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41.83 4.8折 88 全新

库存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春秋)孙武|校注:若水古社

出版社广陵书社

ISBN9787555418801

出版时间2022-08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88元

货号31581241

上书时间2024-06-08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导 读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堪称中国古代谋略学“双壁”,流传至广,影响深远,其核心思想至今仍被广泛运用于政治、军事、商业竞争、人际交往和企业管理等各个方面。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晚期,号称“兵学圣典”,是公认的世界三大兵书之首(另两部分别是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和宫本武藏的《五轮书》),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军事著作。两千多年来,历代军事家无一例外地从中汲取营养,研习制胜之“道”。

 

《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字长卿,齐国乐安(在今山东境内)人,后来到吴国,经伍子胥推荐,获吴王赏识,担任军事将领并屡建奇功,因创作《孙子兵法》而被后世尊为“兵圣”。《汉书·艺文志》记载:“《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看来,最初的《孙子兵法》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十三篇,至少在汉朝时是八十二篇。根据史料,唐代流传的《孙子兵法》有三卷,其中十三篇为上卷,还有中卷和下卷。有研究者认为,将八十二篇删节成十三篇的,是魏武帝曹操。同时,更多研究者相信,这十三篇应该出自孙武本人,是孙武草创,由其弟子整理成书。

 

《孙子兵法》的诞生,有多方面原因,其中最重要一点是,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纷争不断,战争频繁,因而提供了大量鲜活案例;其次,孙武之前,已经出现了大量兵学理论成果,这为产生更优秀的著作提供了可能;第三,孙武本人极具天赋且极为努力。

 

自《孙子兵法》问世以来,历代为之作注者延绵不绝。目前世人能见到的最早注本是曹操的《孙子略解》,此后南朝梁的孟氏、唐代的李荃、杜牧、陈皞、贾林,五代的何廷锡,宋代的梅尧臣、王皙、张预都曾为其作注。后来,南宋吉天保将上述十家注与唐代杜佑所著《通典》中的《孙子》引文注汇为十一家注,刻成《十一家注孙子》,此本堪称《孙子》的集大成者。到了清代,经藏书家孙星衍校订考辨后,更名为《孙子十家注》,此本成了近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最为实用的《孙子兵法》读本。本书以天津图书馆藏嘉庆二年(1797)孙星衍校订本为底本,并参考其他版本,择善而从。

 

“三十六计”又称“三十六策”,最早见于《南齐书·王敬则传》一文中的“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意为败局已定,退却才是上策。此后,这个说法广为流传。到了北宋,“三十六策”被固定为“三十六计”。及至明末清初,又有人根据历史上的线索,广泛搜集相关资料,编撰成《三十六计》一书。遗憾的是,此书编撰者到底是谁、具体成书于何年,已经难以考证。

 

《三十六计》全书仅5000余字,共分六套,分别为: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时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时所用之计。每一套又各包含六计,共三十六计。这些计策都简单、具体、明确,并征引一些宋代以前的战例,操作性非常强。同时,原著中还借助孙武、吴起、尉缭子的思想对每个计策进行解说,并借鉴《易经》和古代兵书的措辞方式,文字精简,内涵丰富,准确剖析了敌对双方力量对比的转化机制,含有朴素的辩证法逻辑。

 

为了便于读者将这两部虽成书时间相差2000年,却彼此关联紧密、互为映证的千古奇书“一站式”阅读,本书特将《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合二为一,再经过专业古籍整理团队若水古社的认真审校、精心翻译,辅以最能展现相应计策智慧精髓的若干历史故事,有道有术,有考有解,以期为读者奉上一份原汁原味、浅显易懂的《孙子兵法 三十六计》。

 

 


【免费在线读】

商品简介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堪称中国古代谋略学“双壁”,前者主要讲制胜之“道”,后者更侧重取胜之“术”,二者互为印证、互为依托,故经常被相提并论。

 

《孙子兵法》注本众多,清人孙星衍校订考辨的《孙子十家注》是近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且最为大家推崇的读本,故本书以天津图书馆藏嘉庆二年(1797)孙星衍校订本为底本,又参考其他版本,择善而从。《三十六计》成书于明末清初,编者难以考证,本书以现有的通行本为底本,辅以专业古籍整理团队若水古社的梳理审校,令其原貌尽现。

 

原文与译文采用双栏文白对照形式,译文不夸张、不曲解、不啰嗦,生僻字一一注音,495处难点精准注释。精选80个真实历史案例,并对其中148处文史知识进行解读,有考有解,故事性强,便于读者轻松收获文史知识。精选27幅彩插。既有反映古代战斗场景的传世名画与木版年画,也有汉墓竹简《孙子兵法》、春战国兵器文物图。配图鲜活生动,与书中文字相得益彰。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被后人尊称“兵圣”“百世兵家之祖”。其所著《孙子兵法》号称“兵学圣典”,是公认的世界三大兵书之首,也是世界上现存的军事著作开山之作。
译注者简介“若水古社”系高高国际旗下专业古籍整理工作室,已获注册商标,由当今古典文学研究名宿、国学世家陈书良先生任学术总指导,同时聘请众多古籍专家为长期顾问。已校点、译注、整理出版了《山海经》、《周易》、《道德经》、《庄子》、《史记》、《世说新语》、《古文观止》、《王阳明全集》、《曾国藩家书》、《脂砚斋评石头记》、“四大名著·国学典藏版”等数十种古籍类畅销经典,深得业内认可及读者喜爱。

目录
孙子兵法

篇?计篇

不可轻易发动战争?5

观五事而知胜负?10

君主必须信任所用之人?17

用兵之道,在于出其不意?23

战前预算胜负概率?29

第二篇?作战篇

不宜长期用兵?37

将敌人之资为我所用?43

激起士气方能胜?49

第三篇?谋攻篇

不战而胜为上策?57

力不如敌时避其锋芒?64

国君不宜干涉军队指挥?69

知彼知己,百战百胜?74

第四篇?形篇

先求不败后求胜?83

打败注定失败的敌人?88

心存侥幸往往不能取胜?93

势不可挡,才能取胜?97

第五篇?势篇

正兵对战,奇兵制胜?105

出击敌人,动作要迅猛?112

变化表象,调动敌军?116

选择人才,为军队造势?121

第六篇?虚实篇

把敌人引到预定战场?129

攻打敌人必定救援之地?134

分散敌人的兵力?138

掌握战争的主动权?143

根据敌情变化而改变战术?149

第七篇?军争篇

以迂为直,不误军争?157

有效利用指挥作战的手势和号令?164

避开敌人的锋芒?168

小心敌人的诡诈?173

第八篇?九变篇

权衡利弊,适时放弃?179

将领有五个致命弱点?184

第九篇?行军篇

四种地形的处军之道?193

观察敌情,透过现象看本质?201

带兵行军要宽严并施?208

第十篇?地形篇

利用地形的六种原则?215

六种战败,将帅有责?221

地形不可忽视?227

第十一篇?九地篇

“争地”之内不要强攻?237

深入敌国腹地时,军心更坚?244

蒙蔽视听,隐藏意图?251

置之死地而后生?258

观察诸侯意图,谨慎结盟?263

第十二篇?火攻篇

火攻战效果显明,应择势而用?273

第十三篇?用间篇

间谍是取胜的关键?283

三十六计

原?序?293

套?胜战计

计?瞒天过海?297

第二计?围魏救赵?301

第三计?借刀杀人?305

第四计?以逸待劳?309

第五计?趁火打劫?313

第六计?声东击西?316

第二套?敌战计

第七计?无中生有?321

第八计?暗度陈仓?324

第九计?隔岸观火?329

第十计?笑里藏刀?334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338

第十二计?顺手牵羊?341

第三套?攻战计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349

第十四计?借尸还魂?352

第十五计?调虎离山?356

第十六计?欲擒故纵?360

第十七计?抛砖引玉?364

第十八计?擒贼擒王?367

第四套?混战计

第十九计?釜底抽薪?373

第二十计?浑水摸鱼?378

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382

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386

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390

第二十四计?假道伐虢?394

第五套?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401

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405

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411

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416

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420

第三十计?反客为主?424

第六套?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美人计?431

第三十二计?空城计?435

第三十三计?反间计?440

第三十四计?苦肉计?445

第三十五计?连环计?449

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454

内容摘要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堪称中国古代谋略学“双壁”,前者主要讲制胜之“道”,后者更侧重取胜之“术”,二者互为印证、互为依托,故经常被相提并论。
《孙子兵法》注本众多,清人孙星衍校订考辨的《孙子十家注》是近世流传广、影响,且为大家推崇的读本,故本书以天津图书馆藏嘉庆二年(1797)孙星衍校订本为底本,又参考其他版本,择善而从。《三十六计》成书于明末清初,编者难以考证,本书以现有的通行本为底本,辅以专业古籍整理团队若水古社的梳理审校,令其原貌尽现。
原文与译文采用双栏文白对照形式,译文不夸张、不曲解、不啰嗦,生僻字一一注音,495处难点精准注释。精选80个真实历史案例,并对其中148处文史知识进行解读,有考有解,故事性强,便于读者轻松收获文史知识。精选27幅彩插。既有反映古代战斗场景的传世名画与木版年画,也有汉墓竹简《孙子兵法》、春战国兵器文物图。配图鲜活生动,与书中文字相得益彰。

主编推荐

1.享受“一站式”阅读体验,将中国古代谋略学精华尽收眼底。《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被誉为中国古代谋略学“双璧”,一正一奇,相互印证。读之对古今中外历代战争的胜败分析必能入木三分,鞭辟入里。

2.对于想在竞争博弈中取得成功的个人与企业,《孙子兵法 三十六计》可训练辩证思维,丰富应变策略,教授脱困方法,是必读之书,也是捷径。

3.《孙子兵法》以天津图书馆藏嘉庆二年(1797)孙星衍校订本为底本,《三十六计》以现有的通行本为底本,专业古籍整理团队若水古社精编精校,令其原貌尽现。

4.全本全注全译,译文严谨浅白,不夸张,不曲解,不啰嗦,生僻字一一注音,495处难点注释,复原兵法本义,帮助读者深度理解原文。

5.简体双栏,文白对照,左边文言文、右边白话文,同步阅读,直观流畅,一目了然。

6.章节分明,标题精准提炼,节奏感、层次感强,读者从标题上就能快速掌握每章精髓。

7.精选80个历史真实案例,148处知识点随文解读,有考有解,在轻松实现举一反三、知行合一的同时获取文史知识。

8.内有高清大幅战争兵器文物彩插,鲜活生动,与书中文字相得益彰。读者可像看战争大片一样身临波澜壮阔的古代战场,近距离鉴赏深埋地下千年却依然寒气逼人的各类冷兵器。

9.精装双封,纯质纸张,色泽温润,绿色印刷,版式疏朗,不伤眼,可读宜藏。


【内容简介】

精彩内容
孙子兵法篇计篇不可轻易发动战争孙子曰:兵①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说,军事是一个国家的首要大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是否要发动战争,以及如何作战,都必须经过缜密的分析、观察、研究,再作决策。
注释①兵:当名词用时,指士兵、军队、兵器;当动词用时,指用兵。此处指军事战争。
历史再现吴越争霸公元前497年,越国国君允常去世。吴国国君阖(hé)闾(l()是允常的宿敌,他听说这个消息后,没有多加考虑,就想趁越国办丧事的机会出兵攻打。第二年,阖闾亲自率兵攻打越国。
吴军入侵时,允常的儿子勾践已经继位。父亲的亡灵尚未安息,仇敌就来侵犯,这让勾践十分愤怒。他挑选了几十名勇猛的士兵,分成三批,称为“敢死队”。吴军来犯时,勾践分三次派出敢死队,让他们冲到吴军阵营前面。敢死队冲出去后却不作战,而是对着吴军怒吼,然后齐齐拔刀自刎,三次都是这样。吴军从未见过这样的战法,个个目瞪口呆。就在这时,勾践派出越军突袭吴军。吴军猝不及防,四处逃散,吴王阖闾也被射伤,不久就去世了。
阖闾临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不要忘记勾践的杀父之仇,夫差谨记在心。夫差即位后,开始养精蓄锐,重整吴军,就这样过了两年。越王勾践听说夫差日夜带领吴军操练,一心想杀死自己为父报仇,他就想先发制人,主动出击。大臣范蠡劝阻说:“战争说到底是凶器,无论什么样的战争,首先都是违背道德的,主动攻击更是不得已的下策。所以好不要这么做。”勾践不听范蠡的劝说。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率兵攻打吴国。吴王夫差出动全国的精兵强将,勇猛迎敌,后大败越军,把越王围困在会稽山。
这个时候,勾践才明白过来,将战争当儿戏是大错特错的。他追悔万分,叹息道:“看来我要死在这里了!”他听取范蠡的建议,向吴王请罪,请求做奴仆。吴王答应不灭越国,并饶勾践一命,将他押送到吴国做奴隶。此后三年,勾践忍辱负重,让夫差消除了戒心,允许他重返越国。
回国后,勾践卧薪尝胆,治理国家。几年过去,越国实力已经大致恢复。但是勾践没有轻易出击,而是听从大夫逄(p1ng)同的建议,结交齐国,并与楚国、晋国交好,等待时机联合三国之力攻打吴国。
公元前484年,吴王受小人挑拨,杀了忠臣伍子胥,勾践向范蠡询问说:“吴王杀光了忠臣,现在身边都是些阿谀奉承之人,现在我们可以出兵了吗?”范蠡回答:“还不行。”公元前482年,吴王带领精英部队去会盟诸侯,吴国都城没有强兵防守。勾践问范蠡:“现在可以进攻吴国了吗?”范蠡说:“可以了。”勾践派出两千名水军和四万精兵,又派六千名训练有素的近卫军和一千名将领,向吴国进发,一举击溃吴都守军,吴国太子也被杀死了。在外与诸侯会盟的吴王听说国都沦陷后,让人封锁消息,然后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评估了越国军队的实力,认为还不足以灭亡吴国,于是答应讲和。
此后四年,勾践多次发兵攻打吴国,但都没有急于求成。在此期间,吴王夫差却屡次对外用兵。公元前476年,吴国与齐国、晋国交战,吴军疲惫不堪。勾践趁机再次出兵,大败吴军,围困吴国都城两年多。公元前473年,吴王夫差自刎,吴国灭亡。
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争斗,是中国历富戏剧性的故事之一。两国你来我往,各有胜负,每次胜负的关键,无不是看谁准备得更充分,准备充分者获胜,而草率用兵者失败。
勾践初的战败,是因为他把战争当成儿戏,以为“先发”就能“制人”,没有意识到战争是整个国家力量的比拼。军队的多寡、武器装备是否充足、自然环境是否有利、时机是否恰当,以及国民是否支持,等等,都关系到战争的胜负,甚至国家的存亡。因此,必须谨慎、细致、全面地考察各方面情况,才能决定是否应该进入战争状态。
勾践吸取了失败的教训,卧薪尝胆,即使国力恢复之后,也保持着克制,不贸然动兵。他认真听取大臣的意见,对敌我情况进行多方面分析,采取有利的作战策略。忍辱二十一年后,他终于等来时机,灭了吴国。
观五事而知胜负
故经①之以五,校之以计,而索其情②: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民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战争关系国家的存亡,因此要分析敌我双方的五方面情况,对双方的情况加以比较,以此探索双方胜负的可能性:一是道义,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帅,五是法规。
道就是战争的正义性,也就是君王的作战意志和臣民的意愿是一致的。国民百姓支持战争,不惧生命危险,甘愿为君主而死。这就是有道。
天是指天气、环境、寒暑、昼夜等各种自然气象、季节的因素。
地就是地理环境,包括战争的路程远近、所占据地区是险要还是平坦、战场是宽广还是狭窄,以及是生地还是死地等地理条件,这些都是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
将就是率领军队的将领,将领要有作战的谋略和打仗的勇猛。对士兵要抚恤,同时须奖罚有信,严明军纪。
法就是整个作战部队要有层次分明的组织机构,每个组织要有法令制度来管理人员的编制、资源的保障、物资的调配等战争中的事情。
这五个方面,作为一军的将领都要有充分的认识、深入的了解。了解就能胜利,否则就不能胜利。通过考察分析双方的各种情况,并据此加以比较,以此预测战争的胜负。哪一方的君王更贤明,民心更齐?敌我双方的将领谁能力更强?哪一方具备天时地利的优势?哪一方的军纪法规执行得更有力?军粮、武器装备等军需物资哪一方更充足?哪一方的士兵更能打仗?哪一方的奖罚分明?知道了这些情况,我就能判断谁胜谁负了。
注释①经:古代指纺织物上的纵线,即经线,在此作动词用,意思是衡量、分析。
②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校”同上句“经”的意思一样,指分析比较;计,在此指下文“主孰有道”等几个情况;索,意思是索取、获得;情,指战争中的敌我形势。
历史再现武王伐纣商纣王是商朝的后一个君主,他暴虐无道,百姓苦不堪言。周武王的父亲——文王姬昌施行仁政,很多诸侯都归附了他。
文王去世后,武王登位,任命具有智谋的太公望为太师,贤能的周公旦做辅相,又重用召公(武王的弟弟)、毕公(武王的弟弟)等贤臣辅佐自己。武王以文王为榜样,施行仁政,广招人才,抚恤国内百姓,使全国上下齐心。他打算联合百姓,承继文王的事业,筹备灭商的力量,等待时机。
武王即位的第九年,为了试探各诸侯对征讨商纣王的反应,他从大本营出发,一路号召集结军队。到达孟津(今河南中西部丘陵山区)时,他已经召集了八百多路诸侯。有的诸侯不能前来,就派了司马、司徒、司空等下属官员前来响应武王。在孟津,武王举行了讨伐纣王的誓师仪式。他说:“我虽然无知,但我的先祖有德行,我继承了先祖的功业,竭尽我所能完善各种制度,抚慰百姓,以完成先祖的事业。”在场诸侯听后,纷纷响应他,都说要攻打商纣王。太公姜子牙向大家发布命令说:“召集你们的士兵,跟着武王出发,落后的一律斩杀。”渡过河之后,军队扎营歇脚。突然有一团火从天上掉落到武王住的军帐上,这团火不停地转动,后变成一只赤红色的乌鸦,发出震耳的啼叫。武王把这当作不祥的征兆,对诸侯联军说:“此乃天命,现在还不是讨伐纣王的时候。”于是就率领军队回去了。
两年后,武王听说纣王更加暴虐了,纣王杀死了比干,囚禁了箕子。商朝王室内乱,很多臣子都逃奔到周国来了。武王通告全体诸侯说:“殷王罪孽深重,已经到了不能不讨伐的地步了!”他招兵买马,得到了兵车三百乘、猛士三千人、甲兵四万五千人,开始东征。武王的军队出发后,各个诸侯也都发动自己的军队前往孟津,与武王汇合。在联合军出征前,武王作了《泰誓》,声明此次战争的正义性和必要性。他说:“殷王让自己的宠妃干预朝政,他听从妇人之言,以致自绝于天下。如今,他杀死了亲族兄弟和儿子,远离了天、地、人的正道。我奉天命征讨他,希望各位一起努力吧。此次出征,只能胜,不能败。因为不会再有第二次!”四方诸侯国群起响应,各地百姓听后群情激奋、热血沸腾。
不久,周武王率领联合军顺利渡过黄河,很快到达了商都朝歌郊外的牧野(今河南卫辉市)。到达牧野后,武王发表出师宣言,列举纣王种种劣行:听信妖女妲己之言,不祭祀祖先;任用奸臣,排挤忠良;鱼肉百姓,残害至亲,以致民不聊生,人神共愤……他说:“我顺应天命去讨伐商纣王,你们也一起讨伐他吧。让我们直捣朝歌,严惩暴君,不得全胜誓不停息!”全军上下重复着“直捣朝歌,严惩暴君,不得全胜誓不停息”!将士的力量威慑天地,以至地动山摇。誓师完毕后,诸侯联合军的四千辆战车,在牧野摆开了阵势。
商纣王派出数倍于武王的军力抵抗,他的军队人数虽多,但很多士兵都没有打仗的心思,尤其是那些下级士兵,他们怨恨商纣王,巴不得武王赶快进攻。两军交战时,商纣王的军队士兵纷纷倒戈,转而攻打商纣的军队。牧野一战,胜负很快分晓。商纣的军队崩溃,商纣王败逃入朝歌,穿上他的华美服装,登上鹿台,投入火中,自焚而死。诸侯们和商都的百姓都朝拜武王,尊他为天下共主。武王灭亡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牧野之战,武王的军力并不如商纣王的多,但终武王取胜,其主要原因就是武王占据了战争中“道”“天”“地”“将”“法”这五个方面的优势。武王屡次对诸侯和百姓宣称纣王的所作所为违背了天地正道,自己讨伐商纣完全是出于道义和天命。有“道”则师出有名,也就获得了大众的支持。这也是孙子把“道”放在决定战争胜负的首位的原因。
战争的胜负受地理环境和天气的影响,将领的才能和军队的整体能力也决定成败。所以,光是有“道”还不足以取胜,要等到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时机,也就是同时具备了“天”“地”“将”“法”的优势后,战争的胜利就可以保证了。正如武王一样,有“道”有“将”有“法”,等来好的时机,终灭了商纣王。所以说,打仗要从五方面去把握战争形势。
君主必须信任所用之人将①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②;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③,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④也。
如果国君听取我的作战计策,将其用于指挥作战,那战争就会得胜,我就留下来;如果国君不听我的计策,即使任用我,战争也会失败,那我就离开。接受了我的作战思想和方针,我还将从其他方面造势,以“势”作为辅助,使计策得以顺利地施行。所谓“势”,就是以“有利于我方”为原则,在战场上灵活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以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注释①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