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和上影演员剧团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我和上影演员剧团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47.89 4.8折 99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上影演员剧团

出版社学林

ISBN9787548619536

出版时间2023-09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99元

货号31855132

上书时间2024-05-29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上影演员剧团成立于1953年9月4日,首任团长张望,选址南京西路铜仁路。剧团拥有赵丹、张瑞芳、秦怡、白杨等著名表演艺术家,剧团演员参与拍摄《林则徐》《女篮5号》《李双双》《难忘的战斗》《庐山恋》《城南旧事》等经典名片,为中国电影做出了巨大贡献。剧团于2018年迁回武康路395号,现任团长佟瑞欣。

目录
001 序
初心不朽,正道长虹——献给上影演员剧团七十华诞 王健儿
001 前言
路漫漫其修远兮——写在上影演员剧团成立70周年之际 佟瑞欣

永不褪色的光影
006 我的演戏经过(节选) 赵丹
012 我的演戏生涯(节选) 刘琼
016 第一次拍电影 张瑞芳
021 第一次演戏 白杨
024 演员生活十年 上官云珠
027 没有失去的记忆(节选) 孙道临
034 艺术生涯的第一步 秦怡
040 我的自述 王丹凤
043 演一个朴朴实实的中国式将军(节选) 杨在葆 

忆往昔,峥嵘岁月
054 光荣见证70年 宏霞
059 三代人的不了缘 张云立
064 不忘初心 牛犇
071 永远像这样幸福 吴云芳
077 从演员到“当家人” 向梅
085 艺海无涯——“小老大”再忆 梁波罗
091 终于回来了 严永瑄
096 师者如光,微以致远 达式常
105剧团的“二姑奶奶” 张文蓉
110表演和配音织就的人生 曹雷
114一个辉煌的成就 孙渝烽
120澄怀观道塑艺魂 乔榛
125“渡江”,进入上影 王惠
129那些难忘的老师 洪融 

我们的好时代
140师恩难忘 上影演员剧团演员培训班
150“繁漪”把我领进了家门 顾永菲
155剧团,“三进二出” 吴竞
159海员、演员 何麟
163之所以坚持是因为热爱 马冠英
168剧团,两代人的情缘 崔杰
175从“上影一枝花”说起 吴海燕
180演员剧团的电视工作者 张雪村  曹坤其  毕远晋
187代表剧团70、80年代演员 张芝华  周国宾
194人退了,心还在 王诗槐
200电影是我毕生的追求 赵静
208剧团的历史是我们每个人的历史 张晓林
213 还会有无数个七十年等着我们! 肖荣生

星光熠熠,艺脉绵延
226长留一分敬畏,走进人物内心 佟瑞欣
235我们都是剧团的孩子 严晓频
240剧团——哺育我的摇篮 于慧
244外造角色,心塑艺魂 傅冲
248似乎从未离开 刘小锋
252剧团是我表演的土壤 王景春
257热爱电影的人永远年轻! 田海蓉
262为剧团付出,是我应该做的 陈龙
269此心安处是吾乡 李宗翰
274 像家一样的港湾 唐嫣

携手共进,情长谊深
286 德艺双馨、创造卓越是上影演员剧团永远的追求 王健儿
293 从志愿者到同行者 王隽
298 上影把我当成了自己人 奚美娟
305 祝福演员剧团 任仲伦
311 那些难忘的合作 于本正
315 第一考虑剧团的演员 鲍芝芳
319 美的力量 陈薪伊
328 明天会更好 陈东
332 星火燎原瑞草芳华 江平
339 传统赓续影人欣 许朋乐
344 我心中向往的上影演员剧团 刘诗兵
349 剧团的老朋友 李丁  殷丽华  张敏
356 上影演员剧团建团大事记
369 后记

内容摘要
2023年是上影演员剧团成立70周年,在此之际,上影演员剧团采访了牛犇、向梅、梁波罗、奚美娟、陈冲、王景春、陈龙、唐嫣等五十多位剧团的以及与剧团关系密切的老、中、青辈演员和电影事业家,将采访内容整理成书,通过他们与上影演员剧团的故事,回溯上影演员剧团70年的光辉历程,同时,以期在前辈的星光下,上影演员剧团的演员可以不忘初心,守护好中国电影之根。2023年是上影演员剧团成立70周年,在此之际,上影演员剧团采访了牛犇、向梅、梁波罗、奚美娟、陈冲、王景春、陈龙、唐嫣等五十多位剧团的以及与剧团关系密切的老、中、青辈演员和电影事业家,将采访内容整理成书,通过他们与上影演员剧团的故事,回溯上影演员剧团70年的光辉历程,同时,以期在前辈的星光下,上影演员剧团的演员可以不忘初心,守护好中国电影之根。

精彩内容
艺术生涯的第一步秦怡秦怡(1922—2022)。曾任上影演员剧团副团长。主要作品:电影《铁道游击队》《女篮5号》《林则徐》《青春之歌》《青海湖畔》,电视剧《上海屋檐下》。
小时候,什么电影我都爱看,家里给我很少的零用钱,除了有时吃3个铜板的花生之外,全部都用作看电影。零用钱、车钱等省下来,有时一个月可以看三四场电影。当时电影院放一些旧电影,如《火烧红莲寺》《荒江女侠》等,只需5分钱就可以看,这样我每月就可以看得更多,总之只要有机会,我必不放过。
在这里我必须提一提我的父亲和大姐。我父亲是做财会工作的,然而他的爱好是看书、读报、听交响乐、看电影等。父亲性格懦弱,一副文弱书生样,他人极其善良,好脾气,对我母亲非常体贴,当然母亲也不厌其烦地伺候他。父亲白天在外上班,晚饭后,就经常剪报,凡是认为有价值的资料,他都从报上一张张剪,一本本贴。每当夜深人静以后,他经常轻轻地打扫房间,到屋外去洗刷茶具等,把一切凌乱的衣物都安放整齐,擦得窗明几净后,才悄悄入睡。当我们第二天醒来时,虽然仍然是这个破房子,仍然是这些旧家具,然而因整齐清洁而感到舒服,这也会让我母亲一扫隔日的疲劳,鼓起勇气再去操持一天繁重的家务。这一切,在我16岁离家以前,天天如此。
父亲虽然表面看来软弱,但也有内在的反叛精神。因为他非常注重读报,所以也特别希望能知天下事。他喜欢的是外面的世界。听音乐、看电影这些喜好对封建家庭来说都不是好事,可是他没有放弃,这是他唯一的寄托。他因子女多,经济十分拮据,但他总是想方设法适当调剂一下自己的身心,因此我也就沾了光。他曾带我去上海的大光明(那时的大光明是上海最有名的高级影院)听星期日上午的星期音乐会,当然我什么也不懂。可是走进那样富丽堂皇的影院,看到那么多人穿着礼服坐在舞台上,闪烁的灯光照耀着那些奏乐的男男女女以及那些锃亮的乐器,真是令人陶醉。父亲跟我说,听音乐时不要说话,他有时还会塞给我一根像雪茄烟的巧克力糖,这是我小时候认为最最好吃的东西,也是偶然得到的东西。即便是这样,我也不会在听音乐时吃那根糖,因为音乐(虽然不懂)的优美旋律,舞台上的一切,是那样令人神往,真有不可思议的魔力啊!但音乐会一结束,走出大门时,我便急不可待地偷偷去吃一口糖,并向父亲问长问短。可父亲却不太愿多说话,总是半晌不搭理我,好像还沉浸在那些音乐的乐境中。其实我父亲也并不懂音乐,只是那意境使他暂时摆脱了家里的一切烦恼。父亲还带我去看外国电影,外国的男明星范伦铁诺、考尔门、弗德立马区等,女明星瑙玛·希拉、珍妮·盖诺,后来又有嘉宝、蓓蒂·戴维丝等,我能背一大串名字。我看了电影后也像父亲听了音乐会一样,爸爸只沉默了短时间,我看了《七重天》后却几天几夜都沉浸在里面。几乎20世纪40年代稍有名气的中国演员导演,我全能背出来,阮玲玉是我小时候最喜爱的演员,阮的所有片子我几乎全看了,当阮去世时,我们一群学生竟然闹罢课,为了去殡仪馆瞻仰阮的遗容,我们许多人都哭了几天几夜。当然,是阮玲玉所扮演的那些动人的形象,使我产生了如此强烈的感情。
大姐对我的影响就更直接、更大了。南市有个少年宣讲团,这是我小时候最爱去的地方,田汉的许多独幕剧如《苏州夜话》《湖上的悲剧》等,我都是在那里看的。当时还有些角色是女扮男装,是我姐姐的同学演的。我还在那里听过宣讲,看过芭蕾。回家后夜晚做过许多梦,梦中的我芭蕾舞跳得棒极了,我还能飞起来,但梦醒后就会感到非常懊丧,因为我什么也不会。我只看过一次话剧,是大姐带我去看的复旦剧社演出的话剧《雷雨》,是由复旦剧社的演员凤子演的(后来我在重庆认识了凤子大姐,就感觉有种特殊的亲切感)。记得那次看话剧,晚上较晚回家,就挨了家族长辈严厉的训斥,以后妈妈就不准许我们出去看戏了。可是看各种各样的书就不会受到什么阻拦,没有什么人知道我在读什么书,中国作家的作品,18、19世纪的外国文艺作品样样都看,这些书绝大部分是大姐借来的,她先看,我后看,有时也向图书馆借。实际上我根本谈不上理解,有的表面懂一点,有的不懂,但似乎朦朦胧胧意会点儿什么。那时我看得最多的是俄罗斯作家的作品,如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后来在重庆时,我更多地看高尔基、谢德林以及普希金、莱蒙托夫的诗,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巴尔扎克等的作品也看了不少。我根本没有什么选择,不论懂不懂都如饥似渴地吞下去,我想这好像一个人的饮食一样,吃得广了营养自然也就丰富了。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是难以估计的,因为文学艺术在人们的心中所产生的各种反映,必然会渗透思想、意识、爱好、习惯等,与人的精神世界有关的各方面,那些文学作品使我受益匪浅,可以说我后来的成长与此不可分。
逐渐地,我对看电影也不知不觉地有所选择、有所爱好了。我为什么会这样迷恋于电影呢?这当然与电影艺术的魅力,与当时的时代环境有关。当时,看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内容,实际上我从客观欣赏、娱乐转变为融入影片反映的生活中去了,去急人物所急,乐人物所乐,悲人物所悲。我常常看完一部影片后要思考和沉浸很长时间,这些文艺作品已经在生活上给予我某种启迪,在精神上给予我某些抒发。可以说电影在我年幼的心灵中扎下了根,她开拓了我的视野,给我增长了许多知识,我已经不是一个生活于社会之外的人了。我兴趣广泛,不仅喜欢看文艺片,也很喜欢看战争片。记得南市小东门东南大戏院开张时,放的影片是西席·地密尔导演的《西线无战事》,我当时好像只有八九岁,挤在人群中,几乎是脚不着地地被如潮水般汹涌的人群挤了进去,我脖子上戴了一条新围巾,也因看这部影片而挤丢了。也许有人会不理解,一个八九岁的女孩为什么喜爱看这些影片,而我至今对影片的内容和看电影时的一切情景都历历在目。我想我当时迷电影的狂热也不亚于现在有些孩子迷歌星演唱会的劲头,只是选择有所不同罢了。回想当时,主要是文艺作品使我狭隘单调的生活变得丰富起来,虽然是间接的生活,但从影片的广阔天地里感受了社会与人生。一些中外文学作品反映的现实生活及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那些灵魂深处的波澜也拨动了我幼稚的心灵,那些作品中的人物,常在我生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使我也产生一种对人生模模糊糊的追求与理想。这些文艺作品帮助和锻炼了我的思维能力,使我小小的脑海里下意识地产生一种欣赏和判断力,逐渐懂得了怎样去选择和舍弃,懂得了善与恶,爱与恨,甚至也逐渐渗透了我自身,形成了我自己的风格、气质,以至人生观、世界观。
选自《跑龙套》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