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资源环境约束下城镇增长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水资源环境约束下城镇增长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35.28 3.6折 98 全新

库存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贾梦圆,陈天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89876

出版时间2023-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8元

货号1202822819

上书时间2024-06-13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协调城镇化进程与水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议题。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加剧、水生态恶化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落实*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已成为我国城镇发展和规划管理的必然要求 。推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协同治理更是“十四五”时期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未来城镇发展将更加关注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修复水生态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2019 年 5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提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治,量水而行,保护生态屏障,构建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在此背景下,如何在城镇空间规划中践行“以水定城、量水而行”的发展思路,协调城市发展与水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优化空间规划编制体系的重要方向。近年来,我国学者围绕水资源承载力探讨协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水环境保护的理论与方法(封志明 等,2006;童玉芬,2010;郭倩 等,2017;夏军 等,2002),围绕水生态安全问题探讨协调城镇空间与水生态空间布局的规划与管理策略(尚文绣 等,2016;俞孔坚 等,2019;黎秋杉 等,2019;王晓红 等,2017),还有部分研究从城市的空间形态、用地功能、道路系统、市政设施角度出发,探讨顺应水环境自然特征的城市空间规划方法(白羽,2010;陈浩,2013;贵体进,2016)。虽然已有一些城水关系的研究,但城市与水的关系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系统,涵盖了水资源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水灾害防控、水景观设计、水文化传承等诸多内容,协调城市与水的关系,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相辅相成,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另一方面,城市的未来发展具有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如何科学认识城镇空间的发展规律,引导建立城镇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协调关系,是城镇增长管理政策制定的难点。水作为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关键要素,对于城镇发展具有激励、约束、反馈等重要作用。在“以水定城、量水而行”的城市发展要求背景下,如何将水资源环境要素作为生态约束因素纳入城镇增长管理过程,协调城水关系,构建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修复水生态的城镇发展格局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鉴于此,本书旨在针对我国北方缺水地区的水资源环境特征,探讨水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城镇增长管理理论与方法,进一步丰富针对不同地域环境特征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体系。首先,本书通过对水资源环境保护和城镇增长管理相关理论的系统梳理,提出解析城市与水资源环境复杂关系的城水耦合理论,并构建可用于量化评估城水关系的指标体系,为空间规划编制过程的现状研判和规划决策提供依据。“城水耦合理念”作为建立人、城、水和谐共生关系的一种空间规划理念,进一步丰富和扩展了生态城市规划理论。本书从复杂系统视角解读城市与水资源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一方面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城镇空间增长的驱动机制,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探寻水资源环境保护的多种途径。本书构建并通过实证检验的城水关系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将抽象的城水耦合理念融入城镇增长管理过程,也可为今后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等相关评价体系的建立和优化提供参考。其次,本书介绍了基于城水耦合理念的城镇增长管理方法。该方法从多学科的复合视角出发,融合城镇空间规划与水资源承载力、水生态保护等专业理论与技术,提出以城水协调发展为目标,涵盖“现状分析―特征识别―方案比选―规划编制”全过程的城镇增长管理方法。通过综合应用系统动力学模型、生态安全格局方法、CLUE-S 模型建立基于城水特征的城镇空间增长模拟系统,将水资源承载力与水生态敏感区域综合融入边界管控体系的制定过程。还从城水相互作用的双向动态思维角度,预测城镇用地规模与水资源承载力的关系,弥补当前增长管控边界划定方法存在的不足之处,有助于完善和优化国土空间规划的技术方法体系。*后,以天津市为例,围绕如何合理预测城镇空间增长规模并建立动态监测和规划调整机制,如何协调城镇空间增长与水生态敏感空间保护的关系等问题,通过研讨协调城水关系,促进人、城、水和谐共生的城镇增长管理策略创新,为我国北方缺水地区城市的规划编制与管理实践提供参考。本书希望从三个层面充实和完善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理论与技术体系。第一,在生态规划理论层面,应用“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概念框架和耦合模型理论概括总结城市与水系统之间的复杂作用关系,为实现将“城水耦合理念”这一抽象概念应用于指导和优化城镇空间规划实践提供可行途径。 第二,在空间规划方法层面,整合系统动力学模型、生态安全格局理论、CLUE-S 模型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方法,构建耦合城水特征的城镇空间增长模拟系统,填补增长边界划定方法中对水资源环境要素考虑不足的缺陷。第三,在增长管理实践层面,以天津市为例,解析我国北方缺水地区的城水矛盾,并从协调城水关系的角度对城镇空间增长的边界管控体系提出优化建议。从生态环境保护和空间规划体系优化的现实需求出发,以实现人、城、水和谐共生为目标,通过整合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保护与城镇空间规划的理论与方法,解析“城水耦合”的空间规划理念,丰富城镇增长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探索水生态文明思想在空间规划领域的践行途径。


【免费在线读】

商品简介

本书从协调城镇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的角度,探讨水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城镇增长管理理论与方法。内容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介绍基于城水耦合理念的城镇增长管理理论与技术方法。下篇以天津市为例,针对我国北方缺水地区的城水关系矛盾问题,运用水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城镇增长情景模拟分析方法,探索依据“以水定城”原则的空间规划策略。



作者简介
贾梦圆,1991年6月生,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乡规划系讲师,天津大学与昆士兰大学双学位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生态城市规划、城市形态学理论以及城市数字化建模方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在LandUsePolicy、EcologicalIndicators、《城市规划学刊》等期刊上发表相关研究成果20余篇。
陈天,1964年10月生,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英才教授,博士生导师,城市设计方向学科带头人,城市空间与城市设计研究所所长,天津城市规划设计大师。担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设计分会理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韧性城市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天津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发表中外期刊及重要会议论文100余篇;主持建筑城市设计与规划设计实践项目80余项;培养硕博士研究生百余名;出版专著译著及教材12部。

目录
上篇 基于城水耦合理念的城镇增长管理理论与方法

1 城水关系的基本论述
1.1 城水关系的历史渊源
1.2 城水关系的矛盾问题
1.3 基本概念界定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城镇增长管理理论与实践 
2.2 水资源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
2.3 城水关系研究进展

3 基于城水耦合理念的城镇增长管理理论
3.1 耦合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3.2 城水耦合的概念内涵
3.3 城水耦合的参与主体
3.4 城水耦合的内在逻辑
3.5 城水关系的评价体系

4 水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城镇增长管理方法
4.1 促进城水协调发展的城镇空间增长特征
4.2 管理思路与技术框架
4.3 城水关系研判的数据资料基础
4.4 支持管理决策的综合技术方法
4.5 辅助方案比选的情景分析系统

下篇 基于水资源环境约束的城镇增长管理天津案例

5 天津市水资源环境问题
5.1 研究区域与数据 
5.2 水资源环境变化特征
5.3 城水关系的问题识别

6 天津市水资源环境承载规模与安全格局构建
6.1 天津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估 
6.2 天津市水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7 天津市城镇空间增长特征与驱动因子
7.1 城镇空间增长特征
7.2 城镇空间增长的驱动因子

8 天津市城镇空间增长的情景分析
8.1 情景分析系统构建
8.2 预测情景方案设定
8.3 预测情景结果
8.4 与现行规划及管理政策的比较分析

9 结论与展望
9.1 对城水关系研究的启示
9.2 针对天津市边界管控体系的优化建议
9.3 基于城水耦合理念的增长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附 录
文中部分彩图

内容摘要
本书从协调城镇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的角度,探讨水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城镇增长管理理论与方法。内容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介绍基于城水耦合理念的城镇增长管理理论与技术方法。下篇以天津市为例,针对我国北方缺水地区的城水关系矛盾问题,运用水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城镇增长情景模拟分析方法,探索依据“以水定城”原则的空间规划策略。

主编推荐
本选题以协调城市与水环境关系为出发点,整合城乡规划学、土地管理学、景观生态学、水资源管理学等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精细化研究在“以水定城”原则下,我国北方缺水地区的城镇空间增长边界管控体系,完善和提升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技术体系。

精彩内容
亲水而居是人类自古以来的传统与偏好,纵观世界各地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著名城市,它们均与水相伴而生、相伴而兴,如伦敦与泰晤士河、纽约与哈得孙河、芝加哥与五大湖、巴黎与塞纳河,再如我国的广州与珠江、上海与黄浦江、南京与长江、杭州与西湖、天津与海河等。在古代,河流水系承担着供给生产生活用水和货运通道的重要职能,滨水地段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人们会沿河修建城市,城市与河流形成了亲密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延续至今。“上善若水”“智者乐水”“四水归堂,九水归一”“水村山郭”等词语也体现了水对文化价值观的深刻影响。
中国传统的城市建设遵从“道法自然”的哲学理念,将水作为人与自然沟通和联系的媒介,引导城市空间的形态演化。沿河发展的城市往往顺应水环境地形,呈现带状或组团式的空间形态特征,例如兰州市沿黄河、宜昌市沿长江北岸形成带状发展结构,重庆市在长江、嘉陵江水系的分割下,武汉市在长江和汉江的交汇处,形成组团式的城市结构等。
时至今日,随着工程技术和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城市的交通主轴线已由河道向陆路交通过渡转变,尽管人们的生活范围极大扩展,并不局限于接近水源地居住,但是滨水地段良好的景观效果以及长久以来城市发展积淀的水岸文化依然驱动着人们向往滨水而居的生活。城市的空间扩展方向和新区选址依然趋向于环境优美、水系丰富的滨水地段。例如,我国的19个国家级新区中有18个临近大型河流、湖泊或沿海岸线(表1-1)。河流从城市中流淌而过,见证着城市的历史,已成为城市的历史、文化和风貌的特色标签。鉴于城市发展与水环境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未来还应持续关注水环境保护,传承城市的水文化基因,实现城市“因水而美”的目标。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