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仰与习俗:社会文化史视野下的唐代道教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信仰与习俗:社会文化史视野下的唐代道教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85.21 6.6折 128.8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永平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2811406

出版时间2023-0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28.8元

货号31676264

上书时间2024-06-02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后 记

拙著终于在迎来老父亲八十三岁大寿之际写完了,今年也是老母亲八十寿诞之年,谨将拙著敬献给二老,祝愿他们寿比南山、福如东海!
回首拙著从酝酿到成书,真是感慨良多!有关中古道教史的研究一直是我学术生涯中非常关注的课题,我对道教与民间社会,尤其是道教与民众的日常生活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这大概源自小时候生活的乡土社会。
故乡小城地处龙、凤、虎三山环抱之中。城北为凤山,我家老宅即位于山下,抬眼望去,可见半山腰有一座庙,名曰天贞观。小时候总是兴致勃勃地和小朋友们一起爬上去玩耍。时值“文革”后期,在经过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和“破四旧”运动后,山庙早已经变得残破不堪,但是那些古老的楼阁殿宇,精美的壁画,随处散落可见的碑刻,以及盘虬卧龙般的苍松翠柏,仍然透露出气象非凡的感觉。在当地乡民中悄悄流传着有关这座山庙的种种神奇传说,乡民还偷偷地奉祀着山庙中据说极其灵验的神仙“真人”。后来,我非常喜欢由罗大佑作词作曲的歌曲《童年》,其中有一句歌词“没有人能够告诉我,山里面有没有住着神仙”,特别能引起我的无限遐想。
那时候老百姓普遍生活艰难,缺医少药,谁要是有个头疼脑热的,经常会跑到庙里去虔诚地祈祷神明显灵。从我记事起,姥姥就一直体弱多病,吃斋念佛,供奉着庙里的“真人”菩萨,终生不渝。有一天,有个慈眉善目、银发飘飘的长白胡子老头跑到庙里,穿起道袍,一副仙风道骨的模样,从此再不肯回家。村里谁家要是有个红白喜事,也会请庙里的“老神仙”给占个卜、算个卦、看看风水。如果家里有啼哭不止的婴儿,或忽发癔症的大姑娘、小媳妇,乡民们大都会相信是有妖怪附体。这时就会请庙里的老道作法驱邪,老道口里还念念有词,大都是“急急如律令”之类的咒语。有的人家还会从庙里求得些画在黄表纸上、如同天书般神秘的符箓,挂在门楣窗楣之上,据说这样可以驱鬼避邪。
逢年过节,长辈们都会告诉小孩子们这些岁时节俗的来历,如介子推与清明节的起源、屈原与端午节的形成、牛郎织女与七夕节的传说等。父母亲还经常提起他们小时候过节时的一些有趣风俗,如除夕夜迎神接福,中元节祭奠亡灵,中秋节拜月赏月等。腊月祭灶时,还会在灶台墙壁上贴上一幅灶王爷和灶王奶奶的木刻年画,左右两边贴上一副对联,分别写着“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小孩子们还会分到些糖瓜之类的麦芽糖。过年时,在床头、家门、水井、土地龛、厕所、碾子、果树、牲畜棚、马车……一切可以想到的地方,都会贴上写满各种祝词敬语的条幅,如“开门见喜”“出入通顺”“风调雨顺”“国泰安民”“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之类的吉祥话。
凡是有村落处,就会有各种庙宇祠堂。佛寺、道观、神祠杂陈,是乡土社会的普遍景象。有的祠庙甚至神佛、鬼怪、圣人杂处一堂,各得其所。各种信仰的力量都会在民间社会寻得其合适的生存土壤,顽强地扎下根来。乡民们大多不管它们是属于哪宗哪教、哪门哪派,反正求神拜佛,讲究的就是个心诚则灵!所以,在乡土社会里,会经常见到同时邀请僧、道一起做法事的场景。像这种多元宗教信仰和谐相处的情景,既是民间社会的客观需求,也是历史上儒佛道三教互动融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格局。
这些乡风民俗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倡导思想解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那些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家乡的那座古老山庙作为文物古迹,经过文保工作者的细致修复和精心呵护,重新恢复了昔日的风采,现在已经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来我虽然考上了大学,离开了家乡,但每次休假回乡省亲,都会登临古观,俯瞰日新月异的山城风貌,不禁常常生发出幽幽思古之情。
我对道教民俗的兴趣大概就是源自这种从小对民间社会的深刻记忆。屈指算来,真正开始研究道教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光景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读研究生时就曾想以道教作为硕士毕业论文选题,但最后却确定了一个更好玩的课题“唐代游艺”。经过近十年的准备工作,到1995年终于完成了《道教与唐代政治》一文,获得了博士学位。经过对博士学位论文的大幅度修改与扩充,到2002年出版了《道教与唐代社会》一书,全书由“政治篇”“经济篇”“文化篇”“社会生活篇”四部分组成。最近几年,我一直在琢磨着重新修订该书,计划再版。然而,真正动起手来,感觉想论述的问题又太多,于是干脆放弃了原来的打算,重新进行了构思,这样就形成了现在的这部主要是从社会文化史的视角来考察道教与唐代民众日常生活的论著。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恰逢庚子年疫情,几近禁足在家,终日神游在道教神仙世界,终于草成此作,也算是敬献给当年勉励我努力向学的几位恩师王永兴、吴宗国、罗元贞、宁可先生的一份纪念吧!亲人的离去,最是令人神伤,再过一个月,就是岳父大人的仙游周年祭,本书在写作期间,岳父遽归道山,他老人家生前一直关注我的研究,非常愿意倾听我的创作计划与“宏伟”目标,拙著也算是对他老人家的一份纪念吧!本书的写作还得到吾妻和爱女的大力支持,她们是我不敢懈怠、终有所收获的强大动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历史学分社郑庆寰社长的不断鼓励与督促,也给了我很大的信心与决心。本书的出版还得到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出版资金的资助。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王永平
2020年9月29日于北京西府景园寓所



 
 
 
 

商品简介

道教是唐代历史中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对民众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要很好地认识和把握唐代历史,就应该深入地了解道教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本书选取了神仙道教与唐代社会、道教与唐代妇女、道士的宗教世俗生活、道教法.与民间习俗、道教神仙与民间信仰、岁时节俗中的道教印记以及儒、释、道之间的互动与融合等几个方面进行剖析,试图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来透视唐代道教,对道教在唐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做出较为客观的解释



作者简介
王永平,生于1966年,山西离石人,历史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隋唐五代史、中国古代文化史、宗教史、社会生活史、全球史等。著有《游戏、竞技与娱乐——中古社会生活透视》《道教与唐代社会》《唐代游艺》《一本书读懂唐朝》《中国文化通史·隋唐五代卷》等著作多部,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全球史评论》《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论文一百余篇。曾经主持和参加过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十余项,受到各种奖励十余次。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神仙道教与唐代社会
  第一节  金丹服饵术与唐代诸帝
  第二节  唐代社会的求仙学道之风
第二章  性别视野下的道教与唐代妇女
  第一节  唐代公主入道现象
  第二节  后宫及皇亲贵戚、官僚士大夫女眷入道现象
  第三节  平民女冠与普通信众
  第四节  改佛宗道与佛道兼修者
第三章  游走于壶中天地与世俗社会之间——以金石碑刻考察为中心
  第一节  政治大变动时期的一位初唐道士——《薛赜墓志》探赜
  第二节  高宗、武则天时期泰山行道的道士群体——以泰山石刻为中心
  第三节  盛唐道士彭尊师的生命历程——《彭尊师墓志铭》研究
  第四节  一位道门领袖的人生经历与中晚唐社会——《玄济先生墓志铭》研究
第四章  道教法术与民间习俗
  第一节  符箓、禁咒诸术与民俗
  第二节  道教祈禳、占卜诸术与民俗
  第三节  道教斋醮与民俗
第五章  道教神仙与唐代民间信仰(上)
  第一节  仙界领袖与万神之主:玉皇大帝
  第二节  城市守护神与冥间地方神:城隍
  第三节  东厨司命与一家之主:灶神
第六章  道教神仙与唐代民间信仰(下)
  第一节  捉鬼大神:钟馗信仰
  第二节  科举守护神:文昌梓潼信仰
  第三节  治水大神:二郎神
第七章  岁时节俗中的道教印记(上)
  第一节  道教节日:三元节
  第二节  降圣节与诞节中的道教因素
第八章  岁时节俗中的道教印记(中)——从春节到端午
  第一节  春季节日中的道教元素
  第二节  夏季节日中的道教因子
第九章  岁时节俗中的道教印记(下)——从七夕到岁除
  第一节  秋季节日中的道教成分
  第二节  冬季节日中的道教符号
第十章  道教与儒、释之间的互动和融合
  第一节  儒、道论争与士大夫对道教的抨击和批判
  第二节  佛、道之争与统治集团之间的政争
  第三节  从三教论议到三教融合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道教是唐代历史中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对民众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要很好地认识和把握唐代历史,就应该深入地了解道教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本书选取了神仙道教与唐代社会、道教与唐代妇女、道士的宗教世俗生活、
道教法术与民间习俗、道教神仙与民间信仰、岁时节俗中的道教印记以及儒、释、道之间的互动与融合等几个方面进行剖析,试图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来透视唐代道教,对道教在唐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
性做出较为客观的解释。

主编推荐
·王永平教授三十余年道教研究的再次整理
·通过金石碑刻的整理,诉说唐代道士的生命历程
·深入民间生活与习俗,深度剖析唐代道教深刻又广泛的社会影响
·阐述儒、释、道三家的斗争与议论,讲述三者的互动与融合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