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洞国传
  • 郑洞国传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郑洞国传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56.96 4.5折 12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郑建邦, 胡耀平 著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ISBN9787512684874

出版时间2021-0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28元

货号31077050

上书时间2024-05-25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郑建邦1957年生,湖南石门人,1982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曾整理其祖父郑洞国将军的回忆录《我的戎马生涯》,著有《铁血儒将郑洞国:中国抗日名将郑洞国图传》《家事沧桑:外公外婆家族的百年老照片》,与章戈合著《黄埔忠魂——郑洞国传》主编《长城与抗战》,担任过《论“台独”》《再论“台独”》《民革祖统工作读本》等书的策划和部分章节的撰写工作。
胡耀平1959年生,湖北麻城人,1978年入伍。毕业于原北京军区军医学校,任原北京军区联勤部门诊部主管技师。曾参与整理郑洞国将军的回忆录《我的戎马生涯》,与郑建邦共同著有《铁血儒将郑洞国:中国抗日名将郑洞国图传》。

目录
序 言
中国抗日名将郑洞国
第一章 投奔黄埔
第二章 东征北伐
第三章 宁汉对立和二期北伐
第四章 讨桂、讨冯、讨唐战争
第五章 中原大战
第六章 平定石友三叛乱及宁粤对立
第七章 进攻鄂豫皖苏区
第八章 长城抗战
第九章 江西“□□”和西安事变
第十章 浴血保定城
第十一章 徐州会战
第十二章 武汉会战和长沙文夕大火
第十三章 血战昆仑关
第十四章 扼守长江
第十五章 受命赴印
第十六章 缅甸战争的缘起和兰姆珈训练营地
第十七章 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之役
第十八章 在抗日战争胜利的日子里
第十九章 卷入东北内战
第二十章 首战四平街
第二十一章 再战四平街
第二十二章 陈诚到东北后的“杰作”
第二十三章 国民党内在东北撤守战略上的纷争
第二十四章 困守长春的煎熬
第二十五章 兵败卸甲 走向光明
第二十六章 参加新中国建设
第二十七章 家庭生活
第二十八章 身后哀荣
郑洞国将军年谱
后 记

内容摘要
郑洞国将军,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在东征、北伐战争中,受到血与火的洗礼。1933年春参加了著名的长城抗战,成为最早参加对日作战的中国军队将领之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又先后身经保定战役、漳河战役、徐州会战、豫西会战、武汉会战、广西昆仑关战役、鄂西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等大小百十战。特别是1943年,身为中国驻印军新1军军长和副总指挥的郑洞国将军,与盟军将领史迪威、索尔登等一起,率部反攻缅甸,横刀国门,大振国威。十四年抗战,郑洞国金戈铁马,纵横驰骋,以赫赫战功跻身为一代中国抗日名将。
郑洞国将军是一位具有朴素爱国思想的正直军人。大革命失败后,由于思想局限,他在痛苦和彷徨中,与曾在东征、北伐战场上并肩战斗过的共产党人分道扬镳;1948年秋,在辽沈战役的关键时刻,他重新回到人民的怀抱。这次重要抉择,使他从此获得政治上的新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郑洞国将军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以及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大业中,直至生命终结。

主编推荐
★ 生动、真实地向世人展现了抗日名将郑洞国的多彩人生,以及他所生活的波澜壮阔的时代★ 四百余帧珍贵历史图片及历史档案资料,部分老照片系抢先发售面世★ 全面、客观、真实、生动地展示一代抗日名将郑洞国的成长历程、作战印记、思想转变及爱国情操★ 通过一幅幅珍贵图片,再现精彩纷呈的历史瞬间,令读者走进传主传奇奋斗的人生世界★ 郑洞国将军毕业于黄埔军校期,1933年春参加了有名的长城抗战,成为最早参加对日作战的中国军队将领之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又先后身经保定战役、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等大小百十战1943年,身为中国驻印军新1军军长和副总指挥的郑洞国将军,与盟军将领史迪威、索尔登等一起,率部反攻缅甸,横刀国门,大振国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教育下,他完成了从爱国主义者到社会主义者的转变。1979年10月,他在民革五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民革中央副主席,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以及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大业中,直至生命终结

精彩内容
 第一章投奔黄埔1903年1月13日(农历壬寅虎年腊月十五日)凌晨,湖南省石门县南岳乡(今为磨市镇)的一个偏僻山村里,有位名叫陈英教的中年孕妇即将临盆。
窗外电闪雷鸣,大雨滂沱。孕妇于阵痛迷蒙中,梦见一条身披鳞甲的蛟
龙从老宅屋后的水井中凌空而起,直冲云霄。少顷,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一
时风停雨歇,鸡呜声声。
产妇的丈夫郑定琼,有感
于妻子产时梦蛟,便将“蛟儿”的乳名,赐予这个刚刚出生的幼子。
陈英教是位体弱多病的中年产妇,于产前的阵痛迷蒙中产生一些幻觉,原在情理之中。室外暴雨雷鸣,也属自然巧合。但是在这个偏僻闭塞的山村中,这件事从此便披上了一层厚厚的神秘色彩。直到今天,这个神话般的传说还在石门一带乡间流传。之所以如此,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个被唤作“蛟儿”的婴儿,后来成为一代叱咤风云的中国抗日名将。
他,就是我们的祖父郑洞国。
石门属常德府管辖,地处湘西北山区,与今天闻名中外的张家界风景区相邻,风景秀丽.物产丰富.南岳乡位于美丽的商溪河畔,这条母亲河的河水清澈甘甜,远近闻名,素有“金仙阳,银渡水,有钱难买商溪水”之誉。(仙阳、渡水,皆为石门县境内的水系。——作者注)商溪郑氏一族源远流
长。
据《郑氏族系大典》记载,商溪始祖郑南琰公,“生于江西吉水大栗树郑门望族。宋末助文天祥起兵抗元,奉谕南来采木。及归,元兵入境,家乡陷落,遂怀南岳铜佛,携妻带子,卜居龙溪焉。(龙溪即今商溪——作者注)公乃湖南石门始祖。”由于史料匮乏,以前我们对湖南石门商溪始祖郑南琰公并无更多了解,虽经多方探究,几无所获。近年来经江西吉安史志专家周小鹏先生等人深入考据,始知南琰公系唐代名士郑勗的后裔。 《永乐吉郑氏族谱》载云:“郑勗,字勉叔,隐居不仕。值朱泚、李希烈相继僭乱,解宦归。于唐德宗贞元乙丑(公元785年),相率由侯官入永泰,再迁莆田,居南湖十二丘祖坟侧,构湖山书房讲学,闽化开焉。尊为南湖先生。莆田之有郑,始于此。”郑晶公之后郑淑,鸿学五经,唐荐不仕,游学于豫章之鄱阳郡葛阳县火田市,居历数载,复徙居庐陵(今吉安——作者注)。郑淑公定居的梅坑梧茶树下,成为周边县乡郑姓的发源地,到北宋时期繁衍为永丰乐安吉水等地郑氏望族。
周小鹏先生等人考证
,郑南琰公应系郑勗公第二十五世孙,郑淑公之后郑德宜公十五世孙,原籍地在吉水螺田塔坪上(原
郑坪)。
周小鹏先生等人还通过大量实地走访、调研,进一步考据,南宋末年(应是公元1275年正月),元兵大举南侵,文天祥奉诏在家乡江西庐陵、赣州一带起兵抗元,郑南琰公作为吉水本地望族率众相随,成为丞相文天祥身边的将领,大概担任军器监一职,负责军队军需事宜。
后来,南琰公奉谕率部回家乡吉水采伐树木,中途闻南宋已亡,文丞相兵败被俘,随后家乡亦遭元军践踏。为躲避元兵追杀,南琰公只好遣散部众,安排家人逃亡到当时渺无人烟的湘西北山区商溪南岳。自己则因是南宋将领身份,为躲避元兵四处通缉,不得不隐姓埋名,在家乡吉水的龙泉禅寺剃度,穿上僧衣,怀揣佛像,手持寺院的“通关文牒”,一路辗转到商溪河上游芦竹湾一带,与家人会合并定居下来。
由此推断,南琰公的名字,也是他逃亡到商溪前后改的。这也就印证了为何至今在江西吉水的郑氏族谱上找不到他本人的踪迹,而南琰公定居商溪后,郑氏族谱虽注明源自江西吉水油榨滩大栗树,却语焉不详。南琰公以下几代人的生平也极简略,人明后家谱中家族记载方渐详尽。个中原因当是逃避当时元朝政权对南方汉人极其残酷的血腥镇压,保护家族的生存安全。
从南琰公定居商溪以来,经过七百余年的生息繁衍,商溪郑氏一族枝繁
叶茂,至今拥有五万余众,主要分布在湖南石门、
桑植、慈利、临澧、常德县,和湖北监利、公安、
松滋、荆门、五峰、恩施、巴东等地。
P2-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