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走沙漠二十年(中国首部沙漠生存心灵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行走沙漠二十年(中国首部沙漠生存心灵史)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6.42 2.0折 32.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献平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ISBN9787106038182

出版时间2014-03

装帧其他

开本32开

定价32.8元

货号2897980

上书时间2024-05-25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行走沙漠二十年》是作者(杨献平)二十年长期驻扎沙漠,切身处地的在沙漠生活,以深厚的文学功底,对沙漠这一人间绝域,以及沙尘暴策源地阿拉善高原——巴丹吉林沙漠较为深切的生命体会与内心感悟。
《行走沙漠二十年》深入描写了个人在巴丹吉林沙漠的生命体验,各种上古神话和历史传奇、民间故事,以及对各种遗迹的拜谒、沙漠生态等。

作者简介
杨献平,河北沙河人,七十年代生,现居成都,文学期刊编辑。作品见于《天涯》、《中国作家》、《人民文学》、《新华文摘》、《山花》、《散文海外版》等刊。已出版著作有长篇文本《梦想的边疆——隋唐五代丝绸之路》、《匈奴帝国》、《沙漠之书》等十多部。主编“散文中国书系”二十二卷,“原生态散文丛书”十卷。曾获全国第三届冰心散文奖、全军优秀文艺作品奖、首届林语堂散文奖提名奖等数十项奖项。

目录
第一辑 丝绸之路:迷人的偏远与荒凉
   梦辽阔
   我能够感觉到的光亮
   黄河、皋兰山的兰州
   酒泉:在等待中相遇
   合众还是独行
   黎明时分的一声甘州
   在黄金和青草之上沉醉
   森林里一定有你的名字
   你看你太阳的脸
   三种疼痛
   焉支山上
   去肃南:路上的青草、风和蝴蝶雨
   凉州:怀想的往事
   额济纳
   达来呼布镇
   黄金宫殿
   策克口岸、居延海
   苏泊淖尔和黑城
   艺术之都:敦煌
第二辑 大漠深处:每一个生命都弥足珍贵
   巴丹吉林沙漠
   上古流沙
   沙漠里的花朵
   沙漠人参:锁阳和苁蓉
   红柳与沙枣花
   内在的果实
   鼎新绿洲
   绿洲围抱的村庄
   营盘水库
   沙尘暴来了
   与人比邻而居的牲畜
   去往戈壁滩
   荒凉的蜜香
   任何一处都是有生命的
   最美的沙漠在夏天
第三辑 荒漠烟火:每个角落都有故事
   弱水河的故事
   东胜村的春天
   双城的集市
   上原火车站
   某年春节前后的事情
   菜市场
   老蔡的婚姻
   色彩暧昧的开发区
   周鸣的爱情
   春天的空军上尉
   对一桩案件的猜想和叙述
第四辑 西出阳关:独行沙漠二十年
   沉醉
   在金塔县和额济纳之间
   风中的'风雨无阻'
   沙漠近处的个人生活
   刀子或带刀子的河流
   消失的夏天
   围墙之外的天与地
   生命景观
   黑夜的深度
   月光照彻
   一个人的两边
   每个人都在被时间损耗
   从沙漠开始的道路
   她来了
   母亲在沙漠的雄心壮志
   三代人的战争
   灵魂最疼的那部分
   爱过的,都是存在过的
   二十年的沙漠生活
第五辑 沙漠冥想:怀想的空阔与惆怅
   我想要的朴素生活
   ‘熟悉的痛苦'
   傍晚的风向
   对于相爱者的壮美想象
   人生总要有一些厌倦
   迁徙的疼痛
   沙漠,作为一种精神构成与灵魂存在(后记)

内容摘要
 巴丹吉林为中国第四、世界第三大沙漠,位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北部,雅布赖山以西、北大山以北、弱水以东、拐子湖以南,面积4。7万平方千米。《行走沙漠二十年(中国首部沙漠生存心灵史)》作者杨献平曾在其中工作生活二十年,以异乡者的姿态和心境,亲身体悟了在沙漠生存的种种遭际和自然现象。书中既有对弱水河流域居延文化如汉简、丝绸之路回鹘道、西夏文化和游牧文明的深切观摩与解读,又有对狐狸、苍狼、骆驼、蜥蜴、
沙鸡、黄羊、毒蝎子、蒙古马和胡杨树及周边绿洲和乡村世界等具体生命的真实摹写与呈现。其笔下的巴丹吉林沙漠被评论家认为是'当代边地又一文学新地理'。

精彩内容
 “每一个前往丝绸之路的人,返回时都将始终与众不同。”(F.于格)一个人沿着伟大瑰丽的丝绸之路走了一圈儿,穿越黄沙、积雪和河流,前往陌生
的国度和部落;很多年后返回,稍事休整,又重新走了一遍丝绸之路。不同的是,第二次回来,他老了,再也没有能力横穿丝绸之路了,几年后,他无可奈何地逝去了。他的灵魂是被越来越脆弱的身体所限制的,他的雄心需要肉体的支撑……1992年初冬,我从靠近黄河的太行山南麓出发,越长安、穿秦岭、过陇西、走金城,沿着他当年的道路,行走在丝绸之路上,到河西走廊中部,北向的流
沙地带。他当年行走的丝绸之路已不是旧时模样,沿途不见了驼铃叮当、鞭梢响亮的商旅,骑马扬尘的军队和满面疲惫的过客,就连那些满面愁苦的逐臣和横笔赋诗的诗人,也消失在了漫漫黄沙之中。
巍峨的祁连雪山是西北大地唯一历经王朝、打败时间的庞大土著。除此之外,什么都是不确定的,窄长的河西走廊就像一根黄色的瘦弱的笔管,一边奔流
黄河,一边身披大漠。在酒泉(肃州)、武威(凉州)、张掖(甘州),我见到了明朝修建的鼓楼,几乎一模一样,四个门洞所指的方向整齐一致。
张掖的大佛寺有早期的《西游记》壁画,武威的文庙和雷台,马踏飞燕的奇巧和壮美,刻满陌生文字的西夏石碑。酒泉的公园里,有长须横卧的李白,霍去病倾酒与将士共饮的酒泉。阻断春风和飞雁的嘉峪关城垛上,风吹千里,出关和入关,脚步错落之间,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和文明。
我所在的巴丹吉林古称“流沙”(涵盖阿拉善高原和甘肃酒泉、张掖以北的大片区域)。周穆公朝见
西王母的经由地,还有“没人流沙”的老子。古老的弱水河从《山海经》中流泻而出,蒙恬修筑的烽燧至今屹立,汉代的肩水金关、西夏的黑城(哈拉浩特)、苏泊淖尔(居延海)……写诗的王维、杜甫、胡曾、岑参、高适、王昌龄,朝圣的晋高僧、唐玄奘和苦修的喇嘛,以及后来的左宗棠、林则徐、张大干、高尔泰、彭加木。所有与丝路有关联的人和物,甚至无名者,路过和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人们,即使一粒沙子,都是有福的。
汹涌的流沙在暗中运作,狂暴的沙尘只是它的一
种外在形式。在巴丹吉林沙漠,我时常觉得了一种地域的大、时间的深和历史的丰厚底蕴。在已经淹没的黑城,被成吉思汗军队连根拔掉的民族城堡,无数的遗物被来自欧洲的人发掘和掠走。斯坦因、科兹洛夫……还有到过这里并写下游记的马可·波罗。现在只有16000人的额济纳(最后的沿用匈奴语命名的地方)是阿拉善盟最大的一个旗,人口的少和地域的大,植被的稀薄和风沙的狂浪肆虐……身处巴丹吉林的一个人,流沙吹走的都是青春,时间杀戮的都是生命。
很多的夜晚,站在空阔的戈壁上,大野如磐、苍茫宁静,天使眼睛一般的星辰放射出幽静的光。有月亮的午夜,沙漠真的是人间最好的洞房,金黄的光辉和金黄色的沙子,天地浑然一体。相爱的人能够在这里度过一生,那一定是天堂般的生活。
有一年夏天,我一个人走出沙漠的营地,背着简
单的行包,在额济纳旗首府达来呼布镇的外围,穿过一大片年已干百岁的胡杨林,翠绿的叶子在风中响着
人间的音乐。不动声色的羊只和骆驼神仙一样,越过堆积的黄沙,总可以找到可食的青草;还有一些倒毙了的胡杨树,黑色的枝干让我看到了骨殖与时光相对抗的顽强姿态。
这些年,我读了有关丝绸之路的书籍,它们是《史记·匈奴列传》、《海市蜃楼中的帝国》、《丝绸之路》、《中国的唐古特——西藏边区和中央蒙古》、《马可·波罗游记》、《戈壁沙漠之谜》、《蒙古秘史》、《美丽的额济纳》;订阅了《丝绸之路》、
《中国人文地理》杂志;观看了央视两次拍摄的《丝绸之路》、《新丝绸之路》和凤凰卫视拍摄的《穿越风沙线》、《西夏》等纪录片。几乎走遍了河西走廊乃至巴丹吉林沙漠的每一处遗迹……每一处都是残败、坍塌的,时间的遗物,人为的痕迹在日复一日的风中沦丧。
我常常想:记录者,尤其是那些不曾在丝绸之路旅行过的人,如何将博大绵长、神奇凶险的丝绸之路凝结成流传的文字呢?典籍和影像,大致是可以不朽的,尤其是晋高僧、王道士、张大干、常书鸿、高尔泰的敦煌;乃至马踏飞燕的凉州、消失尔后复现的楼
兰和高昌古城——大悲哀和大宁静……从他们身上,我觉得了时间(消失)的不可靠。人的独立创造完全可以替代肉体存在,久而久之……传说、绘声绘色的故事,甚至神话才是不灭的。
在《山海经》的弱水河沿岸,关于沙漠红狐、白狐的故事深入人心,它们时常幻化成精,与人恋爱婚配,产下的孩子和人一般无二……就连泥沙中的野草也有传说。他们说,弱水河畔有一种状似狗尾巴的草,和人身体上的某个部分混合后可以使猝死者起死回生。P2-5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