱尝艰辛,与父母的共处屡经挫折。以这错误的契机为起点,他们虽在不知不觉中努力地成长,但甩不掉的烦恼也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膨大。当意识到自己正处在荒谬的生活状态时,面对着诸多烦恼也束
手无策、无从下手,无法解决问题的结局则是牢骚连天。于是,当再次遇到难题时,“无论如何也没有办法了”的情绪会演变为阴暗的“憎恨他人”“慨叹命运的不公”等态度。
埃里希·弗洛姆认为,“别的姑且不论,心理疾病的根源在于个体与父母之间的病态关系”。话虽如此,在不幸的共处状态下,也不全是如同肉体虐待般的残酷行径,孩子有可能因父母的某种关怀而受益一生。相比之下,在平常家庭秉持威权主义的父母眼中,孩子就是属于父母的一部分,深陷这种状态的人往往极难脱身——孩子不得不在父母的期待中努力成长为“理想”形态,迷失自我,在变得越来越不像自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这时的自己也便不复为自己。
在权威主义影响下的孩子,可能直到死都意识不到身上的这种束缚。
当我们能够明确这点时,就该开始思考心理韧性的问题了。
行事顺利的人和诸事不顺的人之间又有什么不同呢?二者的差异,关键在于面对困难时所采取的方法。想想就能知道,乍一看总是被幸运之神眷顾的人实际上绝不可能永远事事顺心,但他们之所以能够保持着无所不能的姿态,是和将劣势转为优势的个人态度与行动风格
紧密相关的。换言之,无论面临何等极端的状况,他们都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
迎战。在举手投降和顾影自怜之前,努力尝试着从每个小细节着手,逐个击破,毕竟幸运并不会主动降临。
世间万事必然有好有坏,而谁又不曾艰辛过呢?某个人看起来总能碰上好事,但他也肯定隐藏着不堪的过往。而在应对问题时是否拥有“蓬勃的活力”便会起作用了。
在亲子关系中经历过挫折的人,往往缺乏解决不同问题的“活力”。人之所以能生活得怡然自得,绝非时时刻刻颓唐地嘟囔着“为什么还没有好事发生”,而是将每一天都过得像发生好事那样罢了。
从残酷的过去里得到喘息、继续向前的所谓“心理韧性”,正是前摄行为的特征;相反,反应性行为(reactive)则要糟糕得多,其典型表现即为“日夜哀
叹、自怨自艾”,毫无解决问题的意愿与主动性。前摄行为紧紧把握着主动权;笔者也将其定义为“拥有解决问题的意愿”的行为。反应性正处于前摄行为的反面,未曾有分毫直面困难的勇气。他们要么假装着解决问题、要么在那里耍帅地说些似
有似无的话,满嘴牢骚是常态。所以,对他们来说,在这种情况下解决问题尚属次要,烦恼本身才是最为扰人的,况且烦恼若不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话,又能指望最
后会有什么好结果呢?
我们再试着深入探索拥有着心理韧性,即生性不屈不挠的人所具备的特征。其一,便是有着面对困难时勇于解决的勇气和意志。自我心理学领域对此有如下假说:心理韧性强劲的人,能够
感性地且预判性(proactively)地克服任何困难。那另外的问题同样浮出水面:他们究竟是如何应对眼前的问题的?答案最终还是聚焦到了前摄行为上。
反应性人格的人的生活围绕着抱怨和不满展开,不曾迈出解决问题的一步,嗟
叹着“生活真难啊”,或又因“都怪他做了那样的事”而推卸责任。无论明天将会怎样,都随它去吧,他们眼中无暇预想未来的种种,不过困在过往的鸡毛蒜皮里。P3-9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