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基础理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医基础理论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43.69 7.4折 59 全新

库存496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郑洪新,杨柱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69056

出版时间2021-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9元

货号31223780

上书时间2024-05-28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郑洪新主编,系辽宁中医药教授、博导、原基础医学院院长,从事中基教学、科研、临床工作40余年。从“十一五”开始参编教材,直至“十二五”规划教材第二主编,“十三五”规划教材主编,并有多部学术著作出版杨柱,是贵州省中医多学科研究会会长,贵州省儒家研究会副会长。近年来学术30余篇,主持科研课题多项,其中省部级科研课题2项,厅局级科研课题4项。获贵州省高校人文社科三等奖1项;贵州省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1项。



目录
绪论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三、《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气一元论
    一、气的哲学概念与气一元论
    二、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
    三、气一元论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与归类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概念与归类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附:五行胜复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附:中土五行
第二章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
  第一节  象思维
    一、形象思维
    二、意象思维
    三、应象思维
  第二节  系统思维
    一、整体宏观
    二、天人合一
    三、形神合一
  第三节  变易思维
    一、恒动变化
    二、动静相召
第三章  藏象
  第一节  概述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四、脏腑分类及各自的生理特点
  第二节  五脏
    一、心
    附:心包络
    二、肺
    三、脾
    四、肝
    五、肾
    附:命门
  第三节  六腑
    一、胆
    二、胃
    三、小肠
    四、大肠
    五、膀胱
    六、三焦
  第四节  奇恒之腑
    一、脑
    二、髓
    三、女子胞
    附:精室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四、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精气血津液神
  第一节  精
    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
    二、人体之精的生成、贮藏和输泄
    三、人体之精的功能
  第二节  气
    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与变化
    四、人体之气的功能
    五、人体之气的分类
  第三节  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二、血的生成
    三、血的运行
    四、血的功能
  第四节  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三、津液的功能
  第五节  神
    一、人体之神的基本概念
    二、人体之神的生成
    三、人体之神的功能
    四、人体之神的分类
  第六节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一、气与血的关系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  经络
  第一节  概述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五、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次序
    附: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第三节  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的名称
    二、奇经八脉的走向和分布特点
    三、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四、奇经八脉各自的生理功能
    附: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
  第四节  经别、经筋、皮部、别络
    一、十二经别
    二、十二经筋
    三、十二皮部
    四、十五络脉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
第六章  体质
  第一节  体质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一、体质的概念与特点
    二、体质的构成要素与评价
  第二节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与形成因素
    一、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二、体质的形成因素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
    二、体质的基本分类及特征
    附:九种常见体质的判定标准(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一、体质与养生
    二、体质与病因
    三、体质与病机
    四、体质与辨证论治
第七章  病因
  第一节  外感病因
    一、六淫
    二、疠气
  第二节  内伤病因
    一、七情内伤
    二、饮食失宜
    三、劳逸失度
  第三节  病理产物性病因
    一、痰饮
    二、瘀血
    三、结石
  第四节  其他病因
    一、外伤
    二、诸虫
    三、毒邪
    四、药邪
    五、医过
    六、先天病因
第八章  病机
  第一节  发病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三、发病类型
  第二节  基本病机
    一、邪正盛衰
    二、阴阳失调
    三、精气血的失常
    四、津液失常
  第三节  内生五邪
    一、风气内动
    二、寒从中生
    三、湿浊内生
    四、津伤化燥
    五、火热内生
    附:癌毒
  第四节  疾病传变
    一、疾病传变的形式
    二、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第九章  养生与防治原则
  第一节  养生
    一、养生的概念与衰老机制
    二、养生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治未病
    一、未病先防
    二、既病防变
    三、愈后防复
  第三节  治则
    一、正治与反治
    二、治标与治本
    三、扶正与 

内容摘要
本书阐释和介绍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病因、病机、防治原则等。本教材的编写内容在上版的基础上作了适度调整:除更新了现代研究进展外.删除或降格了部分临床意义不大的内容,增添了对中医临床有指导意义或与后续课程相接轨的内容,如在五行学说中删除了以五行推断病情轻重的相关内容,降格五行胜复为阅读材料,增添了中土五行及其临床应用;在气的运动部分增添了脏腑之气升降运动的理论渊源和临床应用;在藏象中增添了五脏各精气阴阳的生理作用,作为阅读材料.以与后续课程中医诊断学接轨;在体质中增添了九种体质的判定标准为阅读材料,以利于临床应用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