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维铮学术讲演录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朱维铮学术讲演录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30.18 3.9折 7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朱维铮|责编:陈佩钰

出版社浙江大学

ISBN9787308203685

出版时间2020-08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78元

货号30950208

上书时间2024-06-04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从学术日臻成熟的四十七岁起,直到因病逝世前两年的七十四岁止,演讲——成为朱维铮先生除教学和研究之外的重要学术和社会活动。
朱先生演讲的内容,与他的教学和研究方向相合拍,最早是中国经学史、史学史,接着是中国文化史、思想史、学术史,最后是中西文化交流史和中国近代史。

作者简介
朱维铮(1936—2012),江苏无锡人,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生前为复旦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室主任,从教52年。2006年获德国汉堡大学荣誉博士,是汉堡大学授予中国人的首个荣誉博士,也是自季羡林之后德国高等学府授予中国人的第二个荣誉博士。朱先生治学严谨,功力深湛,眼光独到,笔锋犀利,具有深刻的现实关怀,是1980年代文化史研究的主要倡导者、开拓者和建设者,治学范围涵盖中国经学史、中国史学史、中国近代史、中国思想文化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等多个领域,已刊论文及讲演录二百余篇,著作十余种,主持整理、编选和校注重要典籍近百种,《走出中世纪》等翻译成英文出版,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目录
编者的话
甲  解经典
  从五经到十三经
  中国经学史的几个问题(提纲)
  关于中国经学史的几个问题(提纲)
  孔学、经学与儒学
  中世纪的孔子(提纲)
  经学与中世纪人文传统(提纲)
  经学和商品社会(提纲)
  从晚明王学到清初理学(提纲)
  近代中国的经学与宗教(提纲)
  经学的两端——汉代经学、清代经学
  近代经学史研究相关问题
乙  析文化
  中国文化百年略述(提纲)
  关于文化传统(提纲)
  传统文化的“学”与“术”
  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
  书院教育的人文传统
  中世纪的教育和文化(提纲)
  说说火药
  医人与医国
  近代经学与文化
  近代中国的文化和宗教(提纲)
  在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化”概念(论纲)
  二十世纪前半的中国文化(提纲)
  文化人类学在中国
  文化:近代中国与近代西方(提纲)
  文化生态与文化走向
  近十年中国的文化和文化史的研究
  上海的文化研究简况
丙  探思想
  中国人与中国历史
  中国、中国人和中国历史(提纲)
  历史和中国历史(提纲)
  重考商鞅变法
  从中国思想文化史看中国的回应(论纲)
  清末民初的政治意识(提纲)
  清末民初的章太炎
  从三个角度看章太炎
  说说陈寅恪
  评钱穆(提纲)
  反思历史和解释历史(提纲)
  历史的真实和真实的历史
丁  论学术
  漫谈清代汉学(提纲)
  清代汉学——一个文化现象的历史考察
  从阎若璩到戴震——清前期学界一瞥
  清末民初的学风——一个方法论的回顾(论纲)
  清末民初的学与政

内容摘要
 朱维铮先生(1936—2012),师承陈守实、周予同先生,是20世纪80年代文化史研究的主要倡导
者、开拓者和建设者,曾主持整理、编选和校注多种重要典籍。朱先生治学严谨、功力深湛,在中国经学史、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史学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和中国近代史等多个领域均有造诣,本书即收录了他在这些领域的演讲录,分为“解经典”“析文化”“探思想”“论学术”“衡国学”“通中西”“读近代”“求文明”八篇,展现了朱先生作为一个历史从业者深切的社会关怀。

精彩内容
 从五经到十三经时间:一九八三年十
月十二日地点:华东师范大学所谓经学,从字面上看,就是关于“经”的学问。现在人们提及“经”。便说指孔夫子的经书,并说“经”有六种,《诗》《书》《礼》《乐》《易》《春秋》,即所谓“六经”。
我们讨论问题,不能从定义出发,只能从实际出发。于是,我们自然会发生疑问,以上流行的说法,符合历史实际吗?
疑问的解答,需要从两方面考察入手:孔子有没有留下六种著作?现存的“五经”——《乐》本无经或已亡佚一是孔子的遗著吗?
关于前一问题,古往
今来的学者争论很大。极
端疑古的学者,如钱玄同,甚至否认孔子与六经有任何关系。周予同先生不赞同这种说法,以为孔子为了讲学授徒的需要,根据古文献编写过六种教本,即后世所说的“六经”。
但这是周先生晚年的意见
,可参看他的《六经与孔子的关系》一文。他早年倒比较倾向于老师的看法,见他所著的《孔子》一
书(均收入拙编《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
据我的初步考察,以为倘说孔子同六经毫无关系,那是站不住脚的。孔子晚年整理古代文化遗产,留下五种或六种著作,系统记录虽初见于《史记.孔子世家》,离孔子去世已近四百年,但战国时代不少著作已时而提及某种书名或引用某些经文,例如孟轲便说孔子“作《春秋》”,现在还没有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