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狱彷徨:解读鲁迅《彷徨》
  • 地狱彷徨:解读鲁迅《彷徨》
  • 地狱彷徨:解读鲁迅《彷徨》
  • 地狱彷徨:解读鲁迅《彷徨》
  • 地狱彷徨:解读鲁迅《彷徨》
  • 地狱彷徨:解读鲁迅《彷徨》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地狱彷徨:解读鲁迅《彷徨》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49.67 6.3折 79 全新

库存2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孔庆东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321416

出版时间2021-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9元

货号31158438

上书时间2024-06-11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1     从《祝福》看《彷徨》―在《百家讲坛》解读《祝福》
14    愤怒而且傲慢―解读《在酒楼上》
41    稿费与劈柴―解读《幸福的家庭》(上)
73    平戎策与种树书―解读《幸福的家庭》(下)
109   伪士与恶毒妇―解读《肥皂》
136   里面没有氧气―解读《长明灯》
171   看与被看的国度―解读《示众》
194   最大的力量是黄三―解读《高老夫子》(上)
224   鲁迅真有闲心―解读《高老夫子》(中)
254   黯淡的辉煌―解读《高老夫子》(下)
284   守礼教的新党―解读《孤独者》(上)
313   一匹受伤的狼―解读《孤独者》(下)
343   我是我自己的吗―解读《伤逝》(上)
372   逝去的是什么―解读《伤逝》(下)
404   哪一个是我―解读《弟兄》
444   奇异的上访―解读《离婚》

内容摘要
鲁迅杀声震天地“呐喊”了一阵之后,怎么突然就“彷徨”了?
《祝福》中,谁是杀害祥林嫂的真正凶手?是鲁四老爷、祥林嫂的婆婆,还是柳妈等人?
《肥皂》如何从性心理的角度去解读?
《示众》是如何展现“‘看’是一种权力”?
《孤独者》魏连殳为什么一定要死?他死了,叙事者为什么“心地就轻松起来”?
……《地狱彷徨:解读鲁迅〈彷徨〉》以孔庆东教授多年来讲授“鲁迅小说研究”的课堂记录为底本,将场场爆满的孔庆东北大课堂向大众敞开。
与一般鲁迅研究者主要注意那些便于总结的、粗线条的思想不同,孔庆东教授用鲁迅般的敏锐,逐篇、逐句解读鲁迅小说集《彷徨》的十一篇作品,从写作手法、思想深度等多角度剖析鲁迅小说的四个“别致”——“陌生的熟悉”“无事的悲剧”“黯淡的辉煌”和“绝望的新生”,剖析其中的细节与深意,和那些最复杂的、和人生有关的问题。同时作者通过文本,指出鲁迅对“真”的重视,也指出他的“蔫儿坏”“贪恋幸福生活”“重视金钱”等,从而给我们还原一个是战士、圣人,也同时是活生生的人的鲁迅。
孔老师博闻强识、思维敏捷、眼光毒辣,充满哲思的独到见解在文中比比皆是。他将鲁迅小说与历史真实、具体而微的个人生活事件相联系,不单是教大家学习鲁迅的写作技巧,更使人体会那种明知前路是坟,也姑且走下去的力量。

主编推荐
“真正的幽默”
央视“百家讲坛”有名坛主,拥有418万粉丝的新浪微博博主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新作
收获明知前路是坟,也姑且走下去的力量

精彩内容
从《祝福》看《彷徨》——在《百家讲坛》解读《祝福》(节选)旁白:从鲁迅创作的《祝福》这篇小说当中,可以看出鲁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祥林嫂还在遭受着不幸,中国社会的缩影—鲁镇,还处于黑暗之中,而作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我”,面对这一切无能为力,最后,只有妥协、逃避。
小说中还有一个关键人物,那就是鲁四老爷家的帮佣—柳妈。柳妈是一个“善女人”,吃素,不杀生,与人为善,但是她对待祥林嫂却没有像对待其他生命那样有同情心。这个人物在小说中虽然出场不多,但是,祥林嫂生前的恐惧和死亡,都跟她有关。当祥林嫂在生死的道路上处于迷茫时,她向祥林嫂提出了一个“地狱之说”,她的地狱之说加重了祥林嫂的精神负担。所以有人说,柳妈的出现,是在祥林嫂走向死亡的道路上,又狠狠地推上了一把。那么,柳妈是不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呢?
孔庆东:我们看看,导致祥林嫂死亡的,有一个重要人物,柳妈,就是跟祥林嫂一块儿在鲁四老爷家干活的女仆,是跟祥林嫂同阶级的一个女仆,而且这个柳妈还是吃素的、很善良的一个人,是祥林嫂善良的阶级姐妹(我们用过去的话说叫阶级姐妹)。她跟祥林嫂之死有什么关系呢?她在赏玩了祥林嫂的悲剧之后,觉得没什么节目可看了,于是她自己策划、导演了一个节目—新的节目—来看。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虽然人民都同样迷信,但是迷信的程度是不一样的。祥林嫂在山里边,没听过这样的“精彩”的地狱场面,她到鲁镇,鲁镇是个有文化的地方,所以鲁镇的劳动人民比她还要“高级”,就像你在一个县城打工和在北京打工听到的故事会不一样,你看北京的的哥讲的故事都很精彩。这个柳妈,就讲出了一个祥林嫂没听过的场面。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我们不再去分析她的话,我们直接想鲁迅为什么要这么写。鲁迅的深刻之处,就是他不像很多一般的作家那样,写地主怎么欺负劳动人民,让他干活,不给他饭吃,把他吊起来打,把他害死了,把他抓壮丁……鲁迅从来不写这些故事,鲁迅不这样写。鲁迅写出了同一阶级成员之间的隔膜,不仅地主和劳动人民是有隔膜的,知识分子跟劳动人民是有隔膜的,知识分子跟地主是有隔膜的(在鲁四老爷家,“我”跟四叔是有隔膜的);最奇怪的是,祥林嫂跟柳妈是有隔膜的,这一点最厉害。
从这一点我们才看出劳动人民翻身的困难。如果劳动人民团结起来,打倒地主老财,那这革命很容易。革命为什么很难?难在哪儿?同一阶级的成员团结非常困难。我们知道过去像《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很多马列主义的书,前面都印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什么说“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就因为无产者不容易联合,而人家资产阶级早都联合起来了,大款和大款是勾结的,有钱人和有钱人早都达成了联盟,早都签订了各种各样的合同,一块儿来收拾打工仔。而打工仔之间是不联合的,无产者从来不懂得联合,只懂得互相钩心斗角。在美国,一个刷盘子的工人,手指头受了伤,不能上班了,广告一贴出来,门口排了一大队人,这些人不是来看望他的,是等着顶替他那个空缺的。为什么说启蒙无产者很难?因为他们不懂得联合,反而互相挤压、迫害。所以我们看,革命的艰难首先在于要动员民众,给人民把道理讲清楚,这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一件事。鲁迅在那个时候,不是共产党,他就深刻地懂得了这个道理,他知道解决柳妈和祥林嫂之间的关系,是这个国家的大事,它比解决鲁四老爷的问题要重要得多。
旁白:从鲁四老爷、祥林嫂的婆婆、柳妈还有作者“我”的行为,可以看出,他们对待祥林嫂在精神以及灵魂方面的态度。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他们从精神上、灵魂上残酷地虐杀了祥林嫂,他们的行为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封建观念的驱使?祥林嫂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鲁镇上的人,包括鲁四老爷,也都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么到底是谁杀害了祥林嫂呢?
孔庆东:所以我们看,祥林嫂之死,我们找不到具体的“责任就在他身上”这样一个明确的凶手,我们找一个能够承担百分之五十罪名的凶手恐怕都找不到。祥林嫂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整体性问题,是中国文化的整体—当时的文化整体—杀害了祥林嫂。而祥林嫂在那个整体中,她非死不可。而且祥林嫂主要不是肉体上受到迫害,是灵魂,是灵魂的问题。鲁迅写的都是人民的灵魂被残害。尽管她在地主家里吃得白胖了,但这没有用,最后过年祝福的时候,地主家不让她参与。一般人都写劳动人民在地主家里拼死拼活工作,鲁迅不是写这个,是写想工作而不得,是写不许你参与这个祭祀活动,祥林嫂在灵魂上就死了,捐了门槛也没有用,这是《祝福》的一个深刻之处。
旁白:《祝福》出自鲁迅的小说集《彷徨》,鲁迅以悲愤的心情和凝重的笔墨,描写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诉说了旧中国吃人的礼教。而小说集《彷徨》写于1924年至1925年,当时正是五四运动高潮之后,这部小说集中表现了鲁迅在五四退潮时期思想的苦闷与寂寞,也就是说,鲁迅在思想上陷入彷徨期。那么,鲁迅为什么彷徨?当时的中国到底发生了什么?
孔庆东:我们讲鲁迅的《彷徨》,还是要回到鲁迅的《呐喊》。《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呐喊”这个词,就可以概括鲁迅在五四时期的总体精神姿态。鲁迅那个时候就是一个呐喊的姿态,可以说五四时期的鲁迅,就是一个呐喊的鲁迅。当然,这个呐喊不见得内容都是正确的,不见得呐喊就没有问题。正因为呐喊的时候,用了很大的力量,所以当呐喊过去之后,你会发现可能因为喊得太厉害了,把嗓子喊哑了。喊得太激情了,忽然你会觉得非常安静。呐喊的声音还绕梁三日、久久盘旋在空中的时候,你低头一看,哎,好像没有听众了。这个时候,鲁迅和他周围的很多同行、同仁,都不由自主地意识到,好像不像刚才那么热闹了,他们忽然感到了一阵寂寞,一阵寂静。那么,应该怎么办呢?鲁迅,和整个时代一起陷入新的思维的一种缓慢的甚至停滞的状态。但是他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就是,鲁迅有巨大的反思能力,他能够迅速地把握这种状态,并且找到了一个很准确的词,用这个词来概括这个时代,他找到的这个词就叫“彷徨”。
鲁迅在前几年杀声震天地呐喊了一阵之后,怎么突然就彷徨了呢?中国出什么事了?他自己出什么事了呢?鲁迅在未投身《新青年》阵营中的时候,虽然表示过:我这个呐喊就是一个助威,我不想当什么主将。可是我们看看鲁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那些实际的表现,他实际发挥的作用,可不仅仅是助威,他事实上已经成了一个主将,一员力敌千人的所向披靡的大将。在五四文化运动中,他所发挥的作用是一流的。那么,他本来是一员大将,不仅仅是个助威的人,可是这员大将,现在突然不是高歌猛进了,不是“宜将剩勇追穷寇”了,而是突然回到自己的帐中,喝起小闷酒来了。这是怎么回事?是不是他革命意志衰退了?是不是“半截子革命”?
我们看看五四之后的中国社会,政治混乱,经济混乱,文化、教育都是一片混乱,政府像走马灯一样地换人,可见当时的社会是很混乱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鲁迅马上就意识到,一个黑暗的时代降临了。什么中华民国,都是胡扯!所以你看鲁迅的文章中经常大书中华民国哪一年、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事,这都是讽刺。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他要选择什么道路呢?他想不清楚,他也没想清楚,而且也没有人、也不可能有人帮助他想清楚。天下没有人能够为他指出一条适合于他的道路。古往今来,圣贤的道路不是别人能指出来的,没有人能够给圣贤指出道路,圣贤的道路都是自己想出来的。鲁迅也是这样。鲁迅这个时候,不知道中国要怎么办,只有彷徨,最后剩下的是彷徨。所以彷徨是他迫不得已的然而又是非常清醒的一种自我选择。他就认定了彷徨。
我们看彷徨,它不是动摇变节。我们长期的革命教育,使我们觉得“彷徨”好像是一个坏词,使我们会怀疑这个人怎么革命不坚定啊,一彷徨是不是要叛变啊。所以我们对“彷徨”这个词容易不理解。我们得这样来分析鲁迅的彷徨,彷徨不是动摇变节,不是后悔、背叛,它是一场战役结束之后的清醒的自我反思。正因为鲁迅有了这一次长期的认真的彷徨,所以当他结束彷徨之后,决定再一次起来战斗的时候,那一次战斗就所向无敌了。那一次战斗就不是为了胜利而战斗,而是为了反抗绝望而战斗,因为关于为什么战斗,他已经考虑得清清楚楚了。结束了这次彷徨,鲁迅就义无反顾地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本篇根据CCTV10《百家讲坛》“孔庆东讲鲁”《祥林嫂之死》整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