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与中俄万里茶道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湖北与中俄万里茶道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5.91 4.5折 58 全新

库存8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再起

出版社人民

ISBN9787010197753

出版时间2018-10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8元

货号30320101

上书时间2024-05-25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全球化视野下的《湖北与万里茶道》
前言
第一章  “世纪动脉”万里茶道
  从东方刮来的饮茶之风
  恰克图茶叶贸易的发展
  “伟大的茶叶之路”的始末
第二章  湖北省在万里茶道的特殊地位
  源远流长的湖北茶文化
  湖北省是中俄万里茶道重要的茶源地
  近代洋务运动下的湖北茶业变革
第三章  俄国史料中的湖北省与中俄万里茶道
  俄国人与茶叶的结识
  茶叶贸易的恰克图时代
  海上的中俄茶叶贸易
  俄罗斯学者对中俄早期茶贸的研究
第四章  东方茶叶港——汉口
  走向繁荣的近代汉口
  近代汉口的中国茶商
  汉口江汉关的历史变迁
  早期与英国的海上茶叶贸易
  汉口的俄商与茶叶贸易
  在汉口的俄居民、领事馆和租界
  俄国皇室成员出访汉口
  万里茶道在汉口的遗址遗迹
第五章  万里茶道的青砖茶与红茶茶源地之一——赤壁
  幕阜山脉怀抱中的小镇
  羊楼洞与茶
  砖茶与万里茶道
  羊楼洞的茶商们
  万里茶道在赤壁的历史遗存
第六章  万里茶道“宜红”茶源地与核心产区——五峰
  鄂西南的边陲小县
  茶话五峰
  鄂西南一枝独秀的五峰“宜红”茶
  因茶而兴的“小汉口”渔洋关
  万里茶道上的五峰茶
  五峰的万里茶道历史遗存
第七章  宜都是万里茶道和宜红古茶道的结合点
  宜红古茶道的形成
  顾彩与湘鄂古茶道
  宜红古茶道的产生
  宜都老城区是宜红茶的转运枢纽
  唯一的峡江风貌宜都老城区是宜红茶转运的枢纽
  民国期间宜都有专营宜红茶的机构
  宜都红茶厂是宜红茶的加工集散中心
  宜都成为宜红茶最大收购加工出口基地的原因
  宜红茶的新成果
第八章  万里茶道的水陆中枢——襄阳
  历史名城襄阳
  名人笔墨下的襄阳茶

内容摘要
本书先是系统地梳理了中俄万里茶道的发展始末,从中国的茶叶向俄罗斯传播说起,到恰克图边境茶叶贸易的蓬勃发展,再到中俄万里茶道的形成、发展与衰落,让读者能够对中俄万里茶道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知。这一时期,中俄茶叶贸易的重心由俄国边境的恰克图逐渐转移到了中国内陆的汉口,因此,整个茶叶贸易的发展历史与湖北尤其是汉口的发展密不可分。湖北茶文化源远流长,茶叶则是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出口产品,因而,湖北自然而然地成为中俄茶叶贸易的重要茶源地之一,在湖北经济由传统向近代化转变的过程中,茶叶作为当时湖北农政的一个重要部门,也成为洋务运动的重要改革点。从俄罗斯的角度出发,利用比较详实的贸易数据、文献记载等资料,详细介绍了俄罗斯人对中国茶叶的接触阶段,恰克图的边境茶叶贸易和海上的茶叶贸易,以及早期俄罗斯学者对中俄茶叶贸易的相关评述。之后,作者分别介绍了万里茶道湖北段的四个重要节点城市——汉口、五峰、襄阳、赤壁,通过查找网络资料、实地调研、访问专家学者等渠道搜集了大量一手和二手的文献资料、纪实图片等,对这四个节点城市的茶叶经济、茶文化、万里茶道相关的遗址遗迹等方面做了比较详实的研究分析。

精彩内容
 第二章湖北省在万里茶道的特殊地位源远流长的湖北茶文化湖北省地处长江中上游,覆盖东经108°30'至116°10',北纬28°38'至33°20'的大部分区域。
境内崇山峻岭,沟壑纵横,垂直高差显著,从而造就了多种多样的生物小气候。年平均温度为15℃-17℃,年平均降水量为8001600毫米。土壤以微酸性的砂质壤土为主。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非常适合茶树生长。境内的茶树大都分布在神农架、荆山、齐岳山、幕阜山、大别山等海拔1200米以下的山谷两侧坡面,如鄂西宣恩县的“老茶溪”,建始县的“茶河”,利川县的“野茶坝”,兴山县的“大茶垭”“小茶垭”等。
湖北是中国茶树原产地之一。“茶圣”陆羽就出生在唐朝的竞陵(今湖北天门),后游历到江西上饶、浙江湖州等地,致力于茶叶研究,其所著的《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他本人也被尊称为“茶圣”。
据《茶经》记载,南方有嘉木,“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据考证,“巴山峡川”即现在的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学术界判定中国的西南地区为茶树原产地的重要依据就是原始大茶树,大体上包括指云、贵、川等省。湖北西部在地理上毗邻这一
地区,而且气候及地势地貌也与之相仿。根据陆羽的这段描述,可以认定在唐朝的湖北境内也生长着
原始茶树。又据庄晚芳研究:“照唐代度量衡标准,每尺等于现在的30厘米。数十尺一般是20尺以上到90尺之间,即几十尺。起码按照3尺为1米计算,树高当在10-30米之间,可见径围粗有2-3米。大茶树生长较缓慢,这样粗的大茶树按年轮估计,树龄当在千年左右。据此推算,这样的大茶树可能在公元前200-300年,也就是说起码在秦朝或之前已经在此地生长了。”据《广雅》记载,三国时期,“荆巴间,采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这种制茶方法在今天依然可以寻到踪迹。在鄂西咸丰、宣恩、
巴东等土家族聚居的地方,人们用油炸茶叶、阴米、苞谷子、豆腐干、花生、芝麻等,加生姜、葱、
蒜等调料,配制成油茶汤,品之清香爽口,具有提神解渴的功效。今天的油茶汤可能就是古人“茗饮”的遗存。由此可见,咸丰、宣恩、巴东等地的饮茶历史悠久。
两晋之际,茶业生产继续得到发展。根据《湖北通志》卷二十二引,刘琨任并州刺史时,与兄子南兖州刺史演书云:“前得安州干(原作乾)茶二斤,皆所需也,汝可信致之。”这是当前已发现的可见产茶中最早的历史记载。当时的安州,就是今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