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团与方阵(希腊罗马步兵对战实录)
  • 军团与方阵(希腊罗马步兵对战实录)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军团与方阵(希腊罗马步兵对战实录)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7.83 2.8折 99.8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麦克·科尔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9445308

出版时间2020-01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99.8元

货号30826061

上书时间2024-05-28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英】麦克·科尔,曾先后供职于军队和情报部门,参与过伊拉克战争期间的安全情报工作,现担任私人安全顾问。他是一名军事历史作家,擅长从军人角度剖析古代战争史。

目录
前言
年表
第一部分 以新的视角解读军团与方阵
第一章 谁会在战斗中得胜?鹰还是狮子
第二章 虎父无犬子的方阵:伊菲克拉提斯的遗产
第三章 杀人的骡子:罗马鹰旗之下
第二部分 战斗!军团与方阵之间的六场对决 
第四章 公元前280 年的赫拉克里亚战役:罗马的首场考验 
第五章 公元前279 年的阿斯库路姆战役—“再来一次这样的胜利,我们就将万劫不复。” 
第六章 公元前275 年的贝尼温敦战役:皮洛士的最后一搏
第七章 公元前197 年的库诺斯克法莱战役:军团凯歌高奏
第八章 公元前190 年的马格尼西亚战役:让汉尼拔无处可逃
第九章 公元前168 年的皮德纳战役:安提柯王朝的末日
第十章 军团与方阵
词汇表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自古巴比伦时代起,重步兵就统治着战场。他们肩并肩站在一起,手持长矛与盾牌,俨然铜墙铁壁。正是这种重步兵方阵,使希腊成为西方世界的主导力量。此后,经过马略改革的罗马军团,从战术层面破解了希腊方阵,终称霸地中海。本书聚焦于军团与方阵对决的时代,深入研究当时军队的战术与装备,挑选了六场具有代表性的关键战役来进行详细分析,即公元前280年的赫拉克利亚之战、公元前279年的阿斯库路姆之战、公元前275年的贝尼温敦之战、公元前197年的库诺斯克法莱之战、公元前190年的马格尼西亚之战和公元前168年的皮德纳之战。作者从原始资料出发,以Z业的军事史视角,对这些改变了地中海世界命运的决战做了生动叙述。

精彩内容
随着德国反坦克炮的不断改进,视野对于坦克的生存能力而言,显得越来越重要。最初的T-34装有供驾驶员和炮塔乘员使用的潜望镜。这些潜望镜包含一些以不同高度装在镜筒中且彼此形成一定角度的镜面,这些镜面的材料不是玻璃(玻璃在炮弹冲击波下可能碎裂),而是经过抛光的钢铁。这样的潜望镜提供的成像质量不难想象。装在炮塔四周的类似潜望镜是车长观察战场的主要手段之一。上文提到的S.K.铁木辛哥在1940年9月6日的报告要求“把驾驶员和机电员的观瞄设备换成更新的型号”,但在战争第一年,坦克上仍然只有钢铁潜望镜。后来镜面被换成了棱镜式观察设备,也就是说潜望镜里安装了一块玻璃棱镜。尽管如此,为了更好地了解战场情况,T-34的驾驶员们往往被迫开着舱盖作战。“驾驶员舱盖上的三具潜望镜让人忍无可忍”,S.L.阿利亚回忆说,“它们是用丑陋的黄色或绿色有机玻璃做的,提供的是完全扭曲且失真的画面。靠这样的潜望镜根本不可能分辨出任何东西,更何况我们还坐在像兔子一样蹦蹦跳跳的坦克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战斗时要把舱盖打开一掌宽。”A.V.马尔耶夫斯基也有同感,他还补充说,驾驶员的三具潜望镜很容易被溅上泥浆。
1942年秋天,NII-48的报告在分析T-34装甲所受损伤后得出下列结论:“T-34坦克的致命伤大比例集中在侧面,而不是前方(接受考察的坦克车体共中弹432处,其中270处是在侧面),原因可能是乘员对坦克装甲防护的技术特点不够熟悉,或者坦克的观瞄能力低下,乘员无法发现炮位,并将炮塔转到被击穿概率最小的位置。必须让坦克乘员更加熟悉其装备的装甲防护的技术特点,并为其提供更好的观瞄能力。”提高观瞄能力的任务是分几步完成的。抛光钢铁“镜面”从车长和装填手的观瞄设备中消失,而炮塔肩部的潜望镜被装有玻璃的观察缝取代,以提高对炮弹碎片的防护。这些改进发生在1942年秋过渡到“螺丝帽”炮塔的过程中。新的设备使成员得以组织全向观察:“驾驶员从左到右观察,车长要尽量观察四周,而机电员和装填手主要观察右边”,布留霍夫回忆说。这种安排使车组能发现任何方向上的危险,从而组织相应地射击或机动。
为车长提供优良观察手段的过程费时最长。在T-34上增加车长指挥塔的任务在战争爆发近两年后仍未完成,直到1943年夏天,经过旷日持久的试验,才在“螺丝帽”炮塔里找到为车长们安装指挥塔的空间。此时车长仍然要充当炮手,但他可以抬起头来好好观察四周。提供全向观察的机会是指挥塔的主要优点。按照A.V.博德纳里的回忆:“车长指挥塔可以旋转,而车长在不需要忙着开炮的时候可以观察一切、指示火力并与其他成员保持联络。”说得更准确一点,旋转的不是指挥塔本身,而是装有潜望镜的塔顶。在此之前的1941—1942年,除炮塔肩部的一块“镜子”外,车长只有一具固定的潜望镜,其正式名称是“周视瞄准镜”。这种瞄准镜只能通过调整倍率给他提供十分有限的战场视野。在装备ZIS-S-53的T-34-85上,车长不再需要承担炮手的职责。除了带周视观察槽的车长指挥塔外,车长们还得到了供他们专用的棱镜潜望镜。这具潜望镜可以在舱盖中旋转,使他甚至能观察后方。不过据热列兹诺夫回忆,他不使用车长指挥塔:“我总是开着我的舱盖,因为那些关着舱盖的人都被烧死了。他们来不及跳车。”所有受访坦克兵都很佩服德国坦克的瞄准镜。V.P.布留霍夫的回忆很典型:“我们总是注意到蔡斯光学瞄准镜的高质量。他们直到战争结束都保持着这种高质量。我们没有那样的东西。这些瞄准镜本身就比我们的方便。我们的准星是一个三角,左、右两边有一些刻度线。他们的还能校正风偏、距离等等。”事实上,德国和苏联的望远瞄准镜在提供的信息方面并无重大差异。炮手可以看见准星和用于角速度校正的“栅栏”刻度,而且苏联和德国的瞄准镜都有距离校正功能,只不过方式不一样。德国炮手是在排成弧形的距离刻度上转动指针,每种炮弹都有自己的刻度范围。苏联坦克的制造者在20世纪30年代也是这么干的——三炮塔的T-28坦克就采用了类似的设计——但是在T-34上是通过在垂直的距离刻度表上移动一条炮瞄线来设定距离的。因此,苏联和德国的瞄准镜并没有功能差距——差距是在光学元件的质量上。在1942年,由于伊久姆光学玻璃厂搬迁,苏联瞄准镜的光学元件质量曾严重下降。瞄准镜与炮管的随动方式,可能也是T-34早期型号上望远瞄准镜的严重缺陷之一。由于瞄准镜的目镜是跟随火炮运动的,坦克手在调整火炮垂直方向时,也不得不让自己的眼睛跟着上下移动。后来才引进了德国坦克上典型的铰接式瞄准镜。
T-34观瞄设备的缺陷要求驾驶员让舱盖保持敞开,而这样一来,坐在操纵杆后面的他们又不得不忍受发动机排气扇吸进来的刺骨寒风。如此艰苦的操作条件是苏制战斗车辆遭人诟病的典型原因。“可以认为乘员条件不够舒适是一个缺陷”,S.L.阿利亚回忆说,“我曾经爬进美国和英国造的坦克。它们的乘员是在比较舒服的条件下工作的:坦克内部被漆成浅色,座椅是半硬式的,还带有扶手。T-34上根本没有那样的设计。”在T-34的炮塔里,乘员座椅是没有扶手的,只有驾驶员和机电员的座椅有扶手。不过公平地说,座椅扶手只是美国装甲车辆的特色:英国坦克和德国坦克的炮塔座椅也没有扶手(“虎”式坦克是个例外)。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