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可以更美好
  • 教育可以更美好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教育可以更美好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2.37 2.9折 42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汤勇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70206391

出版时间2017-02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42元

货号30296415

上书时间2024-06-02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汤勇,四川省阆中市教育和科学技术局党委书记、局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常务理事、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实验学校分会顾问,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教育厅教育咨询专家团成员。潜心做教育管理的同时,坚持阅读,善于思考,笔耕不辍,著有《管理心智》《修炼校长力》《我的教育心旅》《素质教育突围》《做一个卓越而幸福的教育者》《做朴素的教育》等。被《中国教师报》评为2014年“全国十大最具思想力教育局长”。

目录

自序
第一辑让蜗牛带我去散步 001
教育多“留白”脑袋才能活起来003
人工培养的“学霸”难有作为006
由一列火车的“火”想到教育的慢009
把童年还给孩子013
让孩子自信前行016
是谁让我们身边的熊孩子越来越多?021
入学弹性宜顺应孩子天性025
为孩子假期松绑028
孩子们的负担究竟怎么减031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036
“吃苦课”是青少年成长必修课039
唤醒孩子的生命内力042
第二辑教育因你而美好049
老师,我还想对你说……051
不可任意剥夺教师休息权055
评优考验教育人良知与智慧058
培养男幼师不能满足于“破冰”060
老教师是支教工作的一块“宝”063
教师转岗要多一些人文关怀066
老师给学生鞠躬怎可解读为“作秀”069
民办学校爱才,也要取之有道072
让教师编制管理“活”起来075
教师要学会保护自己079
更应该给教师减负082
第三辑教育的温度085
教育应该回家了087
教育不能在野蛮中生长093
该反思“逃离”的原因096
教育其实很简单099
涿鹿课改带给我们的启示102
最好的关爱是爱的教育106
没有惩罚就没有教育109
生活化的教育更有意义112
“无用”的教育让教育更温馨美好116
“发钱减压”无异于掩耳盗铃120
将“课堂革命”进行到底122
教育离生活还有多远125
“我实践故我在”130
第四辑重新定义学校和教育133
我们需要美好的乡村教育135
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不可忽视138
一百人以下的学校就办不好吗?141
撤并流言凸显乡村学校生存困境145
圈“优质生源”能圈出发展吗?148
“东施效颦”的学习方式不可取151
这是张扬、显摆、炫耀吗?154
究竟什么是“人民满意的教育”157
换种角度看教育161
教育发展应多些理性思维164
最好的教育在家庭168
教育的责任和取向173
第五辑从变与不变中突围179
破解人才外流要在“软环境”上下功夫181
去行政化不等于去行政184
老师生娃,家长顶岗?187
用改革消解补习的“囚徒困境”189
筑起校园安全立体化“防火墙”193
治理校园欺凌须惩戒与教育并重196
为这样的中考改革点赞199
责任督学要让“责任”铿锵落地202
控辍保学需要政府切实履职205
学区制改革得有新思维208
教育管理如何迈向教育治理现代化211
教育应该闪耀朴素的光辉216
第六辑天堂,就是图书馆模样221
让图书馆成为校园最“热闹”的地方223
孩子欠下的阅读账,总有一天会暴露226
“快乐的猪”与“苏格拉底般痛苦的人”229
领导一方教育的人更应是读书人232
把学校建在图书馆里235
教书需要的不仅仅是胆识240
教师阅读力量从哪里来246
陪伴孩子,就是守护童年250
第一视点应落在课堂上255
教育变革怎样真实而有效地发生258
改变教育必先改变自我261

后记266

内容摘要
这本书是汤勇老师2018年的全新力作,作者从教育的留白、阅读、学校、孩子和教育体制等几个方面,一一向读者展示了,教育可以更美好的意义和方向。
教育的美好,在于教育是一种相遇、一种唤醒、一种成长、一种成全……而只要方向对了,就永远不要怕路途的遥远。
这是一本读懂理解教育、读懂教育的图书。
教育的核心是人,人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而现今教育的急功近利,却让这种目标粉末倒置了。好似我们教育孩子的目标就只是为了“长大”,而“长大”前的“童年”“青少年”都没有意义一样。
本书适用于中小学教师、班主任阅读和培训,也适合教育局长和其他关注教育的人阅读。

精彩内容
人工培养的“学霸”难有作为一则来自澎湃新闻网的新闻报道,85后博士后应佚伦,这位从小到大都不是“学霸”、并不冒尖、是属于班级上占很大比例的那群“中等偏上”的学生的清秀女孩,循着自由成长、发现兴趣、坚持选择的成长道路,加上家人的支持与名师的提携,最终入选2015年“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
面对人人想当“学霸”、人人追捧“学霸”,特别是当下的基础教育把培养出一个又一个杰出的“学霸”作为终极价值追逐与取向的今天,这则看似平淡的新闻犹如在平静的水面抛下的一个石块,在人们的心里会荡起圈圈涟漪,也犹如烈日炎炎的夏季吹来的一阵凉风,会让烦躁难耐的人们感到一丝丝凉爽,更犹如寂寮的夜空划过的一道闪电,带给人们的是无限的遐想和思考。
是什么力量让一位“中等偏上”的普通学生成长为世界顶级的科学家,而且是最具潜力的科学家?教育的一切出发点只是为了分数而拼杀,还是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我们的基础教育,到底是为培养“学霸”而努力,还是着眼于孩子的个性化发展,把他们培养成合格公民,为他们未来的幸福人生而奠基?
应佚伦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功,恰恰在于她在最关键的时期,赢得了最为宽松的成长条件。父母没有因为自己的绘画职业就强求自己的孩子也必须去画画,也没有把孩子送进众人趋之若鹜的各类培训班,而是在孩子的众多尝试中,发现了孩子真正感兴趣的生物观察、化学实验,并给予力所能及的呵护和培养;初中就读普通学校,恰恰远离了太大的成绩压力,为她的兴趣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而高中学校重视对学生独立人格的尊重与培养,潜移默化地使她拥有了良好的人文情怀与科研素养。应佚伦的创新与创造的种子就在这样的自由温馨的学习与成长环境中自由生长,最终长成参天大树。
然而这一切,恰恰是当今教育,无论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乃至社会教育的最大症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成长最大的动力。教育的责任,就是去发现孩子的兴趣并努力地呵护发展孩子的兴趣。然而当下的功利教育,已完全被“分数”所操控。在分数的驱使下,老师和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成为“学霸”,许多孩子每天都被作业和补习班填得满满的,孩子的生活与生命完全处于一种“被安排”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成长的孩子,的确可以培养出升学竞争的选手和众多的“学霸”,但却是以扼杀孩子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以泯灭孩子的创新思维、创新品质、创造能力作为沉重的代价。
应佚伦的成功,如果没有她的父母和老师当年对她兴趣爱好以及好奇心的精心呵护、激发,就没有今天的应佚伦。如果她也在那种只有分数的环境中长大,她能不能有那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她能不能成为最具潜力的科学家也确实值得怀疑。
不要以为你的孩子现在喜欢画画、喜欢弹钢琴,他今后就一定会成为艺术家,也不要以为你的孩子现在是“学霸”,今后就一定会大有作为。更不要觉得自己的孩子成绩只是一个“中等生”,就盲目下结论,说这孩子今后没出息,只能擦皮鞋。其实每一个孩子的当下和未来都具有无限可能性!
当然决定着这种“无限可能性”的,就是看我们能不能有勇气给孩子的当下学习生活“松绑”,能不能有勇气给孩子当下的生命状态“留白”,能不能有勇气给孩子当下成长营建一个宽松的环境。
其实,孩子在成长中,作为家庭和学校、家长和老师,给孩子们多一分信任,多一种选择,多一把尺子,多一些宽容,让他们舒展身姿去呼吸清新的空气,享受生活的美好,让他们放飞梦想去自由地思考和探索这个世界,让他们尽情嬉戏去学一些“无用”的东西,这有可能比其他什么都重要。
套用“学霸”的称呼,那些卓有成就的科学家便可以冠之以“科霸”。如果把我们教育的目光转向更多的学生,把我们的教育目的不仅限于培养只会考试的“学霸”,有一天,我们的国家将会涌现出一个又一个的“科霸”。应佚伦的成长,就是对教育最好的诠释和注脚。
由一列火车的“火”想到教育的慢一列由内燃机车拖挂四节车厢的绿皮火车——7053次列车,缓缓穿梭在山东淄博到泰山的山林间,全程184公里,单程用时6个小时,平均时速32公里,算得上是目前全中国最慢的火车。然而就是这列行驶在山间最慢的7053次绿皮小火车,最近竟然异常的火爆。有人专门从济南、上海、北京等地赶来,就为了找个临窗的座位待上6个小时,细细地品味和感受那种“慢”,以怀念过去在那慢的时代所度过的那些缓慢但又美好的时光。这列火车为什么这么火?不是因为快,而是因为它的慢。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木心的《从前慢》被谱曲之后,羊年春晚通过刘欢演唱便广为传唱,所有人都在向往与留恋着那份从前的慢!就因为从前的那份慢,我们可以驻足观赏沿途的曼妙风光,可以慰藉小憩给心灵短暂放假,可以漫不经心享受生活的多姿与美好,可以悠闲地体验咀嚼岁月的诗意与宁静,可以放慢脚步感受弥足珍贵的人间亲情友情,可以拉长幸福品鉴人生所拥有和经历的各种酸甜苦辣。
然而现代的社会,人们却是一切为了快,一切贪图快,一切讲究快节奏,一切追求快上加快,于是就有了快车、快艇、快递、快餐、快点、快讯,也就有了鸡、鸭、猪靠添加剂的快速催长,各种蔬菜作物靠膨大素的快速生长,更有了社会经济的以牺牲环保和生态的破坏为代价的恶性发展和快速增长,在“快”中失去的是秩序与规则,丢掉的是和谐与情感,丧失的是快活与快乐,迷失的是信仰与自我,泯灭的是良知与使命。
曾看过一则资料,一家杂志评选宜商宜居世界城市,成都入选为“全球宜居城市”。有人到上海、纽约、台北、香港和成都进行了一个测试,结果是成都人走得最慢。测试人员随机问一位老人:“老人家您好,请问成都人走路为什么总是那么慢呢?”这位老人用成都话不紧不慢地回答说:“反正都要死,走那么快干啥子嘛!”一位老人虽然没有学过哲学,但他却深谙“慢”这个道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农业,是人的事业,是慢的艺术,需要不急不躁,远离喧嚣,需要潜下心来,心无旁骛,需要假以时日,静等花开,需要有舒缓的节奏,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日本的佐藤学认为“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一些有用的东西。”然而我们的教育确实太注重“快”了!
幼儿在幼儿园应该生活在童话般的世界里,在听故事、讲童话、玩积木、做游戏、参与各种有趣的活动中启迪他们幼小的心智,丰富他们的想象,帮助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然而我们的不少幼儿园却完全小学化,过早甚至拼命地教识字、学英语、背唐诗、练心算,这种快,这种抢跑,生怕幼儿输在起跑线上,殊不知,这恰恰也许会把我们的幼儿弄死在起跑线上。
寒暑假,还有节假日,本是孩子可以自由支配的一段美好时光,在这段时光里,孩子可以放松心灵、尽情玩耍,也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还可以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参与社会实践,然而不少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在假期不是叫孩子成天做习题集、考试卷,就是让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或者让孩子奔波于各种兴趣班、特长班,让孩子疲于应付,劳苦不堪,这样的“快”或许能让孩子暂时赢在当下,但却会让孩子永远输在未来。
重庆一位80后“北大虎妈”给自己9岁孩子安排的作息时间是,每天学习18个小时,睡眠6小时,早上5点得起床,深夜11点才能睡。据说,她的父母就是用这样的作息时间让她考上了北大。这样的“快”,她女儿就一定能考上北大吗?即使她的女儿能考上,是不是天下的父母用这样的作息时间去苛求自己的孩子,都能够让自己的孩子考上北大呢?就即使所有的孩子在这样的严苛下,都能考上北大,如果我们所培养的孩子最后剩下的只有分数了,如果我们所培养的北大生都成了福建当年弑母的文科状元,这样的北大生不是特别可怕吗?
行走于一些校园,一方面是那些弥漫于校园、班级的励志标语所渲染的“血雨腥风”,逼着学生抢跑,“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今生何必多睡,死后自然长眠”,“提高一分,干掉千人”,在这些标语的主导下,学生们一起被捆绑于应试教育的战车上,冲锋陷阵,不惜一切代价,拼个鱼死网破,你死我活。另一方面是那些奇葩般的作息时间和校规,让学生没有时间停歇,没有工夫喘息,跑步上厕所,跑步去食堂,跑步进教室。据说有学校还规定学生入大厕不超过三分钟,入小厕不超过一分钟。还有学校要求学生和衣而睡,因为打开被子需要时间,折叠被子需要时间,穿衣服需要时间,脱衣服也需要时间。
对于课堂,为了追求所谓的“速成”,所谓的“高效”,有的对传统课堂一概否定,不分青红皂白;有的将一些所谓的模式,生搬硬套,甚至不分班情学情,不顾师情生情,搞一刀切,在一个区域、一所学校强行推广;有的课堂改革刚刚起步,只是浅尝辄止,还没有触及皮毛,便急于总结什么经验,概括什么模式,并且推而广之;还有的一味追求课堂的花哨,一味追求课堂的热闹,一味强求课堂对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与依赖。
课堂上的求“快”,把好端端的课堂弄得面目全非,最终让老师迷茫徘徊,不知道怎样上课了,让学生无所适从,不知道怎样学习了。
有这样一则寓言:上帝给了一个人一个任务,叫他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蜗牛已经在尽力地爬了,但每次总是只能挪动那么一点点。任凭人怎样着急,怎样催它,怎样吓唬它,怎样责备它,甚至踢它,蜗牛仍然不紧不慢地往前爬。无可奈何,只得随着蜗牛慢慢向前爬。然而,这个人却忽然闻到了芬芳的花香,听到了悦耳的鸟鸣,看到了晶莹的露珠在树叶上闪烁,此人豁然开朗——原来是因为蜗牛在带着我散步。
面对现实教育的诸多尴尬,我们应该不断地追问:是不是因为我们的一味求快,让我们对教育的一切美好而无暇顾及?是不是因为我们的行色匆匆,让我们把教育上看似无用却最为有用的许多东西给抛弃了?是不是因为我们的步子迈得太急,让我们的教育只是拣起了芝麻,而丢掉了让教育最终成为教育的一些根本性的东西?是不是因为我们受外界喧嚣与浮华的左右,让我们见异思迁,心有旁骛,难以静下心来做教育?是不是因为我们对教育的本真失去了一种坚守与捍卫,让我们的教育在反教育的路上渐行渐远?
其实,做教育就应该像养花一样,不必太急,一边养一边看,一边呵护一边期待。也应该像老农种庄稼一样,一切顺其自然,不急于求成,不拔苗助长。
教育一旦慢下来,教师就会多一些宁静,少一些浮躁,多一些良知,少一些功利,多一些敬业,少一些应付,多一些使命,少一些搪塞,多一些担当,少一些推卸,多一些行动,少一些埋怨。
教育一旦慢下来,教育人就会既脚踏实地,又能够仰望星空,就会既关注当下的事,又关注国家民族的未来,就会既对孩子的眼下尽职尽责,又会对孩子的未来幸福人生奠基。
教育一旦慢下来,教育就会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就会回归到教育常识的方向去,就会在教育本真的路上越走越好,教育就不会一味迎合,唯命是从,就不会急躁冒进,走向极端,也不会左右摇摆,飘浮不定,更不会盲目跟风,人云亦云。
教育一旦慢下来,就会给孩子多一点思考的空间,多一点阅读的时间,多一点交流的机会,多一点欣赏的目光,多一点鼓励的话语,相信每个孩子的学习兴趣就会被点燃,思维就会被激活,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就会多一种可能。
有句话说得好,“希望上天给笨孩子一个矮树枝”,只有教育慢下来,才会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枝可依,才会让每一个孩子有一展所长的机会。还有一句话也很有道理,“野百合也有春天”,只有教育慢点,再慢点,才会让每个孩子都跟上节奏,让每个孩子都不掉队,也才能让每个孩子在自己的春天里绽放如花笑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