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乡贤/乡村振兴系列丛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新时代乡贤/乡村振兴系列丛书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5.2 3.4折 45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编者:何慧丽|责编:孙鸣凤

出版社中国农业

ISBN9787109242616

出版时间2018-1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5元

货号31206068

上书时间2024-06-06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序  乡村振兴:从爱故乡到新时代的乡贤
导论  乡贤与家国理性:新时代爱故乡的力
01  乡土文化篇
  重识乡土,文化自觉
  秦秀英:用自然笔记为自己代言,谱写农民心灵史
  李宗汉:痴心编撰灶堡乡志》,守望客家乡土文化
  赵伟平:呕心沥血撰浩卷,甘为平顺谱春秋
  张书岩:创办屏南耕读文化博物馆,打造闽东“民间故宫”
  培田三老:保护培田古村落,老骥伏枥志千里
  拾穗者:甘当文化义工十余载,守望故乡民间文化
02  民艺传承篇
  以艺润心,扎根社会
  苗春生:痴迷泥塑三十年,一把黄土捏‘关中”
  裴体文:芦山花灯五十载,彩楼青衣舞千年
  张满堂:振兴马街书会,守护草根艺人之家
  卢岳鹏:工匠精神铸乡土,百工之首传技艺
  张翰敏:兴办“蓝续”社会企业,创新白族扎染文化
  刘红权及太行盲艺人宣传队:行走太行八十年,瞽盲心亮向天歌
03  大众教育篇
  有教无类,崇德育贤
  王英杰:敦复书院弘大道,传统文化沃中原
  周鸣鸣:传承卢作孚精神,弘扬兼善文化
  马新兰:潜心开展妇女扫盲,力推回族女童教育
  王小平:倾心汇聚天下溪,乡土教材进课堂
  陈永松:绿色文化化大众,环保教育育新篇
04  生态家园篇
  和谐生态,家园永在
  运建立:搏命汉江环保事,守护家园母亲河
  殷玉珍:宁肯种树累死,不叫沙欺负死
  杨正熙:生态物种得保护,古法农耕焕生机
  任华章:护林为基守家园,生态为本谋发展
  杨德禄:当洼里遇见鸟巢,生态田园综合体点亮首都
05  乡村经济篇
  经世济民,融合发展
  丁汗平:荆楚家学转风气,筑巢引凤哺家乡
  陈涛家庭:文化建设聚人心,文化经济富周庄
  谭胜民:慢城里的鲍旗寨,艺术家的普罗旺斯
  张承永:知青互助新养老,城乡融合大平安
  胡诗泽:返乡大学生兴次滩,再造魅力新故乡
  弘农人:“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弘农事业
附录  2014-2017年全国爱故乡年度人物
后记

内容摘要
 情归故里,共建家乡,本书由温铁军先生作序,由乡建一线的专家学者作理论指导。本书从乡土文化、民艺传承、大众教育、乡村复兴、生态家园五个维度,分析了乡贤精神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意义,并结合张书岩(乡土博物馆)、裴体文(芦山花灯)、马新兰(女童教育)、胡诗泽(次滩再造)、运建立(河流保护)等27位新时代乡贤的实践案例,树立起新乡村建设的典范人物,以他们的人生经历为标杆,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精彩内容
 乡贤与家国理性:新时代爱故乡的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礼记·中庸》当代中国的乡贤群体及其事迹现象的出现,一定是有其根本渊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的;一定是以解决宏观
结构性社会问题为导向并有着现实使命及其发展机理的;同时,也一定是有着中国特色的全球化话语建构的价值的。新时代的中国乡贤群体,欲呼之、磅礴应然……这本书是用无数人的鲜活生命铸就的,而不只是用笔写成的。
新时代的乡贤,其传统
渊源如何理解?近现代以来的历史发展脉络如何理解?
新时代的乡贤群体,面临什
么样的时代使命和发展问题?如何从全球视角来看新乡贤的时代价值?我们在新时代将如何传承乡贤文化?
一、中国传统乡贤及其家国情怀
(一)中国乡贤的历史渊源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祭祀先贤的文化活动。
秦汉之后,乡贤文化建设渐渐进入自觉阶段,形成了包括书写乡贤、祭祀乡贤、乡贤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一整套乡贤文化体系。西汉时期
,汉高祖所定的“三老”制度可算是官方自觉开展的最早的乡贤文化建设。东汉时期
,最早出现了“乡贤”一词,国家将其作为一种荣誉称号,表彰有作为的去世的官员,或有崇高威望、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社会贤达。宋代之后,随着士族门阀制度被彻底打破,科举制度和书院又兴盛发展,士大夫阶层
作为知识分子范畴意义上的“士”阶层逐渐壮大,他们萌生出了一种“担负着天下的重任”的“自觉的精神”;在这种精神的驱动下,一些致仕回乡的士大夫开始积极参
与乡村治理,此为中国“士”阶层与乡村发生紧密关系的肇始。当时范仲淹在家乡苏州设立义庄,在宗族内进行慈善救助;吕大钧为家乡蓝田制定了《吕氏乡约》,规范乡民的修身齐家交友的道德修养与婚丧嫁娶等社会活动。到了明清两代,随着乡村基层自治制度的完善,以“乡绅”阶层为代表的乡贤力量,在乡村治理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由科举制产生
的官绅、学校制产生的学绅以及捐纳制产生的商绅。他们在地方上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声望和特权,也以增进家乡福利和权益保护为己任,更为广泛地参与到了乡村社会的公共事务中,诸如
修桥铺路、设置义仓、创办书院、开设普济堂、处理乡村纠纷、教化乡民等。与宋代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完全是民间行为不同,明清两代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得到政府鼓励与制度保障,乡贤们的义举,均会受政府表彰并载入地方史志。
从历史演变上看,传统
社会中的乡贤,主要指在地方社会建设、风习教化、公共事务中做出了重大贡献的,有贤德、有文化、有威望的贤达人士,他们或以学问文章、或以吏治清明、或以道德品行而闻名。“古之生
于斯之有功德于民者也,是之谓乡贤”;“传统乡贤是儒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生追求和社会责任的实践者”,“广义的乡贤既包括生活在本乡本土、造福乡梓的贤士,也包括生活在外地、对国家社会有突出贡献的当地名人”。乡贤文化是地方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展现了一个地区真实、立体的形象风貌,同时也
是团结大众的有效形式,是地方文化软实力。
(二)小农村社稳态结构:乡贤文化的经济基础
乡贤文化的经济基础,是农耕社会里以小农村社为基础单元的“内部稳态经济结构”。这一结构从基础上形塑了循环史观视角下的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这个“内部稳态结构”具体表述为:就农村土地制度而言,在所有权上表现为村社内部“公田”与“私田”相区别的、
一种“两田制”和“两权分离”的制度,即土地占有权逐渐分散、使用权向自耕农相对集中,而且具有村与村边界产权清晰、村社内部产权模糊的、“小农村社经济内部化的财产和收益分配”的特征。这正是传统农业社会相对稳定的基础经济制度,它受限于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氏族,维系了中华民族农业文明相对稳定的数千年历史。在此制度中,其村社内部“公田”收益的分配,一般由村社中的公共组织(如学堂
、祠堂、寺庙)或有势力的人(如大户、士绅、族长等)实际掌握,其使用方向主要是负担农村基层村社内部的教育、治安、修桥补路等公共品,这些组织中的掌握者即乡贤群体。我把这个起着基础性保障作用的小农村社内部的、建立在公私“两田制”和“两权分离”经济基础上的、集“生产、生态与生活”于一体的习惯性制度,称为村社理性。这个村社理性是作为乡村内生性动力存在的,其本质上是一种建立在悠久历史上的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地缘生存关系的中国式表达。
P1-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