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不会忘记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不会忘记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7.17 4.7折 5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本书编写组

出版社中央编译

ISBN9787511740090

出版时间2021-09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8元

货号31275279

上书时间2024-05-27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主编:王丹誉,男,1970年代出生于陕西商洛,中共党员,历任中央级报纸编辑部主任、中国政策专家网、中国政策专家库负责人,《中国纪检监察报》等多家报刊、网站专栏作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获中国新闻奖、国务院研究成果奖、中宣部征文奖,所写报告受到党和国家领导批示,策划图书有《来自两会的声音》《中国经济新常态》《中国供给侧改革》《中国新经济》《改革红利——新一届中央人民政府简政放权》《当代中国最具实力作家散文选》(十卷本)。出版个人文集《《历史的观照》一书,被列为全国党政干部教育培训教材。
周汉飞,本书执行主编,1974年出生于江苏淮安;1992年底服役于北京军区,从事新闻报道工作,长期在《解放军报》、中央电视台军事部帮助工作,熟悉并掌握党的宣传报道纪律;2006年转业至中国言实出版社,曾任编辑、发行员、编辑部主任、分社社长、工会主席等职;策划、编辑出版过数百种图书,打造了党政、员工培训、工会类图书社有品牌,并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影响力,其中最具知名度的选题为《大国战略》。

目录
卢安克
活跃在中国贫困山村支教的“洋雷锋”001
傅高义
儒风浸骨的君子学者018
远山正瑛
在中国沙漠植树的日本老人034
哈里森·索尓兹伯里
美国老人的新长征故事052
威尔纳·格里希
新中国第一位国企“洋厂长”065
杰克·佩里
打开伦敦与北京的商贸大门082
裴如意
瑞典奶奶的“中国梦”098
吴雪莉
一辈子做中美文化交流的“红娘”113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
把毕生奉献给了中国129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
美国进步作家和中国人民的朋友147
约翰·拉贝
拯救25万中国苍生的“东方辛德勒”162
柯棣华
白求恩式的共产主义战士178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撷取中国共产党诞生前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反帝反封建斗争胜利,最终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蜕变,在这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曾给予我们各种真诚帮助、支持,甚至投身其中付出生命的12位国际友人,以传记形式呈现,通过回顾和挖掘背后鲜为人知、伟大又感人至深的故事,再现党从创建,由少至多、由弱变强的曲折、坎坷、艰辛而又光辉的历程,重温那一幕幕激荡人心的历史瞬间,永远铭记那些胸怀大爱的国际友人。

精彩内容
 卢安克活跃在中国贫困山村支教的“洋雷锋”“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已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人们读到这段话时,脑海里闪现出的大多是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的伟大形象。这段文字是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他写的悼念文章《纪念白求恩》一文中的表述。
时间流淌到21世纪,当人们再读到这样的文字,尤其是对照文字的前半部分,将“解放事业”置换成“教育事业”,脑海里浮现的恐怕是另一个人的形象,一位德国年轻人的形象。对于生活在现今的人们来说,白求恩的事迹印刻在书本上,这个人的事迹却真实发生在自己生活的时代,甚至就在自己身边。这么多年,无数的人目睹了他是怎样激励和改变着贫困山区少年儿童的精神面貌的。
这位德国年轻人,名叫卢安克。从20来岁到40多岁,他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中国广西偏远山区那片陌生而贫穷的土地,不取分文,自带光热,谱写了一曲感人的国际主义者的奉献之歌。
改变一生的中国之旅卢安克,1968年出生于德国第二大城市汉堡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兄妹四人,父亲是老师,母亲是家庭主妇。除了双胞胎哥哥,卢安克还有一弟一妹。由于家庭教育非常开明,父母从不强求子女一定要怎样去生活,卢安克的哥哥和妹妹都活得非常“自我”。哥哥一直担任绿色和平组织的志愿者,妹妹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在非洲纳米比亚一所幼儿园当老师。
中学毕业后,卢安克做过帆船厂工人、帆船教练,服过兵役。1990年夏天,怀着对东方文化的向往,卢安克来到中国旅游观光。秀
美的华夏风光和独特的人文环境,给卢安克留下了极其美好的印象。
回到汉堡后,卢安克一
直想再一次踏上这片土地。
经过不懈努力,1992年夏天,卢安克争取到了汉堡美术学院与中国东南大学交换生的身份前往南京东南大学建筑系学习。
东南大学有着严格的留学生管理制度。卢安克没能跟中国学生住在一起。这让一心想深入了解中国的卢安克失望不已。1993年2月,卢安克转到可以与中国学生
合住的广西农业大学学习。
在那里,他与一群来自广西农村的中国同学朝夕相处,对广西的农村生活有了一定地了解。广西农业大学的师生们大概想不到,这个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又从繁华大城市主动转来的金发老外,此后会将自己与中国、与广西、与广西偏远的壮族贫困乡村紧紧联系在一起……一年的交换生留学生活很快结束了,卢安克回到德国继续学业。留学时对中国的进一步了解,让他产生了前往中国生活和工作的愿望。1996年底,大学毕业半年后,卢安克终于回到了令他魂牵梦崇的中国。
尽管曾经在这里留过学,中国于卢安克仍然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该在哪里落脚呢?卢安克考虑再三,来到了留学时曾居住过的广西阳期县高田乡北沟村。在村里待了半年,帮农民犁田、割稻子、打谷子,什么农活都干,什么农活都会干。卢安克活脱脱把自己打造成了一
个金发碧眼的本地“农村青年”。
卢安克不光喜欢干农活,还很注意方法。村民们使用的脚踩式脱粒机,既笨重又低效,卢安克运用所学的工业设计知识,设计出一款新型脱粒机,大大提高了村民的劳动效率。这件事情让他认识到,改变农村的落后状态,要从教育开始。这大概是卢安克此后在广西以教育为事业的起因。
非教师出身的职业背景,令卢安克在求职时屡屡碰壁。1997年8月,他终于在广西南宁的一所残疾人学校找到工作,义务教授德文。
尽管他不领工资,此举仍触碰了政策红线。当年9月,无法就业的卢安克返回了德国。
曲折的支教路一年多以后,1999年3月,做足了准备工作的卢安克,再次从德国回到广西。
既然在大城市求职教师岗位非常困难,卢安克决定到乡村支教,做一名教育实践工作者。他一边和朋友翻译教育书籍《适合儿童的成长》,一边向官方请求到最
艰苦的地方当老师。卢安克在拒绝官方给安排到南宁一
所中学当老师的工作后,1999年9月,当地教育部门安排卢安克到广西桂林的阳朔中学教英语。
P1-3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