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精华(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精华(精)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44.16 4.5折 98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郦波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53679846

出版时间2017-02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98元

货号31644867

上书时间2024-05-25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郦波,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靠前首位文牍学研究方向博士后,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中国诗词大会”点评嘉宾,全民阅读形象大使。著有《五百年来》《唐诗简史》《人生自有境界》《诗酒趁年华》《大明名臣:风雨张居正》《大明名臣:海瑞》《大明名臣:戚继光》《大明名臣:于谦》等。

目录
写在前面
识己篇  修身齐家
  第一讲  从笨小孩到一代大儒
    ◎比贼还笨的小孩
    ◎小气与遗憾
    ◎华丽的转身
  第二讲  纳妾风波与人生信仰
    ◎纳妾风波
    ◎传说与真相
    ◎信仰的力量
  第三讲  无一日不读书
    ◎考场失意
    ◎二十三史
    ◎耕读传家
  第四讲  当官以发财为耻
    ◎两个曾家
    ◎保身与善身
    ◎只吃眼前菜
  第五讲  不为圣人,便是禽兽
    ◎父亲的忠告
    ◎倭老师的方法
    ◎唐老师的绝招
  第六讲  最败人的两个字
    ◎敲打李鸿章
    ◎防惰
    ◎克勤
  第七讲  治家是一门大学问
    ◎家庭日用之学
    ◎“家”字的文化密码
    ◎曾国藩的治家秘诀
  第八讲  好汉是如何养成的
    ◎出山记
    ◎长沙之辱
    ◎“忍”字经
  第九讲  做一个有趣味的人
    ◎人生的志趣
    ◎家庭的情趣
    ◎团队的智趣
  第十讲  我与我周旋
    ◎为戒烟而改名
    ◎日课十二条
    ◎不死不休
识人篇  立人达人
  第十一讲  可以不识字,不能不识人
    ◎好汉的误区
    ◎历史的规律
    ◎择人为第一要义
  第十二讲  神奇的相面术
    ◎慧眼识得刘铭传
    ◎李鸿章的真实记录
    ◎相面术的真谛
  第十三讲  找棵大树好乘凉
    ◎拜师穆彰阿
    ◎曾国藩发迹
    ◎大树的作用
  第十四讲  曾员工和他的老板们
    ◎跟皇上叫板
    ◎做臣子的苦衷
    ◎忠诚的打工仔
  第十五讲  黄金搭档
    ◎曾左不和
    ◎曾左互助
    ◎曾左双簧
  第十六讲  三顾茅庐
    ◎拼命辞官
    ◎极品男人
    ◎忠义血性
  第十七讲  用人四部曲
    ◎穿草鞋的塔齐布
    ◎一对奇师生
    ◎曾国藩的人才论
  第十八讲  知识就是力量
    ◎容闳的回忆
    ◎奇异的征服
    ◎征服的智慧
  第十九讲  打虎亲兄弟
    ◎闹别扭
    ◎从“避亲”到“唯亲”
    ◎私心与公心
  第二十讲  自立立人,自达达人
    ◎又爱又恨李元度
    ◎替手的素质
    ◎培养接班人
识事篇  刚柔并济
  第二十一讲  “强项令”与“落牙臣”
    ◎大臣斗皇帝
    ◎国藩斗咸丰
    ◎“柔”与“刚”
  第二十二讲  高不成,先低就
    ◎高起点
    ◎大跟头
    ◎隔代师
  第二十三讲  不冒进,稳为上
    ◎莫名其妙的办法
    ◎凡事不可操切
    ◎稳字诀的精髓
  第二十四讲  一个棋迷的智慧
    ◎祁门之误
    ◎布局
    ◎争势
  第二十五讲  多化解,少拒绝
    ◎逆来顺受
    ◎四两拨千斤
    ◎拒绝与化解
  第二十六讲  不纠缠,少争论
    ◎戒多言
    ◎叔侄闯祸
    ◎口舌与意气
  第二十七讲  先晓事,后办事
    ◎宽一与干爹
    ◎有判断的晓事
    ◎原则与变通
  第二十八讲  不吝名,不吝利
    ◎部下跳槽
    ◎合众私以为公
    ◎退让与进让
  第二十九讲  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
    ◎火并
    ◎谈心
    ◎扬善与规过
识道篇  明强挺经
  第三十讲  《挺经》的智慧
    ◎传说中的一本书
    ◎挺身人局
    ◎“刚”的三重境界
  第三十一讲  心中自有定见
    ◎淮自湘出
    ◎深沉自重之道
    ◎定见的内涵
  第三十二讲  言多必失,做多必得
    ◎曾经的“话痨”
    ◎只问耕耘,莫问收获
    ◎行动四法
  第三十三讲  “五到”与“五勤”
    ◎睁眼看世界
    ◎行险远之路,尝艰苦之境
    ◎在自修处求强
  第三十四讲  男儿须有倔强气
    ◎以懦弱无刚为耻
    ◎性格与命运
    ◎挺住,挺到成功
  第三十五讲  从行动力到执行力
    ◎行动的智慧
    ◎果断裁军
    ◎治事不外四端
  第三十六讲  有主义的团队
    ◎高薪以养廉
    ◎激励的价值
    ◎教育与感召
  第三十七讲  居官与居家
    ◎暴雨梨花针
    ◎培养乡绅
    ◎居家乃长久之计
  第三十八讲  做英雄,还是做圣贤
    ◎无意问鼎
    ◎反与不反,本不是问题
    ◎一代大儒的信仰

内容摘要
无论你是职场精英、企业老板,抑或是在校学生、全职太太,都能从郦波老师的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收获。这份收获,许是对你立身处世的一种指引,许是对你选交朋友的一声警钟,许是对你教育子女的一分劝诫,可大可小,不一而足,然必有所获。

精彩内容
 清道光五年(1825年),也就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前的十五年,一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代,一个腊月里数九寒天的晚上,在湖南湘乡,也就是今天湖南双峰县一户人家的一个屋子里,一个十四岁的男孩儿正在刻苦地用功读书。
因为是在腊月里,天气很冷,一般人家早早地就熄灯上床睡觉了。这样寒冷的夜晚,可以说,几乎所有的人,能歇着就歇着,能不工作就不工作,也就只有一种人还愿意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工作,这种人,不是读书的孩子,而是小偷。
于是有这么一个贼,早早地就趴在这户人家的屋梁上,就等着这家人都熄灯睡了,他好下来偷东西。
要说这个小偷的打算一点也没错,因为屋里这个十四岁的男孩不过在背一篇古文。这古文也不是很长。按理说这孩子一会儿肯定就背完了,他背完了就该上床睡了,这样,总共也要不了多长时间。
所以这位梁上君子就打定了主意,等这孩子背完文章再下来偷东西。
可没想到,这个在灯下背书的孩子特别笨,他是一遍遍地读,然后一遍遍地背。读嘛,读得慢得要命;背嘛,背得磕磕巴巴!
这贼听得着急啊,听这孩子翻来覆去地倒腾这篇文章,可就是不会背。按理说,这贼的文化水平也高不到哪儿去,可他听这孩子读一遍,背一点,再读一遍,再背一点,这样来来回回十几遍下来,对这文章都熟了,他都快背下来了,可让他纳闷的是底下这孩子还是背不顺。
因为梁上这位是小偷、是贼啊,所以他也不敢贸然下来。尤其是他原来打定了主意要等这孩子背完才下来的,要等黑灯瞎火了才能下来偷东西的。
在这种思维惯性下,小偷虽然等得很不耐烦,可他也只好趴在房梁上等着。
这样又过了大半夜,小偷在房梁上都趴着睡了一觉了,可底下这孩子还在那儿背文章呢,而且还没完全背顺溜!
等这贼睡了又醒,醒了又睡,睡了再醒,眼瞅着天都快亮了,他以为背了大半个晚上的孩子总该背会了,总该去睡觉了!可出乎意料,这孩子还在那儿磕磕巴巴地背着呢,一点儿要睡觉的意思也没有。
梁上这位气不打一处来,心想:哪儿来这么笨一孩子?他终于忍无可忍,眼看着天也快亮了,再不走都走不掉了,他突然“蹭”的一下就从房梁上蹦下来了。
底下这孩子手上捧着书本,突然看头顶上蹦下一大活人来,也吓了一跳,愣是没反应过来。
结果这贼劈手把孩子手里的书一把给抢了过来,然后啪一下摔在书桌上,边摔边气愤地说:“瞧你笨得那样!你说这破文章有什么难背的!”说完他一张口,一篇古文在这个没文化的贼嘴里,极其流畅地背了出来!
这贼怎么能背这么溜呢?
很简单,他听了一夜,听了无数遍,早已经是“被背诵”了,不想记也记下来了。等到把书背完,他又指着这孩子说:“你看你笨成这样,读什么书啊你!”说完,这贼一甩袖子,东西也不偷了,一脸激
愤地扬长而去!
这个聪明的贼,很可惜,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名字。但这个背书连个贼都不如的学生,我们有幸知道他的名字,他姓曾,当时名叫曾子城。这个名字我们不熟,但后来,他改过一个名字,这个名字尽人皆知,那就是——曾国藩。
你看,人人都说曾国藩天纵奇才,小时候如何如何聪明,后来又怎么怎么神奇,要不然也不能被称为清代“中兴第一名臣”!要不然也不能被那么多后人景仰!毛泽东说过一句名言:“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曾国藩死后谥号文正公,曾文正就是曾国藩。那意思是说就近代的人物而言,我只佩服曾国藩!
那么,近代之前的人物他又佩服过谁呢?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连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毛泽东也没佩服过。由此可见,毛泽东对曾国藩的评价之高。
其实,自近代以来,崇拜曾国藩的人不计其数。可以说他是有清一代对后来产生影响最大的一个历史人物,后来有无数的历史名人从他身上学习到很多东西。但我们说,不能因为他后来成就巨大,就得说他小时候一定是个天才。事实上,完全如那个贼说的一样,小时候的曾国藩,是一个标准的笨小孩!
可是,虽然他笨,虽然他比那贼还笨,但他最
后成为了一代名臣,而那个比他聪明得多的贼,最
后可能还只是一个贼而已。可见一个人的人生成就,并不一定跟你聪明与否有必然的关系。
P3-5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