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意志思想评论第十九卷
  • 德意志思想评论第十九卷
  • 德意志思想评论第十九卷
  • 德意志思想评论第十九卷
  • 德意志思想评论第十九卷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德意志思想评论第十九卷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47.03 6.7折 70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孙周兴 主编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209496

出版时间2022-07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70元

货号31524056

上书时间2024-05-29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商品简介

《德意志思想评论》与《文艺复兴思想评论》《法国理论》同属“欧洲文化丛书”系列,该丛书代表了国内欧洲文化思想研究的最前沿成果。 在德国兴起的“新现象学”和“新美学”如何理解“气氛”概念?实用主义美学怎样阐发经验的可言说性和难以言说的特性?什么是德国“新美学”对于审美现象的模糊性诠释?东方的“幽玄”审美品性是否超出西方的审美界域?照片与舞台剧如何体现“模糊性”这一美学特征?本卷所选文章不仅对抽象美学理论进行了阐发,更结合了具体画作、照片甚至茶室的空间布置来向读者解说“氛围”与“模糊”这些美学概念。本卷对于美学或是哲学研究者和爱好者来说,都将是引人入胜的。



作者简介
孙周兴,1963年生,绍兴会稽人。199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6年起任浙江大学教授;德国洪堡基金学者;现任浙江大学讲席教授,兼任同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校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等。主要从事德国哲学、艺术哲学和技术哲学研究。著有《语言存在论》《后哲学的哲学问题》《以创造抵御平庸》《未来哲学序曲》《一只革命的手》《人类世的哲学》等;主编《海德格尔文集》(38卷)、《尼采著作全集》(14卷)、《未来艺术丛书》、《未来哲学丛书》等;编译有《海德格尔选集》《尼采四书》《林中路》《路标》《尼采》《哲学论稿》《悲剧的诞生》《快乐的科学》《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权力意志》等。

目录
海德格尔研究
一个关于自己的判断:海德格尔的本真性?立场以及对一切的权衡  丹尼斯?麦克马纳斯
追问技术——海德格尔与布鲁门贝格论技术  克里斯蒂娜?布莱特勒
美学专题一:气氛与情调
气氛与情调  弗雷德里克?韦尔曼
图像空间与气氛  玛丽昂?劳施克
艺术中的气氛空间——气氛现象学视角的考察  杨光
在崇高与阴森之间:康德与尼采论审美不确定性  赵千帆
抑制:《哲学论稿》中的基础情调探析  张振华
美学专题二:模糊与暧昧
介于模糊性和言语表达之间的图像:实用主义美学里的一个问题  图利奥?维奥拉
约瑟夫?博伊斯眼中的起毡:模糊性作为形式的“太多”  乌尔夫?延森
暧昧的幽暗:《道德经》?日本茶道美学和杉本博司海洋风景三者相互参证中的“玄”的现象  何心鹏
血与其他色点  雅尼斯?汉杰尼科劳欧
乔托在上海——论朱德润之《浑沦图》  弗朗茨?恩格尔
思想新视野
舞台与人类世:未来的戏剧体诗  弗兰克?M.拉达茨
书评
überHeidegger?——浅析京特?安德斯的海德格尔批判  王俊
外文作者简介
编后记

内容摘要
《德意志思想评论》与《文艺复兴思想评论》《法国理论》同属“欧洲文化丛书”系列,该丛书代表了国内欧洲文化思想研究的最前沿成果。
在德国兴起的“新现象学”和“新美学”如何理解“气氛”概念?实用主义美学怎样阐发经验的可言说性和难以言说的特性?什么是德国“新美学”对于审美现象的模糊性诠释?东方的“幽玄”审美品性是否超出西方的审美界域?照片与舞台剧如何体现“模糊性”这一美学特征?本卷所选文章不仅对抽象美学理论进行了阐发,更结合了具体画作、照片甚至茶室的空间布置来向读者解说“氛围”与“模糊”这些美学概念。本卷对于美学或是哲学研究者和爱好者来说,都将是引人入胜的。

精彩内容
“气氛”(Atmosph?re)与“情调”(Stimmung)是这样的词语,经验中灵性的东西和难以言说的部分在其中涌向语言。在语言的隐喻用法中运作着那种与我们鲜活或沉闷的周围世界不可分割的关联。我们通常仿佛是顺带地使用词语,或者确切地说,带着要把自己置回到一个被经验的处境之中的意图来使用词语,而非通过那些词语来分析这一处境并使我们与之拉开距离。因而本文的目的并非是去规定“气氛”与“情调”这两个词语的唯一意义。我们的对象是这些词语所指向的经验,以此方式,词语寻求接近经验。所以我更愿意说词语,而非概念。“概念”是一块战场,诸种意义之构成在上面相互较量。对于词语而言,争斗并非必要,因为它们被听到或是没有被听到。词语还可以是运载工具,我们可以如己所愿地驾驶它朝向经验。还有些特殊的词语并不描述经验,它们没有制造出距离,而是克服了距离,从而可以[将我们]再次置入经验之中。所以,意义在有关“气氛”与“情调”的谈论之中并不包含任何用于分析哲学疑难的手段,但却包含着消解哲学疑难的契机。被消除者的确定性在此在中通过这种消解被表达出来,而这一确定性并不需要在思想中被证明。 现在提出更加一般的框架的问题是:如何以一种与经验本身相适合的方式来言说经验。换句话说,关于事件的言说如何能够归属于事件本身,而非将所说之物客体化从而或许以无法追赶的速度远离所说之物。这是因为,在经验要被传达的时候,总是存在着下述危险,即在此过程中从中产生出某种全然不同的东西,并且,企图这样使用词语的做法会将体验包含进错误的形式中——导致体验的本真意义变得不可通达。这样一来困难就清楚了:谁想要言说经验,就必定要引入他的内在处境和一个外在处境,在这里,两个面向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单独得到说明。经验的内在性与外在性不可分离地共属一体,尽管二者作为同一事件的不同视角想要被分离开来。确实,在大多数时候我们全然不言自明地言说,以至于经验整体通过个别词语被表达出来并被理解。在气氛的图像中,内在与外在几乎同时于一种“在此之间”(Dazwischen)中表现出来。对于为之奠基的体验而言,这并非修辞上的花招,而是一种非比寻常的透明性在语言上的现象。请你们注意一下,别人说的哪些词语会突然变得通透,把你们整个儿地置入到处境中并由内而外地把握到他们的经验。“气氛”和“情调”这两个词语可以服务于人之表达的核心意义,这种意义就在于去发现:本己的、常常只是个人性的经验在公共的经验空间中被消除了。存在着一种对体验之连续性、对无差别之经验的源初需要。这种经验能够在一种内在于外在世界之气氛中的共鸣空间里出现,或者时间性地指向内在情调的一种连续性。用言说来提及它,或者更进一步:用言说来制造出连续性,就能够连接起直接体验及其叙述之间的时间差别并再次置入到经验之中,言说的场所(Ort)由此而变成了不间断的自身经验的场所。在成功的叙述中,经验并未被锁闭起来,而是彰显出来,经验的实行可能性于是再次开放出来。在所说之物被体验到的同时,被体验到的东西并无冲突地转变为所说之物。言说恰恰是通过召唤不在场者的力量才能够有助于[将我们]引回到经验之流中,有助于一种重新激活,并且不仅架设起了通向对立之物的桥梁——而且也架设起了通向我自己的其他过去了的、但绝非锁闭的经验的桥梁。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