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争夺记忆(签名本)
  • 争夺记忆(签名本)
  • 争夺记忆(签名本)
  • 争夺记忆(签名本)
  • 争夺记忆(签名本)
  • 争夺记忆(签名本)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争夺记忆(签名本)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3.28 3.9折 59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吴琦 编

出版社上海文艺

ISBN9787532178346

出版时间2020-1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9元

货号31073237

上书时间2024-06-11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平湖,本名王哲,新加坡教育部属下中学教师。毕业自华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现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候选人,主要研究教育戏剧。客居南洋二十年,写作自娱。

 

王晓璐,媒体工作者,喜欢讲故事但是人多便会怯场,现在学着通过翻译来写作。

 

丽娜·芒泽尔(Lina Mounzer),作家、译者,现居贝鲁特。她的作品曾发表于《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巴黎评论》(The Paris Review)、《1843》(1843)、《文学中心》(Literary Hub)、《无有》(Bidoun),以及《故事:黎巴嫩女性作品选集》(Hikayat: AAnthology of Lebanese Women’s Writing)和《两个星球的故事》(Tales of Two Planets)中。

 

刘漪,自由译者,有两只猫。

 

丹尼尔·佩尼奥(Daniel Peña),毕业于康奈尔大学,手推车奖(Pushcart Prize)获奖作家,现任职休斯敦市中心大学(University of Houston-Downtown)英语系助理教授。作品发表于《犁头》(Ploughshares)、《沿岸》(Gulf Coast)、《喧哗》(The Rumpus)、《肯扬评论》(The KenyoReview)、NBC新闻(NBC News)和《卫报》(The Guardian)等杂志和媒体上。他的小说《砰》(Bang)现已出版。他现居德克萨斯州的休斯顿。

 

彭形影,纽约新学院艺术创作硕士。现任建筑照明设计师。兼职泽东电影、澳门文学节、Eugenie Chan戏剧工坊翻译。

 

吉井忍(Yoshii Shinobu),日籍华语作家,现旅居北京。毕业于日本国际基督教大学国际关系专业。曾在成都留学,法国南部务农,辗转台北、马尼拉、上海等地任经济新闻编辑。现专职写作,著有《四季便当》《东京本屋》,审校有“MUJI轻料理”丛书等。作品亦见于《知日》《读库》《鲤》《南方周末》《城市画报》等媒体。

 

希瑟·帕里(Heather Parry),现居爱丁堡。作品发表于包括《刺痛的苍蝇》(The Stinging Fly)和《新苏格兰写作 35》(New Writing Scotland 35)在内的书籍和杂志上。目前正在创作她的第二和第三本小说,以及一本短篇小说集。

 

韩见,转型过猛成了银行职员的前媒体人,正在努力积蓄成为自由人的力量。

 

李炜,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英语文学系,著有《永恒之间》等多本书。 

 

袁秋婷,《上海文学》编辑,青年译者,已出版译著《永恒之间》。另译有诗歌、散文、短篇小说、文学批评,散见于《外国文艺》《书城》《文汇笔会》《新民晚报》等。

 

玛兹雅·穆罕默达里(Marziya Mohammedali),摄影师、设计师、艺术家、教育家与研究员。她通过充满创意的跨学科的实践方式,记录社会运动和以社会正义为主题的作品。她目前正在攻读艺术活动领域的博士学位。

 

汉娜·拉维利(Hannah Lavery),诗人、剧作家、演员,经验丰富的工作坊策划人。作品曾发表于《天沟》杂志(Gutter)、《苏格兰人报》(The ScotsmaNewspaper)和Neu! Reekie!等平台上。

 

刘宽,波士顿大学新闻硕士,导演,特稿作者。她长期为《人物》、《南方周末》、《端传媒》、T Magazine、ELLE等平台撰稿;纪录片作品曾在UCCA尤伦斯等机构展映。她目前的个人创作集中在探索影像和诗歌的边界。

 

约翰·弗里曼(JohFreeman),美国作家和文学评论家。曾担任《格兰塔》(Granta)编辑,作品出现在世界各地的近200个英文出版物上,包括《纽约时报书评》《洛杉矶时报》《卫报》《华尔街日报》等。

 

林蓓蓓,浙江工业大学讲师。

 

万杰里 • 加库如(Wanjeri Gakuru),自由记者、散文作家和制片人。作品发表在《过渡杂志》(TransitioMagazine)、《非洲报道》(The Africa Report)、《大象》(The Elephant)、《洛杉矶时报》和CNN等杂志和媒体上。

 

亚当·柯利(Adam Curley),现居墨尔本,作品散见于《月刊》(The Monthly)、《扬起的眉毛》(The Lifted Brow)、《星期六报纸》(The Saturday Paper)、Kill Your Darlings等杂志和媒体上。

 

印力,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研究方向为英美小说。从文学批评角度发现文学翻译之美。

 

大卫·索洛伊(David Szalay),1974年出生于加拿大的蒙特利尔,第二年随父母迁往英国并一直生活在那里。他的第一部小说《伦敦和东南部》(Londoand the Southeast)为他赢得了贝蒂·特拉斯克和杰弗里·法伯奖(Betty Trask and Geoffrey Faber prizes),接下来的两部小说《无辜者》(The Innocent)和《春》(Spring)广受好评。2016年,他的短篇小说集《那个男人》(All That MaIs)让他入选了当年的布克奖。索洛伊被《格兰塔》列入2013年英国优秀的20位年轻小说家名单。

 

余烈,1984年生于湖南,现居广州。长期的阅读者、观察者,写小说,做翻译。小说作品散见于《作家》《西湖》《芙蓉》《山花》等刊物。

 

顾湘,本科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莫斯科国立大学新闻系硕士,作家、画家。著有随笔集《好小猫》《东香纪》《赵桥村》,短篇小说集《为不高兴的欢乐》,长篇小说《西天》《安全出口》等。

 

安德烈·道(André Dao),作家、编辑、研究者和艺术家。他是“火线背后”(Behind the Wire)的联合创始人,这是一个口述历史项目,记录人们在移民拘留期间的经历。他也是获得过沃克利奖(Walkley-award)的播客《信使》(The Messenger)的制作人。

 

史文轩,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编辑,译者。

 

张赛,80年代生人,低学历,高眼光,故自封为诗人。被外卖公司封为骑士。喜欢孩子们的命名:河南老爸书呆子。保持戏谑,保持冷静。

 

林白,生于广西北流,现居北京。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写作。著有《一个人的战争》《说吧,房间》《万物花开》《玻璃虫》《妇女闲聊录》《北去来辞》等作品。部分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影响了两代作家。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老舍文学奖长篇小说奖、人民文学长篇小说双年奖,首届及第三届中国女性文学奖,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奖等等重要文学奖项。

 

简·卡森(JaCarson),现居贝尔法斯特。目前已出版作品包括长篇小说《马尔科姆的橘子不见了》(Malcolm Orange Disappears)、短篇小说集《孩子的孩子》(Children’s Children)、微小说集《明信片故事集》(Postcard Stories) 等。她现在供职于爱尔兰的都柏林写作中心,同时也是北爱尔兰Translink铁路公司的巡回作家。

 

闫晗,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二十世纪英美诗歌)。

 

许莹玲(Julie Koh),出生于悉尼,父母是马来西亚华裔。毕业于悉尼大学政治与法律专业,毕业几年后专职写作。出版有短篇小说集《资本失格》(Capital Misfits)与《轻小奇妙事》(Portable Curiosities)。许莹玲也是新加坡独立书店BooksActually年度文学选集《BooksActually的黄金标准》的编辑、讽刺歌剧《主厨争夺战》(Chop Chef)的剧本作者,以及实验文学团体袋鼠乌力波(Kanganoulipo)的创始人之一。

 

欢乐的戴维琼斯,1987年生人,新闻学专业毕业,目前职业基层小公务员,主业收税,爱好写作。

 

文珍,作家。出版有小说集《柒》《我们夜里在美术馆谈恋爱》《十一味爱》《夜的女采摘员》,台版自选集《气味之城》,散文集《三四越界》,诗集《鲸鱼破冰》。历获老舍文学奖、十月文学奖、上海文学奖、山花双年奖、华语文学传媒具有潜力新人奖、茅盾文学新人奖等。

 

巫昂,诗歌、小说、随笔都写,先后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和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曾供职《三联生活周刊》,出版有《我不想大张旗鼓地进入你的生命之中》《瓶中人》等书。2015年创立了宿写作中心,现居北京。

 

战洋,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助理教授,中国发展及研究中心网络成员。

 

昆鸟,生于河南,著有诗集《公斯芬克斯》《坏手》。




目录
◎目录

一组短诗:一月到六月               平湖 

【世界】
在全世界的附近             《报道》杂志 
贝鲁特来信:从革命到瘟疫   丽娜?芒泽尔休斯敦来信:让游行照亮美国 丹尼尔?佩尼奥 
东京疫情,我的“三号”           吉井忍 
瞥见可能的未来               希瑟?帕里
疫年双重记                         李炜 

我无法呼吸——“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在波陆/珀斯 
                     玛兹雅?穆罕默达里

二〇二〇年三月到八月       汉娜?拉维利

【自我】 
无人接触                   约翰?弗里曼(间歇性)结束一切   万杰里?加库如
中断修辞法               亚当?柯利
在山上,那里你觉得自由 大卫?索洛伊
人觉得自己渺小一点也挺好       顾湘 
我们喂养你 安德烈?道、迈克尔?格林
不如去摆摊                     张赛

你激烈地越过自身——三月到四月 林白

【附近】 
渗漏的容器:新冠时代下的共情与第一人称                       简?卡森 
双凤                         许莹玲
看门记               欢乐的戴维琼斯 
普通疫情生活图景               文珍 
2020的谜语                    巫昂 
危机中的未来,以及乐观主义时刻 战洋 
乐园                           昆鸟

内容摘要
一场2020年的记忆争夺战,一部记录当下的现实书。
一系列社会与环境危机不断累积、爆发,让2020年的特殊性被一再凸显。从岁初到年末,《单读》向海内外的作者、合作伙伴以及读者发起广泛征文,收集世界各地关于这一年的记录。最终,来自18个国家、34位创作者的24组纪实作品被汇集于此。《单读25?争夺记忆》在结构上打破了过去按照文体分类的方式,以“世界—自我—附近”三组关键词作线索,让诗歌成为另一条起承转合的线索;封面再做创新,以拼贴和重叠作为对纷乱记忆的表意;正书加别册的出版尝试,将是未来《单读》的新方向。
在闪烁其词和置若罔闻大行其道的如今,持续的记录与反思,是我们的回应。

主编推荐
★ 一场2020年的记忆争夺战,一部记录当下的现实书 
★ 休斯敦、贝鲁特、伦敦、东京、德里、珀斯、布达佩斯、贝尔法斯特、十堰、上海、北京……18个国家的创作者,共同见证、反思优选瘟疫之年
★ “黑人的命也是命”、女性抗议、性少数群体平权、移民生存……24组发自世界一线的深度纪实,记录大事件里的个人命运
★ 附送《把自己作为方法》圆桌实录《孤岛与对话》

精彩内容
贝鲁特来信:从革命到瘟疫(节选)撰文:丽娜?芒泽尔(LinaMounzer)这星期,人们已经开始违反封锁令,回到外面做短工,开展抗议了——他们怎么可能不这么做?许多人面前只有两个残酷的选项:出门做工有可能死于新冠病毒,但不做工则一定会死于饥饿。我们要求某些人待在家里,以保障社会的安全,但社会却完全没有提供他们任何安全保障。
“相互责任”必须是同时要求双方的。所以我不知道各方面的情况可能会变得多差,不知道要再度过多少个不眠之夜,这一切才会结束,也不知道它们究竟能不能结束,要怎样结束。我们必须保持警醒;必须把我们自己,以及所有其他人所经历的苦难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必须记住谁是真正的敌人,并始终直呼其名。真正的敌人不是病毒,也不是那些传播了病毒的无辜躯体。真正的敌人是那些暴君和机会主义者,这些人对待我们生命的方式与战争无异:为了获取他们所觊觎的战利品,生命可以被视为无足轻重的附带伤害。当然,敌人还包括那个让他们得以做出这些事的体制。
或许,“意志坚定”这个词更贴切地形容了我现在的感受,因为我感到我的悲伤、忧虑和愤怒终于再次恢复了恰当的大小,并指向了正确的方向:它们不再指向我自己的内心了。发生在我大脑中的微小调节,改变了我眼中所见的一切事物。那些我曾感觉是客观真理的东西——我这个人毫无价值;世界已经没救了;没有什么值得为之而活——都只是小小的系统故障。故障是可以被修好的,前提是我必须克服自己对修理方法的偏见。你看,我过去一直憎恨那些药片:将它们视为一副拐杖,一个弱点。为什么我没有跑步、冥想、大把大把地吞下深色绿叶蔬菜?我本可以靠自己康复的,但却没有,因为我是个废物懒蛋。现在我才发现自己是多么不可思议地幸运,竟然找到了正确的药和正确的剂量。它们刚刚好够让我的想象力再次开始运转。去他妈的,我们所有人都该使用我们有幸能够用上的无论什么工具、武器、护身符、支持系统,来尽可能保持自己的身心健全,好去完成眼前的下一个任务。
至于我这些天是如何度过的——嗯,我足够幸运,有条件待在室内自我隔离,只有轮到我采购食物的时候才出一次门。这种生活高度符合抑郁症患者的活动模式,但它不会像抑郁症本身那样,让我有罪恶感。(这也是集体行为的特点,它常常能缓解罪恶感。)我试图坚持履行某种日常惯例——大体上,这只意味着我每天早上把狗牵到屋顶上,跟她玩寻回游戏。今天早上的阳光分外明媚,极目远眺,只见一条清晰的地平线隔在碧蓝的海面和蔚蓝的天空之间。北边的海岸线上,群山历历在目。这些天,每当风从街道那边吹过来,你就能闻到盛放的橙花的香气。不管怎样春天毕竟还是来了。
我在读书(我又能读书了!刚刚读完的一本是《被掩埋的巨人》,你看过这本吗?),但读得很慢,因为我不停地查看新闻,并和人在WhatsApp上聊天。偶尔我也会接到翻译一两页东西的活儿,不过我并不知道在这个时候,怎么可能还有人拿得出钱来付给我。我意识到,我正在模仿母亲做的许多事情,那时我们还是小孩,母亲为了让我们在家里感到安全而做的。比如确保所有东西都是干净整洁的。(我对铺床这件事格外严格:先敲打床垫,让床单充分通风,之后才把它们平整地铺到床上,每个角都紧紧塞好,我之前从没这么做过。)做饭时尽量尝试新的做法和创意,并且把每餐饭都当成一场特别的小小仪式,无论食 材多么平凡无奇。(我妈妈的石榴糖浆拌鹰嘴豆泥就是这么来的。)坚持每天都和一个朋友交谈,并和我的兄弟之一通电话。
当然,我同时也在强迫症一般地不停刷推特。上面的很多人都说,他们梦见了自己再次走出家门,来到大街上。走出去,在人群中走动,置身拥挤的大街,仅此而已。我也做了同样的梦,只是在我的梦里,每个人都挥舞着拳头抗议,他们呼喊着的口号汇成了同一个声音。
谢谢你读到这里。我爱你,想念你。虽然我们之间隔了一个大洋,但我们此刻正生活在其中的现实竟是彼此相通的,这一点不可思议地打动了我——尽管造成这种情况的,是一个极为不幸的原因。我感到与你前所未有地亲近。我等不及再见到你,到那时,我一定要紧紧抱住你不放,千次万次地亲吻你。
现在轮到你来告诉我,关于你现在生活的一切了。告诉我所有那些坏消息和好消息,告诉我,你如何设想自己“这一切结束之后”的生活。
吻你,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