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梦想触手可及--教育行走与思考/大夏书系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梦想触手可及--教育行走与思考/大夏书系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0.07 5.0折 39.8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雷玲

出版社华东师大

ISBN9787567520301

出版时间2014-09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9.8元

货号3003165

上书时间2024-05-26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雷玲,网名红袖子,曾在大学任教,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总编室主任,资深教育记者,高级编辑,50余次获新闻奖、北京市新闻奖、全国教育教辅奖等奖项。
出版了50余本中小学教师专业用书。其中,专著《梦想触手可及——教育行走与思考》,编著的《成就最好的自己——百年名校的管理智慧》《课堂无边界——百年名校的教学艺术》《个性教师炼成记——百年名校新型师生关系》《优秀教师的8种心理素质》《教师的幸福资本——成长为优秀教师的8种特质》,主编的《打开教育之门——顾明远教育观启示录》《推开教育之窗——朱永新教育观启示录》《寻找教育之根——李烈教育观启示录》《好课是这样炼成的》《好课是这样磨成的》《名师教学机智例谈》等书,受到广大教师朋友的欢迎。

目录
序一 于细微处见真章,于表象处问本质
序二 为了教育东奔西走
第一辑 不一样的北京,不一样的教育
  以一种顽强的姿态
  与京城名校长“过招”
  一位教师的灵魂能走多远?
  非典型教育
  尖峰对话朱永新
  穷“追”猛“打”周国平
  大山脚下的“转变问题生”学校
  唤醒教师带来的巨变
  蹲下的名师,站起的新秀
  2007@我的启蒙老师
  “他们,都是好样的!”
  做客人民网
  2013,我和老师有个约会
  2014,当梦想触手可及
第二辑 我的教育地图:去远方……
  苏州,“评弹”新教育
  在扬州亲近母语
  西子湖畔听书声
  一路向西
  杜郎口模式往哪里去?
  油田上的“超级中学”
  洋浦,为一群追梦人掉泪
  富有北大人精神特质的深圳中学
  因为我们心里有了你们
  牡丹深处的喜梅老师
  寻访灾区的琅琅书声
  皖南漫记
  澳门,听花开的声音
第三辑 东张西望——一切都是你不停走路的结果
  马来西亚的家庭教育思考
  湄公河上与泰国兄弟的教育对话
  意大利走失——被“哑巴英语”撞了一下腰
  科隆大教堂,遇见德国式家教
  对日元教育价值的思考
  新加坡的课堂上吃自制的冰淇淋
  读无字书,迷醉米克诺斯
  坐在斯坦福大学校园里东张西望
第四辑 在路上,总有一些人为梦想活着
  如果人生一直在听名师讲课
  每个人的“好课”是这样炼成的
  台前幕后,故事里有你的梦想
  特级教师的特别建议带来什么
  为幸福储备资本
  今天,谁来办好每一所学校
  与梦同行
后记

内容摘要
 雷玲编著的《梦想触手可及--教育行走与思考/大夏书系》是一本教育随笔集,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作者——一位教育媒体人的教育梦想与情怀。
本书记录了作者在不同地点的教育思考,既有在国内的见闻,如“不一样的北京,不一样的教育”“西子湖畔听书声”,也有在国外的教育思考,如“马来西亚的家庭教育思考”“对日元教育价值的思考”……作者看来,所有这些都是行走中的力量,都是对梦想的追寻。

精彩内容
 2000年秋初到北京,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对北京严重水土不服,从身体到内心。
我不喜欢北京的方方正正;也不喜欢北京一到秋冬就草木枯黄,最后变得光秃秃只剩树干的苍凉景象;甚至不喜欢北京日日高挂的太阳。
我流鼻血,脸一层一层地脱皮,嘴唇干裂到不能笑。
我怀念长江母亲的气息,我怀念江南温润的潮湿,甚至连以前不喜欢的、总是下个不停的绵绵细雨都怀念。
在职读研的上课时间大部分都安排在周末或晚上,白天,我成了闲人。
一天,从早市买菜回家的路上,我看见旁边的小区里有一块牌子——《现代教育报·中学生周刊》,牌子下方贴着招聘启事。
我走进大门,对办公室的人说,我来应聘。
第二天,我接到让我去面试的通知。
当时的周刊社长拿着我填的表格问我:“你当过警察?”我说:“准确地说是当警察
的老师。”社长说:“你来上班吧,到办公室当副主任。”试用期工资700元,我开始了白天打工、晚上学习的忙碌生活。
在办公室琐碎地忙碌了一个月后,我对社长说,让我去编辑部做记者吧。
老郑,是当时周刊聘任的总编辑,“文革”前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老牌大学生,相当有才。
到编辑部报到那天,老郑看着我的头顶上方,哼哼道:“既然是社长定的,那你就做吧。”后来我才知道,北京有一句方言叫“不受待见”,老郑当时的眼神里就写着对我的不待见。
不受待见的我,在编辑部无事可做时,在电脑上信手写下了一些随笔,以此表达对北京的“不待见”甚至有些痛恨的感觉。
这些随笔无意中被老郑看见了。老郑的变化是,给我取了个新名字——他从文章中知晓我排行老二,就叫我“二姐”。我当时不知道,“二”在北京话里也有不受待见的成分。
但老郑却明显开始待见起我来。一天,他从家里抱来几本关于老北京文化的书让我读。“要在一个新环境中生活得从容,应当首先用心读懂这个地方。”这次,他慈祥地平视我的眼睛说。
老郑还有一句话对我来说很重要:“在一个行业坚持做上五年,你就会成为这个行业的行家。”老郑说这句时,有点儿首都人民海纳百川的大家风范。
就这样,开始了我的教育编辑、记者生涯。一做,就做了近三个五年。
北大、清华、人大附中、北大附中、
北京四中、北京二中、北京小学、中关村一小、明天幼稚集团、破旧不堪的打工子弟学校……记不清当年是哪个学校的校长,送我一张带学校名称的地图,这张地图我保存至今。14年来,地图上的大部分学校,都被我画上了标志着进校采访过的红圈。
撒欢儿跑的劲头来自我始终记着老郑对我说过的一句话:“好记者是跑出来的。”我采访的第一个对象是北京十一学校的一对母子,母亲教子有方,儿子品学兼
优。当时到望京方向还没通地铁,我坐了两个多小时的公交车,从南二环到东五环的花家地附近采访他们。
刚到北京不久的我,在搭乘公交车的漫漫途中不时闪过一丝担忧:我会不会迷路呢?还好,我找到了我的采访对象,并写出了一篇好稿件。
P12-13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