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煌莫高窟艺术
  • 敦煌莫高窟艺术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敦煌莫高窟艺术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8.73 3.4折 84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常书鸿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72600296

出版时间2022-06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84元

货号31463954

上书时间2024-06-02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常书鸿(1904—1994),著名画家,敦煌艺术研究家,我国敦煌学的奠基者和敦煌文化事业的开创者,被誉为“敦煌守护神”。1927年赴法留学学习油画,作品屡获大奖,并被法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因在书摊偶遇《敦煌石窟图录》,决心放弃巴黎的舒适生活,回国投身敦煌石窟保护工作。1942年参与筹备敦煌艺术研究所,并任首任所长。1949年后历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国家文物局顾问、甘肃省文联名誉主席。

目录
敦煌艺术与今后中国文化建设001
敦煌艺术特点014
从敦煌近事说到千佛洞的危机021
敦煌艺术039
从敦煌艺术看中国民族艺术风格及其发展特点048
敦煌艺术的源流与内容057
敦煌莫高窟介绍——中国人民的艺术宝库091
大放光彩的千佛洞097
敦煌莫高窟的维修工作105
祖国艺术的珍宝112
敦煌莫高窟117
敦煌艺术132
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介绍敦煌莫高窟艺术153
《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序162
《敦煌艺术宝库》序166
敦煌莫高窟——代序170
附 录175
出版后记184

内容摘要
《敦煌莫高窟艺术》是一本关于敦煌石窟艺术的通识性读本,是我国敦煌学的开创者常书鸿先生的匠心之作。常先生以画家的审美眼光、学者的严谨治学和简洁易懂的语言对敦煌艺术的各个侧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从艺术风格到时代特征,从追溯源流到内容大观,从建窟历史到未来展望,一层层揭开了敦煌的神秘面纱,使每一位读者都能在他的带领下走进敦煌,读懂敦煌,爱上敦煌。

精彩内容
《从敦煌艺术看中国民族艺术风格及其发展特点》敦煌的壁画和塑像,以唐代最丰富,四百余窟中,唐窟占43%,约有二百余个。唐朝统治由盛至衰历时近三百余年,现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概述如下:自唐高祖掌握了统治权起,此后约100年间,即由公元618年至712年是为初唐。初唐的艺术风格虽然仍保持着隋朝的风味,但是壁画的内容却起了不小的变化。为了说明这个变化,我们先以唐朝以前的壁画主题做例子。六朝壁画内容大都含有一定完整的故事性,如“舍身饲虎”“白象”“割肉喂鹰”等即是。
“舍身饲虎”是取材于佛经上萨埵那太子故事的,各个画面都反映了太子血和肉的牺牲,仅为同情一个哺育着七只小虎的饥饿母虎,为了救活幼虎,使它们能吃到母虎的奶,太子就舍身喂了母虎。“白象”是须达拿太子的故事。据说这只白象是勇敢无敌的无价之宝,太子看见七个步行的穷人走得太疲乏了,他就把这只白象送给了他们,后来却遭受了极大的灾害。“割肉喂鹰”的主题表现了尸毗王救生的故事,一只鹰欲捕食一只鸽子,而为尸毗王所见,他估计鸽子的重量约有二斤(1公斤),就从自己的腿上割肉二斤补偿喂鹰.以救鸽子的命。
诸如此类的故事,反映了唐代以前模糊的“舍身成仁”的思想。到了唐朝,壁画内容起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思想从无谓的“舍身”转变为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世”。虽然这仍是逃避现实的出世思想,但是较“舍身饲虎”“割肉喂鹰”的苦行则大有不同了。唐朝的壁画约有80%表现了以净土宗为内容的主题。如大壁画净土变即是取材于表现西方净土的《阿弥陀经》。这是一幅大的构图的画,表现佛在讲经。佛前有供台,下为听众,有乐队,有舞蹈,两旁即为经中所讲的故事,配有伎乐、供养、花果、乐器,因而形成了所谓天花乱坠的庞大画面。类似这样净土变的壁画,代表了唐代的艺术。所谓的变相就是以图画来解释佛经,把佛经通俗化。除“图变”外,唐时还有“文变”,亦称变文,把佛经变为能说能唱的五言偈语,是佛经通俗化的另一办法,据说这就是中国说唱文学的起源。不论这是否事实,从唐朝起绘画向雕塑发展,变文向说唱发展,是可以看出来的。唐朝的伟大不仅因为那些艺术家创造了艺术,而且在创作主题上由绝对的消极转变为比较积极,给人们以若干希望,这在封建社会的时代里,不能不算是一点进步。如“七宝池中的莲花”这一类的画面,在莲花中绘有小孩,这表明了人们“往生灵魂”的超度,不像隋朝壁画那样叫人做无谓的牺牲。
初唐的特点,除艺术风格继承了六朝和隋朝的风格而外,壁画内容又有了如上述的变化。这一时期的名艺术家阎立本、阎立德两兄弟和尉迟乙僧等人都是代表作者。
盛唐始于玄宗,为武则天以后唐朝鼎盛隆昌的黄金时代,大约由公元713年至765年。在这53年中,艺术风格较初唐时又有不同。由敦煌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出,盛唐时代的作品已具备了雄健、开达的作风,在创作方法上也走上了写实的道路。六朝时代的作品多趋于象征,“人大于山”“水不容泛”都含有漫画扩大的意味。而盛唐时代的艺术作品,由敦煌壁画看起来,却由象征跨入了写实,在许多大型的集体创作的壁画中,其人物的比例、透视——如山水的远近、界画,如造像的解剖,等等,均在表现手法上推陈出新,创作更见合理,这在当时可算达到了顶点。虽然壁画的内容上仍脱不出神的范围,可是我们应当这样理解:画面上的神确实为人的化身。(P51-54)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