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谭小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绿城玫瑰作家群成员,南宁市作家。1985年开始散文创作并连年获奖,后从事报告文学创作,共发表和出版短、中、长篇报告文学30余篇(部),2011年出版三部长篇报告文学《世纪大救亡——阚培桐与抗战歌曲的毕生情缘》《桂派名老荣远明》《新时期的好军嫂韩素云》,其中《世纪大救亡——阚培桐与抗战歌曲的毕生情缘》进入中国作协2008年重点作品扶持项目,也是该项目创建以来广西获得扶持的作品,实现广西零的突破。2020年,描写中国第五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丰功伟绩的20万字长篇报告文学《西非时间》出版。
目录
第一章 乡里乡绅
龙跃华香坡
一面珍藏的党旗
1965:一个女娃呱呱坠地
长大后,我要当护士
第二章 从卫校到传染病医院
南丁格尔其人其事
载入护理史册的一则“誓言”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二度进京培训
第三章 艾滋病真的来了
因为无知,所以恐惧
四十不惑:小女子有大担当
她为患者操碎了心
善意的谎言
温暖的红丝带
第四章 地狱之门
一只剥了皮的青蛙
那个跳楼的小凤
患者家属的忏悔
生命,永远值得尊重
第五章 艾滋病人无罪!
艾滋与老人
艾滋母亲的牵挂
一对艾滋夫妻
两个艾滋少女
艾滋病患儿最值得同情
消除歧视,我们在路上
第六章 天使的眼泪
医者仁心
怀孕护士的爱与痛
“职业暴露”猛如虎
高高举起的带血针头
患者的刀,架上医生脖子
第七章 是患者,也是志愿者
敢上电视的小马
浴火重生的小张
小黄,你真的很能干!
第八章 一条战壕的战友
从死神手里夺人
救护,急如星火
不一样的成就感
陪患者一起走钢丝
主角与配角
阻断病毒,看见明天的太阳
结尾还有故事
(之一)获得“白求恩奖章”
(之二)妈妈,拿个“南丁格尔奖”回来好吗?
(之三)五十知天命:终于捧回“南丁格尔奖”
作者附记
内容摘要
杜丽群,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最美奋斗者”,广西第一位艾滋病科护士长,“白求恩奖章”“南丁格尔奖”获得者,与广西首个艾滋病护理团队在艾滋病护理一线奋战16年。本书是一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报告文学,以杜丽群为主要写作对象,表现了以杜丽群为代表的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艾滋病医护团队大爱无疆的精神境界,用具体事例宣传了广西甚至是中国在“防艾”方面取得的成就,进一步宣传了“防艾”知识,引导社会关注、关爱艾滋病患者。
精彩内容
龙跃华香坡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广西南宁,一条邕江,把这个首府城市一分为二,分为江
南、江北两大片区。江南片有个并不十分出名的小镇——江西镇,这个镇的前身是老口公社,后更名为江西公社、江西乡、江西镇。
江西镇不出名,但这个镇的同新村华香坡,在方圆数公里却声名赫赫,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这里的风光太美了,远远望过去,它就像一条看似静卧不动,却随时准备着
腾空而跃的祥龙。如果哪天天气特别好,一束束明媚阳光打到民居的屋顶上,更像一条绵延数里、金鳞金翼的龙了。
华香坡有个古老的传说,说是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坡上一户死了人,这户欲讨个吉利,便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摸摸把逝者抬上山,葬在了龙头的位置。却没料到被他这一弄,坡上水不流了,狗不吠了,黎明时雄鸡也集体趴窝,不“喔喔”打鸣了。众人纳了闷了,华香坡向来百事顺遂,万事大吉,怎么忽然变成这样了呢?
难道是谁惹怒了天老爷,方才遭此报应?后来有人上山打麻雀,打死的雀儿落在龙头上,打雀人乐哈哈地跑去捡,那户干的缺德事这才败露。这还了得,简直犯了天条了!众人怒不可遏,操起锄、镐和铁锹,涌到龙头,三下五除二,把坟平了。自打平了坟,坡上水又流了,狗又吠了,雄鸡又给人们报起了晓。
这个传说告诉我们:世间发生的有些事,或许是由某种未知的力量预先安排,人力是无法与之抗争,使其发生改变的。
沿着龙头往龙的尾部走,几乎来到最尾处,有户人家姓杜。杜家虽未占据祥龙之首,日子却比别家过得好,你问怎么好?田比别人多,地比别人多,房屋比别家建得高大、宽敞,这还不算好?杜家有地二三十亩,因此土改划成分时,被划为“地主”。杜家的三间青砖大瓦房,是除了田地以外一项最能耀祖光宗的产业。走进屋里,地面不见一丝浮土,铺的全是地板砖。房屋两进,一进门头雕着花,二进门头题了个“福”字,下有“三多九如”字样。“如”是壮话,为汉语中“余”的谐音。“三多九如”即是“三多九余”的意思。老子《道德经》有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泛指多数、
多次;而“九”属老阳,是最
大的一个阳数,是九个一位数当中最大的数,表明“极
多”“最多”。从方方面面看,在江西镇华香坡一带,这户家境殷实无疑了。
一面珍藏的党旗木有根,水有源,若要
追溯杜家的源头,杜丽群的爷爷是绕不过去的一个人物。
让我们把镜头移向华香坡芳草萋萋的后山,我们看到这里有座与众不同的坟茔,与众不同处,在于墓碑上刻的这一行字:抗战预备大队大队长杜敬椿之墓。
回溯杜家一百多年的历史,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了杜敬椿这代,除了在本地拥有极为丰厚的田产与房产,还在镇上和南宁盘下了数个铺面。又因为他读过几年书,算个文化人,那年村里设馆办私塾,学董便找上门来,邀他出山,担任村里的塾师。当时他想,若在平常日子,自家的几十亩地由家里的壮劳力打理,还是能应付过去的。到了农忙季节,也请有应时的短工,帮着抢收抢种。再说那几个铺面,不也请了不少的伙计,在帮忙打理么,自己是完全可以脱开身,接过学董递来的聘书的。这么着,他便成了一
名受人敬重的私塾先生。
在课堂上,杜敬椿穿着
长袍马褂,教孩子们识方块字,识到一千个字左右,大约能把一本书看下来了,这才让他们诵读《三字经》、
《百家姓》、《千字文》、
“四书五经”,等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许多行当被迫歇了业关了张,私
塾也动员学生回家,躲避战乱。国家陷入危难之境,东北等敌占区的热血青年纷纷报名参军,与入侵之敌决一
死战。内陆等大后方则成立抗战预备队,为前线提供粮食、武器及候补兵源等。杜敬椿爱国志向坚定,也成为抗战预备队的一员。又因为他在预备队表现良好,写战前动员文稿、画抗战海报等是把好手,加上身手灵敏,比武操练也毫不逊色于人,大家都很服他,一致推举他为抗战预备大队的大队长。
经过14年浴血奋战,抗日战争以中国人民的最后胜利、日本军国主义投降而告终。抗战烽烟散去之后,杜敬椿又回到学堂,重执二尺教鞭,教书育人。
他在抗战预备大队除了担任大队长,还有无其他职务,政治面貌如何,他本人始终三缄其口,不与外人宣讲,甚至在家人面前提也不提。直到他寿终正寝,家人砸开床底一只紧锁着的木头箱子,这才发现里面藏有一
面党旗——一面中国共产党的党旗,另有党证、党员花名册等物件。
看到这面尘封多年的旗帜,家人这才恍然大悟,明白了许多过去没弄明白的东西,原来杜家这位最受敬重的前辈,老早就已加入了共产党,只是嘴上不说而已。
P2-5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