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荀子与古代哲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荀子与古代哲学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7.86 4.1折 68 全新

库存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东,韦政通

出版社九州

ISBN9787522507019

出版时间2022-05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31463495

上书时间2024-06-12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第一章  荀子“礼义之统”系统的解析 / 1 
一 隆礼的历史线索 / 1 
二 隆礼义而杀诗书 / 5 
三 法后王 / 9 
四 统与类 / 14 
五 礼与法 / 21 
六 辨与分(附:义、群) / 25 
七 “治人”的意义 / 33 
第二章  荀子“天生人成”一原则之构造 / 40 
一 “天生人成”一原则之引出 / 40 
二 天之自然义 / 44 
三 不求知天义 / 47 
四 自然世界为人文世界所主宰义 / 52 
五 性之自然义 / 54 
六 自然之性与性恶 / 58 
七 化性起伪义 / 63 
八 以心治性义 / 70 
九 “天生人成”的理想——人文化成 / 74 
第三章  荀子的政治思想 / 77 
一 礼治主义 / 77 
二 君道(附:尚贤) / 81 
三 臣道(附:革命) / 93 
四 贵 民 / 100 
五 富国与强国 / 103 
六 王与霸 / 109 
七 议 兵 / 113 
第四章  荀子的认知心及其表现 / 121 
一 何以说荀子所识之心为认知心? / 121 
二 心论在系统中出现的机缘,由于对人心之蔽的精察 / 127 
三 解蔽与心之虚静义 / 134 
四 对“虚壹而静”的心进一步的解说 / 137 
五 认知心的表现之一——辩说 / 142 
六 认知心的表现之二——正名 / 149 
七 认知心的表现之三——知识论 / 159 
八 结 语 / 162 
第五章  荀子礼乐论 / 164 
一 礼乐的起源 / 164 
二 礼乐的含义及其关系 / 167 
三 礼乐的效用 / 173 
四 丧 礼 / 181 
五 祭 礼 / 185 
第六章  荀子与法家 / 189 
一 荀子的缺陷决定了他与法家的关系 / 189 
二 荀子与法家不同之一——反君术 / 192 
三 荀子与法家不同之二——反独 / 195 
四 荀子与法家不同之三——反权谋 / 197 
五 荀子与法家不同之四——非秦 / 201 
六 荀书中足以导致法家之言论摘要 / 203 
七 荀子性恶论与韩非 / 207 
第七章  荀子《非十二子篇》疏解 / 212 
一 关于《非十二子篇》篇名的争论 / 212 
二 评它嚣、魏牟 / 216 
三 评陈仲、史 / 220 
四 评墨翟、宋钘 / 223 
五 评慎到、田骈 / 234 
六 评惠施、邓析 / 237 
七 评子思、孟子 / 240 
八 评论诸子的标准及其限制 / 243 
附  录  我怎样研究荀子 / 247

内容摘要
《荀子与古代哲学》是一本专研究荀子思想的书。作者侧重在周公、孔子、孟子的思想传统中,以先秦诸子做背景,重建荀子的思想系统,其诠释荀子各部分的思想,亦是以荀子的整个系统做底子,对每一部分的思想,都作过通盘的思索。本书共分七章。第一章解析荀子“礼义之统”系统,第二章探讨荀子“天生人成”一原则之构造,这两章是荀子思想系统的核心,也是荀子思想的总论。第三、四、五章是三篇分论,分别探讨荀子的政治思想、认知心及其表现和礼乐论。第六章对荀子与法家(以韩非为主)的关系提出了一个新的解释。第七章疏解荀子《非十二子篇》,可以当做一篇先秦哲学导论。

精彩内容
第二章荀子“天生人成”一原则之构造一 “天生人成”一原则之引出“礼义之统”是荀子思想系统的基础,“礼义之统”所涵的一系列观念,是荀子思想系统的基层观念;通过这些基层观念,很清晰地表露了荀子系统的特质;这特质表示荀子思想自始就是一客观的路子,他所要完成的系统,亦是一客观的系统。这系统的基本架构,是以“周文”作引子,以“礼义之统”作基础,到“天生人成”一原则构造出,才表现它的完成。因此,在“礼义之统”系统的解析之后,进一步必须对“天生人成”一原则之构造予以理论的陈述与展示。
要构造一个系统,第一步必须先形成一中心理念,荀子思想系统的中心理念即“礼义之统”。在中国文化中,思想的主要领域,大体不外是对人、对事、对天的三个方面;中国历代的大思想家的系统,大都是根据他的中心理念,对这三方面的问题及其关系所作的陈述。荀子亦不例外。荀子思想的主要部分,即是以“礼义之统”为基础,并于礼义效用的思考中,决定了礼义与人、与事、与天的关系;这一关系确定了,性、天的意义也就同时确定。这种由客观礼义的效用问题,导引到对天人关系上来的思考方式,即是由荀子思想系统的特质所决定的方式。 要了解这一特质,及此特质所决定的特殊方式的意义,与孟子的思路对照起来看,就很明显。孟子思想系统的中心理念是性善,这是就人之本然之善,确立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大本;它是众善之源,理想之根;孟子的一切思想都是本此中心开出的。性善心亦善,孟子即是以心善作例证(如“四端”之说),建立其性善论,故尽心知性则可以知天。在此一标准下所了解的“天”是“生德”(“天地之大德曰生”);在此一标准下所了解的“事”是“修德”(《中庸》格、致、正、诚、修、齐,即修德之事;治、平亦莫不以修德为基础)。在孟子的系统中,一是皆以成德为主;孟子的宇宙,亦是道德的宇宙,这宇宙的基础在性善。表现道德的心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主体,所以孟子的思想系统是必然由主体入的。亦即可本此义确定孟子思想的特质是落在主体性与道德性上;这与荀子的系统是由客体(礼义)出,并以“礼义之统”为基础而构造的客观系统是迥然不同的。
牟宗三先生,曾经在他《中国哲学的特质》一讲稿中,对中国哲学的重点何以落在主体性与道德性上,有如下的论断:“中国的哲人多不着意于理智的思辩,更无对观念或概念下定义的兴趣。希腊哲学是重知解的,中国哲学则是重实践的。实践的方式初期主要是在政治表现善的理想,例如尧、舜、禹、汤、文、武诸哲人,都不是纯粹的哲人,而都是兼备圣王与哲人的双重身份的。这些人物都是政治领袖,与希腊传统中那些哲学家不同。在中国古代,圣和哲两个观念是相通的。“哲”字的原义是明智,明智加以德性化和人格化,便是圣了。因此“圣哲”二字常被连用而成一词。圣王重理想的实践,实践的过程即为政治活动。此等活动是由自己出发,而关联着人、事和天三方面。所以政治的成功,取决于主体对外界人、事、天三方面关系的合理与调和;而要达到合理与调和,必须从自己的内省修德做起,即是先要培养德性的主体;故此必说‘正德’然后才可说‘利用’与‘厚生’。中国的圣人,必由德性的实践,以达政治理想的实践。”这一段说明两点:(1)中国哲学是,重实践重主体的;(2)政治理想的实现,是以内省修德作基础的。这两点即是以表示中国哲学的特质。很显然,此一特质的陈述,是以孔孟一系的人文思想为典范的,并不能概括荀子的系统。在这一特质的陈述下,荀子当是一个例外。而后来历史上的儒家哲学,是以孟子的心性论与《易传》《中庸》为主流、为正统的。明白这一点,荀子其人其学一直不被重视而遭湮没,便不足为怪了。荀子不入主流,不为正统,并不表示其哲学思想无价值;而是向来哲人在孟子思路的拘囿下,无人能了解其价值,无人能察觉其系统乃代表孟子思路以外另辟的一个新方向;反而在两千多年以后,中国文化百弊丛生要求新出路的今日,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启示。中国传统的哲学精神,总不免局限于主体的一面,终于转不出来;今天的新哲学精神的要求,重点在如何开出客观精神,要开出客观精神必须重客体。这正是荀子的思路,荀子客观系统所代表的精神。这一精神在前章“礼义之统”系统的解析部分,已有相当的展现;在“天生人成”一原则之构造中,而后能全体透出。
“天生人成”一原则是透过“天”“性”“伪”“心”等观念所组成;因荀子构造系统的思路不是由主体入,而是由客体之礼义出,故其所言性天之意义与孔孟所述者大异其趣。由主体入,故肯定心性皆善;心性善,则由尽心知性而知之天亦善;一向儒家所说成德的基本工夫,即以具有价值意义的心、性、天为本,对治人的私欲,荀子则不然。荀子系统由客观之礼义出,故其价值标准不在主体之心性,乃在客体之礼义。价值标准既在客体之礼义,则实现价值唯在尊礼隆义,及发挥礼义的效用。荀子即以其所尊所隆之礼义为能治之本,返而治性亦治天;则性天在礼义之对治中,皆屈服而为被治的、负面的。众善之源、理想之根唯在礼义,性天只是自然义。 在孔孟,礼义由性分中出,礼义乃表现性天价值之客观化,性天与礼义之关系是谐和的。荀子的礼义乃“由人之积习以成,由人之天君(智心)以辩”,它是人为(伪)的,与人的性分无关,礼义与性天之关系遂成为能治与被治之关系。能治之礼义,与被治之性天之对局,即“天生人成”的基本架式。“天生”之“生”,非“天地之大德曰生”之“生”,生即自然而然之义;“人成”者,即通过礼义之效用以成。荀子“天生人成”一原则之构造,即纯由礼义之效用问题之思考中而导引出。故“天生人成”的理论,实即荀子效用论的主要部分;荀子的基本精神,亦即由礼义效用的追逼下而步步彰显。在《荀子》书中有两段重要的话,已说明“天生人成”一原则之所以构成及必须构成之理由。在这两段话中,不仅提到组成“天生人成”一原则的几个基本观念,且启迪了构造这一部分理论的思路,此即本书对“天生人成”一原则之构造之所本。 天地者,生之始也;礼义者,治之始也;君子者,礼义之始也。为之,贯之,积重之,致好之者,君子之始也。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上无君师,下无父子,夫是之谓至乱。(《王制篇》)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故曰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礼论篇》)这两段话颇具概括性,可视为“天生人成”一原则理论构造的一个纲领,下文即本此纲领而予以一一展现。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