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丰子恺我们一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丰子恺我们一家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44.87 5.0折 90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朝婴 宋雪君 杨子耕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73862

出版时间2021-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0元

货号31209683

上书时间2024-05-30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丰子恺(1898—1975),现代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浙江桐乡人。早年曾从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1921年去日本。回国后先后在上海、浙江、重庆等地从事音乐和美术教学。五四运动后,即进行漫画创作,画作造型简括,画风朴实。擅散文和诗词,隽永疏朗,别有一体。曾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等。



目录
序言
  家(代序)
  说说我们一家
我的父辈
  中举人
  酒令
  我的母亲
  老汁锅
  五爹爹
  佛无灵
  过年
  清明
丰姓“只此一家”
  姓
  忆儿时
  梦痕
  两个“?”
  我的少年时代
  学画回忆
  寄宿舍生活的回忆
  爱子之心
  忆弟
  小白之死
  乐生
  阿咪
我的孩子们
  给我的孩子们
  取名
  从孩子得到的启示
  送阿宝出黄金时代
  钱江看潮记
  山中避雨
  儿女
  送考
  华瞻的日记
  南颖访问记
  儿戏
  作父亲
  蝌蚪
  生机
  未来的国民——新枚
  丰子恺日记六则
  阿难

内容摘要
 本书是丰子恺有关其家庭和家人的文集。在这本书里,丰子恺暂时卸下“一代大师”的荣耀和光环,回归朴质平凡的家庭生活。丰子恺人生的不同阶段在家庭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幼年为子,青年为父,晚年乐享天伦,经历平凡家庭同样的幸福和烦恼,感受家人之间的亲情关怀。“我的父辈”记叙了丰子恺父母一辈的故事,“丰姓只此一
家”是他对儿时光阴以及同辈亲友轶事的追忆,“我的孩子们”记录了他陪伴儿女及孙辈成长的点滴。
书中插入丰子恺为孩子们绘制的漫画,孩子生活中的点滴和瞬间被定格,妙趣横生;结合家人不同时期的珍贵老照片,如数家珍;再穿插其子女亲眷口述式的追忆,真
挚可感,从中可见丰子恺对家人的笃厚深情,以及对子女儿孙细腻而深沉的爱。

主编推荐
“重量”文艺大师、“现代中国很艺术的艺术家”丰子恺文画双绝,他是天才画家,是天才散文家 再耀眼的星也有回程的轨道,再很好的人也有牵系的故土、慰心的亲情丰子恺的“我们一家” 故事由石门湾出发,经缘缘堂迭起,在日月楼延续 辗转与安定之间,书写一个平凡家庭不平凡的百味生活和有情人生四十篇随笔式散文,呈现丰子恺成长之路,为人子至为人父的人生“升级”之路:感怀人生摇荡,眷恋故土故人,趣谈儿时生活,速写亲友小像,回忆学画往事,漫谈求学旅程,养娃、带娃、教娃、哄娃,记录“兼母的父”的日常……百幅有关家人的谐趣漫画,儿女情长,舐犊情深:记事,意味隽永,记人,童真童趣,纵使生活吻之以痛,丰子恺的笔墨间依然是积极而温慈的,跃然纸上的,依然是可爱之人、可爱之物。他以孩童般纯净污垢的心眼看世界,世事尽管沧桑,内心安然无恙,以有情的心,读世界的美,绘出心底的爱。百幅家庭珍贵影像,配以子女儿孙口述式追忆,真挚可感:随笔、漫画、影像、口述彼此相映成趣。随笔是漫画的原型,漫画赋予随笔以生动,影像对接随笔和漫画中的现实人生,口述文字使得人物形象更饱满。四者互为补充,构筑别样的阅读体验由丰子恺外孙杨子耘先生审定并作序,选篇精优,版本非常不错。创新穿插式排版,打造全新的阅读视角和多样化阅读模式,推陈出新。

精彩内容
 中举人我的父亲是清朝光绪年间最后一科的举人。他中举人时我只四岁,隐约记得一
些,听人传说一些隋况,写这篇笔记。话须得从头说起:我家在明末清初就住在石门湾。上代已不可知,只晓得我的祖父名小康,行八,在这里开一爿染坊店,叫作丰同裕。这店到了抗日战争开始时才烧毁。祖父早死,祖母沈氏,生下一女一男,即我的姑母和父亲。祖母读书识字,常躺在鸦片灯边看《缀白裘》等书。打瞌睡时,往往烧破书角。我童年时还看到过这些烧残的书。
她又爱好行乐。镇上演戏文时,她总到场,先叫人搬一
只高椅子去,大家都认识这是丰八娘娘的椅子。她又请了会吹弹的人,在家里教我的姑母和父亲学唱戏。邻近沈家的四相公常在背后批评她:“丰八老太婆发昏了,教儿子女儿唱徽调。”因为那时唱戏是下等人的事。但我祖母听到了满不在乎。我后来读《浮生六记》,觉得我的祖母颇有些像那芸娘。
父亲名镇,字斛泉,廿六七岁时就参与大比。大比者,就是考举人,三年一次,在杭州贡院中举行,时间总在秋天。那时没有火车,便坐船去。运河直通杭州,约八九十里。在船中一宿,次日便到。于是在贡院附近租一个“下处”,等候进场。
祖母I临行叮嘱他:“斛泉,到了杭州,勿再埋头用功,先去玩玩西湖。胸襟开朗,文章自然生色。”但我父亲总是忧心悄悄,因为祖母一
方面旷达,一方面非常好强。曾经对人说:“坟上不立旗杆,我是不去的。”那时定例:中了举人,祖坟上可以立两个旗杆。中了举人,不但家族亲戚都体面,连已死的祖宗也光荣。祖母定要
立了旗杆才到坟上,就是定要我父亲在她生前中举人。
我推想父亲当时的心情多么沉重,哪有兴致玩西湖呢?
每次考毕回家,在家静候福音。过了中秋消息沉沉,便确定这次没有考中,只得再在家里饮酒,看书,吸鸦片,进修三年,再去大比。这样地过了三次,即九年,祖母日渐年老,经常卧病。我推想当时父亲的心里多么焦灼!但到了他三十六岁
那年,果然考中了。那时我年方四岁,奶妈抱了我挤在人丛中看他拜北阙,情景隐约在目。那时的情况是这样:父亲考毕回家,天天闷闷不乐,早眠晏起,茶饭无心。祖母躺在床上,请医吃药。有一天,中秋过后,正是发榜的时候,染店里的管账先生,即我的堂房伯伯,名叫亚卿,大家叫他“麻子三大伯”的,早晨到店,心血来潮,说要到南高桥头去等“报事船”。大家笑他发呆,他不顾管,径自去了。他的儿子名叫乐生,是个顽皮孩子(关于此人,我另有记录),跟了他去。父子两人在南高桥上站了一会,看见
一只快船驶来,锣声瞠瞠不绝。他就问:“谁中了?”船上人说:“丰镄,丰镁!”乐生先逃,麻子三大伯跟着他跑。旁人不知就里,都说:“乐生又闯了祸了,他老子在抓他呢。”麻子三大伯跑回来,闯进店里,口中大喊:“斛泉中了!斛泉中了!”父亲正在蒙被而卧。麻子大伯喊到他床前,父亲讨厌他,回说:“你不要瞎说,是四哥,不是我!”四哥者,是我的一个堂伯,名叫丰锦,字浣江,那年和父亲一同去大比的。但过了不久,报事船已经转进后河,锣声敲到我家里来了。“丰接诰封!丰镄接诰封!”一大群人跟了进来。我父亲这才披衣起床,到楼下去盥洗。祖母闻讯,也扶病起床。
我家房子是向东的,于是在厅上向北设张桌子,点起香烛,等候新老爷来拜北阙。麻子三大伯跑到市里,看见团子、粽子就拿,拿回来招待报事人。那些卖团子、粽子的人,绝不同他计较。因为他们都想同新贵的人家结点缘。但后来总是付清价钱的。父亲戴了红缨帽,穿了外套走出来,向北三跪九叩,然后开诰封。祖母头上拔下一支金挖耳来,将诰封挑开,这金挖耳就归报事人获得。报事人取出“金花”来,摇在父亲头上,又插在母亲和祖母头上。这金花是纸做的,轻巧得很。据说皇帝发下的时候,是真金的,经过人手,换了银花,再换了铜花,最后换了纸花。但不拘怎样,总之是光荣。表演这一套的时候,我家里挤满了人。因为数十年来石门湾不曾出过举人,所以这一
次特别稀奇。我年方四岁,由奶妈抱着,挤在人丛中看热闹,虽然莫名其妙,但到现在还保留着模糊的印象。
P2-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