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外汉学译丛器成天下:中国瓷器考
  • 海外汉学译丛器成天下:中国瓷器考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海外汉学译丛器成天下:中国瓷器考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5.82 4.0折 64 全新

库存9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法]奥图·德·萨代尔(OttoduSartel)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43531

出版时间2021-12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64元

货号31313867

上书时间2024-06-05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奥图·德·萨代尔(OttoduSartel),1832年生,十九世纪法国著名收藏家、学者,对东方器物有深入的研究。
译者:刘婷,1988年生,本科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现居美国从事翻译工作。

目录
第一章  中国瓷器的起源
  硬质瓷器在中国的发明年代
  釉下钴蓝纹饰的发明
  日本瓷器的创烧
  被误认为来自朝鲜的日本瓷器
  被误认为来自印度、柬埔寨、波斯的中国瓷器
  波斯半透明彩陶
  中国瓷器首次进入欧洲
  “瓷器”一词的起源
  14-15世纪王室和贵族的藏品清单(涉及中国瓷器)
第二章  瓷器的烧制、纹饰与款识
  瓷土的成分
  软质瓷土在法国的发现
  欧洲高岭土的发现
  欧洲和中国硬质瓷器烧制方法概览
  高温釉瓷器
  中高温釉瓷器
  彩色地瓷器
  素胎绘制纹饰
  瓷器上贵重金属的使用
  半软质中国瓷器、“中国白”
  法国软质瓷土
  中国绘画的特点
  图像展示
  四位最高神灵
  地位稍低的七大神仙,人间福祉的传布者
  观音女神
  八位不老仙人
  蝙蝠
  “寿”“福”
  八卦
  阴 阳
  文字、公正、才华、音乐、权力的象征
  表明瓷器烧造日期的款识
  明朝年号列表
  清朝年号列表
  干支纪年法
  中国的第七十六甲子简表
  出现于瓷器上的各类年款
  不可指明瓷器烧造时间的款识
  依据年代先后顺序整理的款(款识列表)
第三章  中国瓷器在欧洲
  欧洲的中国瓷器
  过去的瓷器爱好者
  杜维尔先生和冯佩提斯子爵的收藏
  德·朱利安先生的收藏
  盖尼埃先生的收藏
  布瓦赛先生的收藏
  马扎林公爵夫人的收藏
  18世纪初期后进口至欧洲的古代中国瓷器
第四章  瓷器描述与时代划分
  一系列中国古代瓷器的年代记与描述
  原始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第五阶段
  二次装饰与仿制
译后记

内容摘要
瓷器的海外传播是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重要一页。16世纪以来,中国瓷器通过海上新航线远销欧洲,它们不仅是具有实用价值的器物,更是中国灿烂文明的载体。西方人是通过陶瓷开始认识中国、向往中国,进而与中国展开交流的,英文中“瓷器”和“中国”享有同一命名便是明证。瓷器这一文化符号,对中国文化在欧洲的传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国瓷器在给欧洲以影响的同时,也从欧洲艺术中汲取了营养,受到了西方画法的润泽。
《中国瓷器考》的作者奥图·德·萨代尔是巴黎著名的收藏家,于1881年出版此书,书中对中国瓷器文化做了细致的考察,解释了诸多专业术语的意义,并详细阐述了瓷器的制作过程,瓷器的种类,瓷器上图画的特定主题。最重要的是,作者还介绍了中国瓷器在欧洲的传播与演化过程。此外,书中收录的欧洲著名收藏家的藏品图片,是19世纪西方出版的第一册中国陶瓷收藏图录。

精彩内容
 来自东方的瓷器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在欧洲日常进口的商品中所占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瓷器被随意摆放在各类集市
上以低价出售,逐渐占据了我们的居所,也对本国工厂烧制出的器物构成了不小的威胁。一些收藏人士对于人们这股莫名其妙的狂热感到难过,在他们眼中,这些来自日本或中国当代烧造的器物,通常带有拙劣的仿古纹饰,轮廓显得笨拙,总体而言不够高雅。本来很匀净的釉面被暗淡的蓝色、混沌的黄色或深粉色所掩盖,使得瓷器整体的色调苍白而又沉闷,更加无法补救的是其器型的呆板与俗气。
可能对于那些容易被时尚风潮左右的人而言,这股风潮自然带有的霸道气势会影响其理性的判断,因此掩盖住瓷器自身的魅力。因此,近期生产的东方瓷器虽不乏买家,实际上却缺少那些真正懂得欣赏它的人。东方瓷器让那些迷恋东方情调同时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人感受到了强烈的艺术冲击力,他们认为瓷器将绚丽的色彩、
丰富的层次与奇异优雅的外形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1878年世界博览会举办之时,我们可以轻松注意到,中国当代烧造的瓷器质量发生了滑坡,尤其是和中国古代瓷器所达到的较高水平相比,当前的颓势绝对是毋庸置疑的,这一情况不禁令人扼腕叹息。那些代表中国出席博览会的委托人也不得不公开承认了这一事实,尽管他们受到中国委任,应替瓷器发声,同时也当捍卫瓷器烧造所涉及的巨大产业链。博览会官方目录有关中国的部分也承认中国的瓷器产业正在全面退步。目录上给出的解释也完全出于商业上的考量:“中国古典瓷器,无论是从其精细的工艺还是从其典雅的外观而言,都可完全超越当今生产的瓷器。为满足当前人们不断增长的需
求,现如今的瓷器都需要
快速烧成。此外,一些著名的颜色釉秘密配方已经无处可寻。并且,16世纪、17世纪的花瓶售价至少需要25000法郎,而现今那些最精美的器物几乎是所
有阶层的人都可以承受得起的,甚至人们有时可以在穷苦家庭里看到较为大众化的瓷器。”这样坦诚的说辞仍旧难以促使瓷器爱好者们下定决心将当代瓷器移出他们的玻璃展示橱。而本书则将当代瓷器搁置一边,仅仅关注乾隆时代(1796)之前生产的器物。多年来,正是那些古典器物,一
直被收藏家追寻着、欣赏着。我们将它们划分为一
大类,并将这一类瓷器命名为“古代瓷器”。
有时人们会说:“这件瓷器出自当代,那一件来自古代。”在这些简单的论断之外,人们通常还会加入一些针对瓷器外形、装饰的总结性描述,并且相信列举这些细节便已经足够
。有时,某件瓷器展现出一些古代的特征,令人有所怀疑,然而却没有人敢于断言。类似的情形还比如,一件瓷器看起来不怎么古老,但是人们却能断言它烧造的具体时代。对于这种本应使用科学纪年来表明的事情,却简化为如此泛泛的概述方法,请各位不要感到太可笑。要
知道,对于业余人士而言
,在烧造于中国的瓷器上找出一些能透露年代的痕迹实在是一件太困难的事情。要知道,中国古代瓷器烧制曾经走过漫长的岁
月,创烧于很久很久以前,然后一直持续至上个世纪。所以,那些可怜的瓷器爱好者们便仿佛被置于一片混沌当中,在这关乎当代与古代的广阔鉴别世界中自由闯荡,但是混沌状态的好处是,爱好者们极少受到任何前人判断的干扰。
P3-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