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太难民与上海(第3辑尘封往事)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犹太难民与上海(第3辑尘封往事)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6.37 5.5折 4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罗震光

出版社上海交大

ISBN9787313136886

出版时间2015-08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8元

货号3437883

上书时间2024-06-05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罗震光编著的《犹太难民与上海》丛书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包括四册散文故事和一册故事绘本,分别为《海上方舟》《情牵虹口》《尘封往事》《上海记忆》和《海上明月——犹太人在上海画影》,共收录故事108篇、图片500余幅和四幅长卷,集合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虹口记忆”和“上海故事”,生动反映了犹太难民与上海的历史情结和近况。同日首发的还有《和平·友善·包容》专题纪念邮册和《上海方舟》主题纪念铜章。
本书为《尘封往事》。

作者简介
罗震光:上海作家协会会员,先后任职于青年报,生活周刊,新民晚报,专擅调查新闻。从业20年,先后发表特稿、调查新闻300余篇。 

目录
七十年前旧上海 犹太报纸登些啥
What Appeared on the Jewish Newspapers in Shanghai 70 Years Ago
旧闻三篇录世实 犹太难民显精神
Three Old Pieces of News Recorded the Truth, and Jewish Refugees
Showed Their Spirit
生存艰难志不移 “重回祖国”藏心底
Survived the Hard Times Telling Stories of Back-to-Motherland
Dreams
失国民族黄连苦 沪上媒体齐声援
Shanghai Media Jointly Supported the Nation Suffering from the Pain
of Defeat
纪念品留下战争回忆 火柴盒记载日军野心
The Souvenirs Keep the War Memories while the Matchboxes Record
the Ambitions of the Japanese Invaders
犹太孩子忆童年 香烟壳子难忘怀
The Unforgettable Cigarette Pack in the Childhood of Jewish Children
隔都的文具 你可还记得
Do You Still Remember the Stationery in the Ghetto
聚居区群星闪耀 音乐会抚平伤痕
Star-studded Concert Soothed the Broken Hearts
护照承载逃亡岁月 七十年后失而复得
Passport Recording the Exile Days Regained after 70 Years
“信使”关注新论 “时代”传播要闻
The Messenger Focused on New Theories and the Times Communicated Important
News
犹太青年戴斯君 环球骑车战火中
The Jewish Youth Deiss Cycled Globally in the War
捐建犹童学校 惜因战事关闭
Established by Donation, the Jewish School Pitifully Closed in War
犹太国队虽输球 无国有队喜欲狂
Lost in the Match, Jews Celebrated Joyously for Having a National Team before
Establishing the State
寻找童年小伙伴 重洋难隔儿时情
Search for Childhood Companions—Old Memories Could never be Severed by a
Distance of Oceans Apart
犹太商人落难 变卖家当求存
Caught up in Calamity, Jewish Businessman Sold out All Properties for Survival
我家三件传家宝 陪伴全家过难关
My family’s three heirlooms accompanied the whole family through hard times
禁谈逃亡经历 努力找活谋生
Never Talk about Escaping, Try to Make a Living
三条大街留难民 五百行业谋生计
Make a Living in 500 Trades and Seek Shelter on Three Streets
木偶戏抒发乡愁 经典剧好评如潮
Classics of Nostalgia-rich Puppet Plays Obtained Raves
刻骨铭心小街景 握手鞠躬芭蕉扇
Unforgettable Street Scenes: Handshakes, Bows and Palm-Leaf Fans
犹太难民在上海 《申报》记录全过程
Stories of the Jewish Refugees in Shanghai Completely Recorded by Shun Pao
走过磨合期融入上海 欲组犹太军共斗纳粹
Assimilate into Shanghai through the Run-in Period with an Attempt to Organize an
Jewish Army against Nazism
逃出集中营 又进隔离区
Escape from the Concentration Camp But to be Forced into the Ghetto
春节平静刚过 隔都囚禁难民
A Peaceful Spring Festival Followed by Refugee Imprisonment in the Ghetto
捐赠合屋漫画 永记日寇蛮横
Never Forget the Outrageousness of Japanese Invaders
战后难民寻方向 媒体说美谈欧洲
Media Discussion about the US and Europe Provided Guidance for Refugees after War

内容摘要
 昨天的新闻,今天的历史。犹太难民来沪是当年媒体始终关注的新闻。罗震光编著的《犹太难民与上海(第3辑尘封往事)》从70年前上海的各种报纸中发掘犹太难民与上海的故事,其中有深度解读的主流报纸《申报》的全部犹太难民报道;有上海图书馆馆藏珍品——犹太人在上海办的《以色列信使报》《犹太早报》《黄报》等。
犹太难民在互联网上的往事交流平台——黄包车网站和上海犹太纪念馆馆藏的《尘封日记》都是本书的深入研究对象。
一件件尘封往事由此再现。

精彩内容
 “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旧报刊里的每篇报道,有如点滴记录,往往并不会被收录进一些史料典籍、百科全书里。但是这些“被散落”的资料与知识未曾消失,只是静静地埋入档案室、图书馆,等待着有一天被重新挖掘。这些看似零零散散的故事,或许并不会带来怎样的轰动效应,但却不免会使读者感
到眼前一亮。即使从现在的角度和观点看来,它们中的人物,以及所表达出来的美好、忧愁、喜乐、悲伤等等情绪,历经岁月,依然跃然纸上,充满着从历史那头传来的情感共鸣。
犹太难民流亡上海后,在温饱问题尚不能完全解决的情况下,他们对国内外的新闻,尤其是关乎自身民族未来存亡的任何信息都有强烈的了解意愿,一些专门办给犹太人看的报刊应运而生。上海犹太早报(ShanghaiJewishChronicle),二战期间犹太人在沪自办的主要媒体之一,从不同的角度记录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在中国和世界上发生的各种新闻,尤其是那些主要居住在上海虹口地区的犹太难民中发生
的新闻。
那么,让我们来撷取几段旧闻,看看当年犹太人在上海的生活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去理解这个历经坚辛的民族在苦难关头有着怎样的精神世界。
防空演习时显危机意识1943年12月24日,在上海的华德路、大连路、茂
海路以及其他附近道路划归区域曾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防空演习。据《上海犹太早报》的消息,约1200位外籍人士参加了这次防空演习。
下午两点半,随着警报声忽然响起,外国保甲成员和警察立即将演习区域封锁,并禁止车辆通行。演习过程中,一名通信员骑着自行车飞速驰过,车把上挂着写明保号的牌子。“咚”的一声,他在门口跳下来,并大声报告说,“15号,灭火成功。”与此同时,来自不同方向的通信员也一同报告。不远处,一幢房子被炸着火。主力部队的队员立即破窗而人,先将屋内的受灾群众救出,随后开始灭火。整个演习持续了约一个半小时。最后,当时的保长菲利克斯卡德克发表讲话,他说今后会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对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做好应急准备。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当年的历史背景。1943年年底,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战争各主要战场的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转折,战争的天平开始向盟
军倾斜。欧洲战场上,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的泥淖之中;苏联开始发起战略反攻;远东战场上,美军连续解放了包括印尼和菲律宾等国在内的太平洋诸多岛屿。
尤其是中途岛海战后,日军彻底丧失了战争主动权,开始节节败退,转攻为守。为商讨加速战争进程和战后世界的安排等问题,美、英、苏三国首脑已于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举行了著名的“德黑兰会议”。在这样的背景下,远在东亚的上海犹太难民,组织了一场防空演习,且参与的外籍人士达到1200名,这不由得令人推测其初衷——为了应对可能的战争威胁

由于当时日军已显颓势,而犹太社区位于当年上海的日占区内,所以犹太难民不免担心丧心病狂的日军会在战争进行到尾声时,将战火烧到自己的家门口来。所以在当时风雨飘摇、尚未站稳脚跟的情况下,他们仍未雨绸缪,进行防空演习,提高警戒意识。可见犹太民族的危机意识十分强烈。
突发火灾中看慈善精神这场大火来得很突然。1944年3月15日上午9点15分,华德路343弄9号燃起熊熊大火,由于当时正刮大风,火势迅速蔓延到周边,房屋被严重烧毁,其中包括外籍人员居住的5号、7号和11号。火灾造成24名外籍人士不同程度受灾。
一个半小时后大火被扑灭。火灾过后的救灾过程中,可以看到犹太难民和上海市民面对困难齐心协力、同舟共济。
同一里弄的Erco咖啡店店长给予很大帮助,他立即将咖啡店空置出来安排受灾群众和转移出来的物资,并为大家提供茶水。KitchenFund(厨房基金会)获悉火灾情况后立刻派出代表前往忙碌的受灾现场,中午前准备了一桶桶饭菜送到受灾群众手中。
次日,在犹太社区的号召下,善后组织募集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大笔善款。据《上海犹太早报》刊登的信息,捐款的名单中既有像玛丽安糖果店(捐1000元)、“安娜贝拉”时装店(捐500元)、“公平路/昆明路二手货店”(捐666元)这样的外籍和中国商人开的商铺;也有Dr.E.L.I.Singer先生(捐300元)、
L.M.Dombrowsky先生(捐500元)这样的个人捐献;还不乏中欧新教徒协会(捐1000元)、格雷格商学院学生(捐120元)和犹太早报员工(捐120元)这样的团体和组织的集体捐款……共有131笔来自公司和个人的捐款,金额从10元至10000元不等,总计44501元,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HermannGrabmann先生虽然只捐了10元,但很可能这是他当时口袋里所有的钱。在灾难来临时,为何在自身相当困难的情况下,犹太人还能够站出来,从物资到金钱,各方面都如此义无反顾地帮助别人呢?这是因为在犹太教义中对慈善有过明确的阐述:行善是每个人的义务,甚至靠别人施舍养活自己的乞丐,其本人也必须救济那些不如自己的人。这是植入每个犹太人心灵的“典律”。所以,在看到同胞受灾受难后,犹太难民即刻相互协作,在现实生活中生动地诠释了“慈善”一词的含义。
打折大衣里现生活态度《冬天是一个冷酷的人》一文刊登于1943年11月30日的《上海犹太早报》。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随着冬天到来,前来上海的作者作为犹太人,希望能像过去一样,穿上一件大衣,不再畏惧严寒。但事实毕竟残酷,在漂洋过海来到上海之后,买高档的大衣,已成为乌托邦式的梦想,只能等打折促销挑高“性价比”的购买了。P15-19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