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世:大清帝国的兴亡启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治世:大清帝国的兴亡启示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9.64 3.4折 58 全新

库存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侯杨方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ISBN9787545570366

出版时间2022-05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8元

货号31430907

上书时间2024-06-12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侯杨方,复旦大学教授。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套中国历史人口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完成《中国历史人口地理》一书。他策划主持了一个世纪以来世界抢先发售对整体帕米尔高原的系列考察,曾多次翻越海拔近五千米的山口,足迹遍及帕米尔高原的多个重要河谷、山口,在十几次考察帕米尔、南疆、罗布泊,以及中亚、南亚的基础上,对丝绸之路进行了“精准复原”,并研制了一套“丝绸之路地理信息系统”。他被称为“探险家”式新历史学者。主要著作有:《中国人口史》(1910—1953年卷)、《盛世启示录》、《盛世·西汉》、《盛世·康乾》、《清朝地图集》(多卷本)、《重返帕米尔: 追寻玄奘与丝绸之路》等。

目录
上篇 帝王
第一章  白手起家
  努尔哈赤:起于草莽的女真大汗
  皇太极:雄才大略、心胸豁达的马上皇帝
  多尔衮:被称作“皇父摄政王”
  顺治皇帝:叛逆的少年
第二章  康乾盛世(上)
  康熙皇帝(一):父母双亡、备重亲情的悲催少年
  康熙皇帝(二):外国人眼中的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三):酷爱巡狩打猎的皇帝
  康熙皇帝(四):悲催的晚年
  雍正皇帝(上):遗诏能证明继位合法吗?
  雍正皇帝(中):话痨宅男,辩论战斗力爆棚
  雍正皇帝(下):纯宅男的真面目及其离奇的死亡
第三章  康乾盛世(下)
  乾隆皇帝继位(上):别出心裁、史无前例
  乾隆皇帝继位(下):为什么是他?
  乾隆皇帝(一):以宽大为政——与雍正对着干
  乾隆皇帝(二):整肃父皇宠信的张廷玉、鄂尔泰
  乾隆皇帝(三):绝望的鳏夫,乾隆十三年大变样
  乾隆皇帝(四):清朝严厉的皇帝根本不是雍正,而是他儿子
  乾隆皇帝(五):北狩、南巡、减税——他要做“康熙二世”
  乾隆皇帝(六):周甲归政、退而不休的太上皇帝
第四章  晚清败局
  嘉庆皇帝(上):不幸的盛世接盘侠——白莲教造反
  嘉庆皇帝(下):不幸的盛世接盘侠——宫廷惊变
  道光皇帝(上):衰世中的亮点,两次平定西域之乱
  道光皇帝(下):裤子打补丁,死于草席
  咸丰皇帝(上):生于忧患
  咸丰皇帝(中):戊午科场案
  咸丰皇帝(下):一错再错,生于忧患,死于更忧患
  同治皇帝:荒诞不经,几一无是处
  光绪皇帝(上):位旁支入继大统的皇帝
  光绪皇帝(下):宫廷斗争引发国家悲剧
  摄政王载沣梦回乾隆盛世与末代皇帝宣统登基
  志大才疏、走向崩溃的摄政王
  大结局:摄政王下台,宣统皇帝退位
  宣统复辟闹剧与被驱逐
下篇 驭国
第五章  收拾人心
  不惜厚赐:重用明朝能臣悍将
  笼络人心:我们是来为明朝报仇的
  三藩之乱:消灭辽东汉人军事同盟
第六章  巩固皇权
  “首崇满洲”:清朝的基本国策
  八旗改革:从八旗共治转向皇权独大
  权力基本盘:八旗军的征伐与驻防
  御门听政:乾纲独断体制的建立
  奏折的诞生与军机处设立
  皇位继承制的冲突:嫡长还是择优?
  皇权独大:本朝无名臣,亦无奸臣
第七章  内政民生
  更名田:三百年前的土地改革
  丁酉科场案:严厉打击士绅集团
  奏销案:江南士绅的灭顶之灾 
  哭庙案:用血腥震慑江南士绅
  康熙皇帝为何总是减税?
  什么是“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损富益贫的“摊丁入地”
  “人口爆炸”源于极为低级的错误
  清朝是否有严重的人口压力?
  康乾盛世真的是“番薯盛世”?
  河务与漕运掀起的政坛风波
  一路视察的康熙南巡

内容摘要
上承绪业、下启宏图的皇太极究竟有哪些用人之术?一生英武的康熙大帝为何晚年悲催?雍正和乾隆究竟谁是更残酷的君王?从康乾盛世到晚清败局的转折有哪些发人深省的启示?木兰秋狝和帝王南巡为巩固王朝统治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一错再错的咸丰皇帝如何影响了近代中国走向?本书讲述了明朝灭亡后,清朝重建统治秩序,开创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盛世的历史。作品从笼络人心、皇权巩固、内政民生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清王朝统治的权术策略,分析了封建时代帝国统治的特点,展现了王朝盛世与没落的演化过程,给人以警醒和启示,是一部治世史、兴亡史。

主编推荐
一部清王朝的兴衰史。本书将三百年清史分为白手起家、康乾盛世、晚清败局三部分,细数了清朝十二帝治国理政的得失,把一幅鲜活生动的王朝兴衰史呈现了出来。读此书,可快速完整地把握清史脉络。一部国家治理的治世史。本书下篇专门探讨清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各种制度和运行机制,从清初收拾人心到“首崇满洲”的基本国策,从八旗改革到御门听政,从军机处到皇位继承制的确立,从更名田到奏销案,从“人口爆炸”到“番薯盛世”,多方面考察清王朝制度运行的内在逻辑。解疑释惑。本书除了对广大读者关注的清史疑问(比如雍正是否继位合法)进行探讨外,更大的贡献是对清朝具体制度作了详细介绍,对每个帝王的执政特点及原因作了分析。清朝为什么要坚持乾纲独断体制和御门听政?为什么要创立奏折制度?为什么要设立军机处?为什么没有严格实行嫡长继承制?康熙为何酷爱巡狩打猎?雍正为何又宅又话痨?乾隆为何十三年性情大变?道光为何补丁打补丁死于草席?读完这本书,一切都豁然开朗。

精彩内容
奏折的诞生与军机处设立在众多的影视剧、小说,甚至一些历史专业学者的论著中,经常提到唐、宋、明等朝代的人物写“奏折”给皇帝,但其实这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奏折产生于清朝康熙年间,是清朝特有文书。奏折的出现反映的是整个中国帝制时代统治方式的一个巨大转变。由于呈送皇帝题本的过程复杂,手续很多,且在到达皇帝案头前已经有多人预先知道其内容,很容易泄密,因此臣下有时候不敢大胆直书,不敢讲真话,特别是涉及一些敏感的案件或者权贵的时候,忌讳尤多,造成皇帝有时候就难以了解事情的真相。这对于统治者来说是个很大的问题。有鉴于此,康熙帝特地指定一些亲信大臣可以直接给他本人送汇报,内容只有他本人与汇报者知道;因为报告写在给皇帝的请安折内,所以又称为“奏折”。现存最早的奏折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二月二十七日大学士伊桑阿的《奏谢温谕赐问平安折》。奏折由臣下直接递送皇帝本人,康熙帝承诺保密,并将原奏折发还本人保管,其他人都不知道他们两人之间究竟谈了什么,因此大臣可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实质就是点对点的秘密报告。打个比方,题本的程序就像是将文档先上传至服务器(内阁),然后皇帝下载处理后再上传至服务器,最后相关官员再下载执行;而奏折则是点到点的短信,除发送者(官员)与接收者(皇帝)外,无人知悉其中内容,保密性更强。如康熙帝所言:“凡奏事者,皆有朕手书证据在彼处,不在朕所也。”他还声称:“尔等果能凡事据实密陈,则大贪大奸之辈,不知谁人所奏,自知畏惧;或有宵小诳主,窃卖恩威者,亦自此顾忌收敛矣。”点对点单线联系的秘密报告可以互相牵制、揭发,臣下难以隐瞒真相,这是题本无法达到的效果,因此被雍正皇帝继承和发扬光大。康熙皇帝在他的发小、江宁织造曹寅的奏折上批示:“风闻库帑亏空者甚多,却不知尔等作何法补完?留心,留心,留心,留心,留心!”“两淮情弊多端,亏空甚多,必要设法补完,任内无事方好,不可疏忽。千万小心,小心,小心,小心!”这样的内容是绝无可能出现在题本上的。连写五个“留心”和四个“小心”,让曹寅赶紧把亏空补上,否则康熙即使作为皇帝,尽管和他关系这么密切,都没法替他担待。这就等于皇帝提前把底牌交给曹寅了。这种奏折和朱批内容,绝对不可能让第三人知道的,否则让朝廷的大臣们怎么想?明摆着包庇自己人。康熙本人作为皇帝,其实也会干这种秘密的、徇私舞弊的事情。康熙皇帝为了行政效率与保密,在内阁之外,又设立了南书房,位于乾清宫院落西南角平房。南书房挑选一批文采、才能和品行兼优,而且跟皇帝关系特别密切的官员入值,称“南书房行走”。他们平时陪皇帝赋诗撰文,写字作画,起草圣旨和各类公函,是皇帝最亲近的贴身秘书。皇帝住在乾清宫,而他们就在乾清宫四合院里面,一般的王公大臣平时是进不来的。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因与准噶尔部的战争,雍正帝下令军需一应事宜都交给怡亲王胤祥、大学士张廷玉和大学士蒋廷锡三人秘密办理,三人组成了一个临时办公机构,叫军需房。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改称为军机处,以张廷玉、蒋廷锡、马尔赛入值办理一切事务,成为定制。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三月,正式定名为“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并由礼部铸造印信,用“办理军机印信”字样。起初军机处只是一个处理紧急军国事务的临时机构,办公地点是一个临时搭建的木板房,开始设置于乾清门内外,后移到隆宗门外。隆宗门也是在乾清门广场上,后改建成瓦房,靠近皇帝的寝宫养心殿,是一个典型的内朝机构。后来具体地点跟随皇帝行踪驻地而定,如移往圆明园、颐和园或避暑山庄等地。军机处主要成员为军机大臣及军机章京。军机大臣员额无定,最少三人,最多不超过十人,通常是五六人,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充任,通称“大军机”;设首席军机大臣,或称领班军机大臣,一般由满族亲王或大学士担任。军机大臣须每天值班,随时等候皇帝召见。另外,挑选内阁中书等官充当军机章京,通称“小军机”,给军机大臣当秘书,满汉各半,负责缮写谕旨、记载档案、查核奏议等。军机处设立后,皇帝可以自由地选择亲信大臣充当军机大臣,协助皇帝处理一切军国大事,但军机大臣只有建议权,决策权由皇帝一人掌握,因此他们只是皇帝的机要秘书,军机处也只是皇帝的机要秘书处。军机处并不是中央的最高行政机关,充其量只能说是皇帝权力的执行机关。从此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逐渐失去了重要性,内阁只能处理一般例行的行政事务,而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皇帝通过军机处这个机要秘书班子处理一切重要的军国政务,达到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状态:“惟以一人治天下。”军机处没有专官,军机大臣、军机章京都是以原官兼职,皇帝可以随时令其离开军机处,回本衙门。军机大臣既无品级,也无俸禄。军机大臣之任命,并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与军机处相配合,雍正帝更进一步完善了奏折制度。他刚即位就将上奏密折的范围扩大到了所有的总督、巡抚,后来又扩大到了布政使、提督、总兵等一级官员,奏折制度成为正式的制度;他还特批一些中低级官员也有此权力。奏折由官员秘密上奏皇帝本人,皇帝则在奏折上用朱笔亲笔批示,称为“朱批谕旨”,经朱批后的奏折称为“朱批奏折”。此时奏折已经完全取代了原来的题本,成为官员向皇帝汇报政务的最重要文书;朱批谕旨也成为官员决策、行政的重要依据。从此,朱批奏折与廷寄谕旨成为清朝行政的两种最重要的公文,它们全由皇帝一人批答,或口述后由军机大臣拟写,因此在体制上确保了皇帝的乾纲独断。任何个人和机构组织都倾向于扩大自身的权力,清朝皇帝一直遵循这个思路,最终雍正帝通过建立“军机处—奏折体制”得以完成。军机处—奏折体制将一切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这就要求皇帝必须极为勤政,每天必须不间断地处理各地奏折,否则国家军政要务就得停摆,这是彻底的人治——皇帝一人的绝对独裁。独裁统治对皇帝本人的能力与责任心要求极高,而相应地,大臣们也就丧失了积极性。清朝实行皇帝乾纲独断体制,而奏折制度是实现这一体制的重要一环。奏折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官方文书名称,它更是传统中国从皇帝与官僚共治转向皇帝一人独裁统治的见证。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