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戊戌变法史事考三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戊戌变法史事考三集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61.16 6.2折 99 全新

库存16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茅海建|

出版社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77592

出版时间2024-05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99元

货号1203281054

上书时间2024-06-02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茅海建,1954年出生于上海,“文化大革命”时,读小学五年级,随后参加“革命”“学工”和“学农”;16岁去当兵(当时被认为是最好的出路);23岁上大学(1977一1980,中山大学历史系),属最后一届工农兵学员;26岁读硕士研究生(1980—1982,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师从陈旭麓先生;毕业后到军事科学院工作,编辑《百科全书》;1989年以少校军衔退役,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读书仅10年,军龄却有19年。
此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工作10年,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99年,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2008年,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现为澳门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研究的课题有两项:从1980年读研究生时起,主要研究两次鸦片战争及该时段的政治与外交,用了18年的时间,先后著《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1995)、《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1995)、《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1998)。该项研究已经结束。
从1998年起,主要研究戊戌变法,已经用了17年的时间,先后著《戊戌变法史事考初集》(2005)、《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2009)、《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2011)、《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2014)。该项研究尚未结束,仍在进行中。
另著有学术随笔集《依然如旧的月色》(2014年)。

目录
自序
戊戌时期康有为与光绪帝
  一  最初的接触
  二  弭兵会与“上清帝第六书”
  三  四月二十八日光绪帝召见康有为
  四  康有为上书与光绪帝的改革谕旨
  五  进呈图书
  六  保全康有为
  七  懋勤殿设置与七月三十日、八月初二日谕旨
  八  康有为的“罪名”
再论戊戌时期康有为的“大同三世说”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大同”与“小康”
  三  “《春秋》始于文王,终于尧、舜”
  四  何休的“三世”说
  五  “尧、舜为民主”
  六  “中国古固有议院”
  七  早期思想因素及其演变
  八  梁启超的“三世六别”和“无总统”“无国家”
  九  简短的结语
康有为与“弭兵会”——兼论翁同龢荐康有为说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李提摩太等人的宣传
  三  唐才常著文“弭兵会”
  四  康有为一派的想象与设计
  五  翁同龢与康有为私会:高燮曾附片的背景
  六  总理衙门的处理结果
  七  再释翁同龢荐康有为
  八  高燮曾荐康有为入弭兵会的余响
论张荫桓——以光绪二十三年(1897)出席英国女王庆典为中心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张荫桓其人其事
  三  光绪二十三年张荫桓一行出席英国女王庆典
  四  张荫桓对国际形势的预判
  五  清朝外交“新”体制与“以夷制夷”政策的失败
  六  张荫桓的最后时光
戊戌年光绪帝改革谕旨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光绪帝的改革谕旨及其催生的原因
  三  “诏令频下”与清朝决策机制
  四  结论
征引文献

内容摘要
 继“戊戌变法史事考”《初集》《二集》后,茅海建教授第三部新论结集。
全书五篇重磅文章:从康有为与光绪帝的关系入手,讨论康在戊戌变法中的主导作用;从经学史的视角剖析康“大同三世说”的发展脉络和学理依据;考察康有为走到政治舞台中央的晋身之路;深入挖掘张荫桓的前后经历,检讨清朝高层外交政策上的方向性错误及边疆危机的产生。最后对戊戌年光绪帝改革谕旨的研究,与此前讨论康、梁的政治思想与政策设计成为姊妹篇,以最
终确立戊戌变法的性质。
戊戌变法是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影响深远的改革运动。茅海建教授积20余年之功,矢志不渝地考索、撰述,此书是第六部著作。至此,通过扎实的史料释证,基本上完成了对整个变法所
有重要细节的拼图,“史实重建”的工作告一段落。

精彩内容
 戊戌年光绪帝改革谕旨研究(节选,无注释)一 问题的提出本文旨在解决三个问题。其一,戊戌年(光绪二十
四年,1898)光绪帝一共下达了多少道改革谕旨,由谁
促发了这些谕旨?其二,这些谕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其三,观察这些谕旨的发布过程,看看清朝政治体制是否适应于改革?
第一个问题肇端于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在《清议报》上连续发表《戊戌政变记》,并于光绪二十五年四月(1899年5月)结集印行,成为影响力极大的著作。《戊戌政变记》第一篇第二章为“新政诏书恭跋”,梁开列了光绪帝在“百日维新”时期(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至八月初一日,1898年6月11日至9月16日)的各类谕旨,共计61道,另加其跋语,尽可能将光绪帝这些谕旨的产生
说成是康有为及其同党的提议或影响的。此后,梁启超在《清议报全编》录《戊戌政变纪事本末》,在“百日维新”一节中,开列或摘录光绪帝的各类谕旨,共计83道。梁启超虽然没有公布其资料来源,但我以为,应是《邸报》。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梁启超的这些说法是不准确的,这61道(或83道)谕旨并不完全涉及改革,许多仍是依据以往的旧例而发布;产生这些谕旨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一些促发谕旨的官员还是康有为的政敌,被梁启超隐去了。1953年,翦伯赞等人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有林树惠编辑的《上谕》,共316道,但时间从光绪二十年七月初四日(1894年8月4日)至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初四日(1901年9月16日);若以“百日维新”为期限,计为209道。林树惠所据史料为《德宗实录》。然而,林树惠的统计标准非常宽泛,许多仅有新政意向的谕旨也被列入,且对促发谕旨的原因没有细究。以上梁启超、林树惠的统计,已被许多研究者当作基础史料甚至定论来看待。如果忽略他们的差别,这些结论可以概括为: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在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的促发下,诏令频下,发布了数十道、百余道甚至两百多道、数百道改革谕旨。这是一
个看起来清晰、实际上模糊的结论。由此可推导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维新派和光绪帝过于激进。
第二个问题涉及戊戌变法的性质。我在《论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梁启超的政治思想与政策设计》一文中,说明了康、梁没有提出建立西方样式议会的建策,但提出了许多以西方化为方向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改造的方案,由此认为,“戊戌变法是一个以西方化为方向、
以强国为目标的改革运动”。然而,戊戌变法的性质不是由康、梁的主张即可决断的,还须研究光绪帝与清朝政府的具体决策过程。戊戌变法是清朝政府主导下的改革运动,从政治史角度来看,变法的性质当由光绪帝为首的清朝政府政治决策来决定。本文最基本的意义也由此产生,即从光绪帝的谕旨内容来判断这场改革的基本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